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介词是语法词 ,通过它可以探究一种方言的语法特征。跟北京话介词相比 ,白龙江流域汉语方言的介词数量少 ,功能多 ,有些用法比较特殊。不少介词还保存着近代汉语的特点 ,个别介词与藏语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面向汉蒙机器翻译的汉语介词短语(pp)的蒙古语转换规则研究,一直是一个空白。我们在借鉴汉语语法关于介词(p)及介词短语(pp)的研究成果和传统蒙古语翻译关于汉语介词的翻译方法的基础上,根据“政府工作报告”语料,从汉蒙机器翻译的实际需要出发,对由最典型的几个介词构成的汉语pp的蒙古语转换规则进行形式化描述的同时,探讨了有关pp转换方面的语法和翻译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现代汉语八百词>中常用的单音节介词为考察对象,运用语法化理论,对汉语动词介词化的动因进行分析,认为汉语动词的介词化是句法语义因素、同步虚化因素、认知因素以及语用因素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汉语方言是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它保留了很多有研究价值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现象。方言介词是汉语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杭州方言常用的介词,对杭州方言介词的特点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5.
胡彩敏 《现代语文》2007,(10):38-40
语法学界对介词"从"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当多,并且成果丰硕.鉴于介词"从"以及"从"字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与"从"相关的介词框架在汉语语法中更是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为了更好地研究与介词"从"相关的问题,本文着重对介词"从"以及"从"字结构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细致地梳理.  相似文献   

6.
《战国纵横家书》作为出土文献,较好地保留了战国中后期的语言面貌。虚词是汉语的重要语法手段之一,其中介词在语言表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介词在《战国纵横家书》中出现频率较高,本文运用统计和分析比较的方法,以介词的语法特点和语法功能为切入点,对书中出现的介词进行比较研究,管窥这一时期介词的使用特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有众多学者对汉语介词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试图从实词虚化到语法化的汉语介词进行浅析,从四个方面了解汉语介词语法化的研究历程:(一)实词虚化的过程;(二)介词语法化的句法环境;(三)介词语法化的语义条件;(四)介词语法化的宾语扩充。  相似文献   

8.
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介词及其相关格式的研究就一直得到语法学界的重视。21世纪后,随着汉语理论研究的不断发展,通过借鉴语法等国外语言学理论,学者们在用新的视角研究介词时,提出了介词框架的概念,并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作为介词框架中广泛使用的“P+X+看来”,也得到了学者的关注.本文运用三个平面的理论,对现代汉语介词框架“P+X+看来”的研究概况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总结了教材、专著、论文等各种类型、各个角度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尚待深入研究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英汉介词与介词短语有相似之处:介词在句法中都起定位、粘着作用;介词短语的主要句法功能都是用作状语。不同之处是:在句法结构方面,英语介词与介词短语的句法特征说明英语语法以形统意;汉语介词与介词短语的句法特征说明汉语语法以意治形。在句法功能方面,英语介词短语的语序不影响句子的语意;汉语介词短语的语序决定句子的语意。英汉表示时间与地点的介词短语的语序反映了两个民族认知方式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英语和汉语的复合介词都是由单音介词发展而来,它们在各自的语言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汉语复合介词和英语复合介词虽有相同之处,但差异较大。本文首先梳理了学界对复合介词的界定,然后从结构类型、语法功能等方面就汉语和英语复合介词的异同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比了留学生真实口语和本族语者口语中汉语介词的使用状况,发现除“把”以外留学生口语中使用的高频介词与本族语者比较一致,但介词种类总数不及本族语者丰富。另外,留学生口语中介词的后接成分以单纯成分为主。文章以言语生成理论中的“利己性”假说为基础,具体分析了频率、组块效应以及编码复杂度对留学生口语中介词使用特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28个汉语常用介词在新加坡中学生作文中的使用情况。首先提出了鉴别新加坡汉语学习者使用汉语介词的特点和偏误的标准。在此基础上,认定了新加坡中学生使用汉语介词的4个特点:“被”字句的使用频率、存在句句首处所词语前使用介词“在”的频率、“当……时/的时候”的使用频率都很高,以及目前已经很少使用带“来得”的“比”字比较句:8类偏误:有关框式介词的偏误、介词冗余、介词短语所处的位置有误、介词与介引成分及介词短语与谓语动词搭配不当、介词之间的混用、将介词短语用作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的否定表达有误、语句意义不明;并进而提出了5项教学建议:通过汉英对比强调汉语介词用法上的特点、突出强调时间词作状语和方位短语作定语的结构特点、确立易混淆的介词并加强辨析教学、依据语块教学理论加强框式介词的教学、用认知图式来阐释结构和语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语中没有与汉语介词相对应的词类,这给维吾尔学生汉语介词的习得带来很大的困扰。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在广州大学学习的100名新疆喀什未就业的维吾尔大学生进行有关介词"在"的偏误语料调查。在母语迁移理论的指导下,论文运用偏误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对维吾尔学生汉语介词的习得偏误进行分析归纳及总结研究,并提出避免这些偏误发生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4.
时间、处所、方位介词是汉语介词类中的重要类别,从这3个角度对《东京梦华录》中的介词进行归类。在此基础上考察《东京梦华录》中这3类介词,对其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勾勒出《东京梦华录》中时间、处所、方位介词的概貌,总结出《东京梦华录》中这3类介词的共性特征与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5.
原型范畴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对英语介词的习得有着重要的启示。英语介词是有着多个义项的词类,但是它们的原型义项是其语义延伸的基础。研究显示,在原型范畴理论指导下,学习者能较好地掌握介词多个义项之间的深层联系和隐喻意义,从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英语介词。  相似文献   

16.
对介词“顺”和“顺着”进行共时考察后表明,介词“顺”、“顺着”在语义上各有分工,语义上的分工使得它们在句法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进行历时的考察后证实,现代汉语中的介词“顺”、“顺着”来源不同,“顺着”不是介词“顺”带体标记“着”,而是由动词“顺”带体标记“着”虚化而来的一个虚词。  相似文献   

17.
介词“着”产生于魏晋时期,是近代汉语里较为重要的一个介词。后来随着汉语介词系统的发展,介词“着”的部分功能逐渐呈现出了没落的趋势、甚至消失。但是,在明末清初具有山东方言背景的文献《聊斋俚曲》里这个介词不但仍很兴盛,而且保留了其早期的用法。这种现象体现出了当时山东方言内部的地域性特征,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对于研究汉语历史方言和现代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关注介词的空间意义,将其置于动-介-名结构,对动词-介词-名词结构进行动态识解分析。名词在介-名组合意义的产生中有影响,动词对介-名组合施加了限制,从而催生了识解的完成和最后意义的产生。在这一过程中介词的意义变化不大,其在不同的动-介-名结构中的不同意义是不同的上下文实时给出的,介词的多义网络可以简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