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柳美焕 《云南教育》2005,(28):36-36
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  相似文献   

2.
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意义”这一内容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平均分成  相似文献   

3.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两点体会□西峰市南街小学白焕元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始终保持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课堂教学的优化。例如...  相似文献   

4.
提高小学教学质量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成绩相对于城市及城镇其他小学有着较大的差距,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是众多数学教师共同面临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动静交替,讲练结合,优化课堂教学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教学中通过动静交替、讲练结合,可以调动学生许多感官参与学习,使学生的大脑保持积极状态,从而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分数这一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把一根绳子平均分成5段、10…  相似文献   

5.
以往复式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端是讲练关系不协调,影响了学生能动作用的发挥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两年来,我们从教材特点出发,采用了讲练变序,讲练交替互用的办法,协调了讲练在动静中的关系,改进了课堂教学。一、先练后讲,作好新授铺垫有些教材重点难点比较集中,光靠“动”时教师直接讲解,要求学生当即理解,学生常有困难。我们就采取在“动”前的“静”,或在“动”时讲解前的少量时间里,布置一些  相似文献   

6.
复式班课堂教学结构的特点,简言之,就是直接教学与自动作业的搭配,即通常所说的"动""静"搭配.就纵向讲,"动"和"静"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处于辩证统一的教学过程之中,为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创造了条件.在教学过程中,由"静"而"动".这里的"静",主要是学生独立地学,按"动"的发展而学.学生经过自学,可初步明确探索新知的目的、意义,掌握与新知有联系的知识、技能,对学习新知识起促进作用."动"前的  相似文献   

7.
为了正确高质地推进课堂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尽快走出误区,现就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具体表现及相应的对策,提一些初浅的认识。一、"满堂动"代替"满堂静",不是动静交替思维活跃(1)表现:过去,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静静地听,课堂常处于一种鸦雀无声的安静状态;新课程改革提倡,让  相似文献   

8.
在学习"分数除法"时,我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猴子哥哥和猴子弟弟要去上学了,猴子妈妈买了一张大纸,把这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哥俩每人一份,你能帮哥俩算一算,每人拿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学生列出算式后,我就让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得数。汇报开始了,有的同学画图,有的同学说把4/7平均分成2份,就是求4/7的2/1是多少,所以  相似文献   

9.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必须符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毛主席告诉我们,人类的认识都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都必须注意两个飞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讲有练,讲练结合,把过去课堂上只有教师讲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在过去传统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讲了很多,学生疲于记录,也记了不少,但是课堂学习效益很低.其关键原因是学生"静得过多,动得太少".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以"动"求效益这一对策.即: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感觉器官和思维在课堂上一起动起来,以此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11.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在活动中、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之一。本文以《分数的初步认识》课堂教学的三个片断为例,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做数学中经历、应用和创造数学,以促进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一、让学生在生活原型中做数学———经历数学教学片断实录一:从熟悉的树叶中,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师:同学们,昨天老师请大家在大自然中采摘了一些树叶,请把你所有的树叶分成2份。生1:我共采了5片树叶,把它们分成两份:一份2片,一份3片。生2:我把8片树叶平均分成两份:每份都是4片。生3:我…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数学教学讲究"动""静"结合,正是在"动""静"轮换交替中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提供了时间、空间上的保障。一、动静结合,分层推进1.A组学生自由组合,生生交流,互查互纠,及时调整学习思路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独立思考,解决教师布置的有难度的思考题目。在此时段教师主要关注B组学生的学习,侧重讲解、示范、指导,帮助他们完成学习任务。  相似文献   

13.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14.
一、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地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得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相似文献   

15.
<正>"引、动、展、评、考"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习金字塔理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建构主义理论以及"励志、赏识、感恩"三项教育为载体的育人模式。把班上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六人或者八人一组,围着坐好,每一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一个固定的编号,便于交流讨论。课堂中以学生的讨论互动、交流展示为主,教师讲解和点评为辅。一、"引、动、展、评、考"课堂教学模式简介"引、动、展、评、考"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行  相似文献   

16.
<正>什么是课堂教学的动与静呢?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的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怎样才能做到课堂中动与静的结合呢?一、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是前提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重要前提。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是猫和老鼠的  相似文献   

17.
把握好教学中的“讲”与“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环节。“讲”发挥的是教师的主导作用,而“练”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讲是前提,是为练服务的。只有将“讲”与“练”巧妙地结合,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这一全新要求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点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18.
数学课堂的自主学习就是要学生在学习中通过自己思考、探索、实验、收集和整理资料等手段完成学习任务.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是建构式课堂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教会学生预习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新课程条件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按"先预习后上课,先练后讲"的原则组织教学,把学生的预习放在了教学的首要地位.就把老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思想观念在实践中确立起来了.通过观念和实践的相互印证,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的观念就逐渐在其思想和行为上固定下  相似文献   

19.
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好方式。讲练结合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1.先讲后练。即教师先把一堂课需要讲的主要内容集中一起讲完,然后留一定时间让学生结合教师所讲内容进行练。2.先练后讲。即先提出问题给学生练,然后再由教师来讲解、总结归纳。3.边讲边练。即讲与练有机地穿插进行。至于采用哪一种形式好呢?不能一概而论,要看教材内容和学生对象而定。不过,一般情况应以边讲边练较为合适。这样可以做到教师讲的知识内容,通过边练来加深理解和巩固,把问题分散解决。现以《串、并联电路分析》这节课如何  相似文献   

20.
"四步教学法"是指将一个学段分成指导学习、自主学习、展示学习、反思学习四个步骤进行教学。其核心是先学后教、先练后讲、先学后导、以导促学、以学促教。实施"四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