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俊  余长波 《大观周刊》2012,(34):92-92
行政自由裁量权是行政机关在法律事实要件确定的情况下,在法律规定的裁量范围内合理地选择法律结果的权力。在行政处罚案件中,行政机关大量行使自由裁量权。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自由裁量权,防止自由裁量权滥用和自由裁量权行使显失公正,进一步规范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需要调研和解决的一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褚廷有 《新闻传播》2010,(5):128-128
权力相互制约是其有效行使的保证。因为“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权力失去制约与监督就会导致滥用.而监督权力的前提是权力行使的透明与公开。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在2009年底同时颁布了两个司法解释《关于司法公开的六项规定》和《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可以说这两个司法解释落实了宪法确定的审判公开原则,细化了诉讼法规定的公开原则。  相似文献   

3.
现代新闻事业,其影响力可说是瞬息无远弗届,久长而深远。它不仅影响群众生活、社会秩序、公共道德、风俗习惯,而且直接相关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如此重要的现代新闻事业,对于它所享有的自由,应承的责任,对于它所表现出的品质不可不在法律的基础上,予以明晰的规定和具体的标准。对于新闻活动中所发现的种种滥用新闻自由的行为必须加以纠正和限制。滥用新闻自由在实际工作中有着多种表现,并带来了许多现实的问题,产生厂许多负面效应。因而限制滥用新闻自由是发展当今新闻事业中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工作。影响新闻自由的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沈建辉 《大观周刊》2012,(10):43-45
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方略,此后,依法行政成为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行政自由裁量权是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行政主体能否正确行使这种权利直接关系到依法行政的成败。本文从行政自由裁量的基本理论入手,对行政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必要性、滥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主要形态以及行政自由裁量权被滥用的原因等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最后提出控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滥用公告是目前公文写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为概念混淆、主体混杂、事项混合、特征混一,原因在于规定不周、宣传不力、范文不多、审核不严.为纠正滥用公告之风,应当力求制度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事业的实体是新闻媒介,新闻媒介在以自由和竞争为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是否自由和健康的发展,应是衡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质量的核心。美国的新闻实践历史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自由是以资本作为其经济基础的,当市场经济从自由走向垄断,当利益、价值观和政策触及到新闻出版自由概念的复杂性时,新闻出版自由是脆弱和易变的,缺乏真正的稳定性,甚至滥用和扭曲。  相似文献   

7.
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广播电视不属于国家管理范畴。联邦法律规定广播电视组织系统拥有充分自主权。在公法范围以内,任何社会团体、公司都拥有成立广播电视公司的权利。1981年,联邦立法委员会规定:商业性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广播电视公司,永远可以得到自由发表见解和自由表现的保障;并拥有公开发表有任何社会团体对社会有价值、有重大意义的见解的自由,因此,私营广播电视公司迅速发展起来,与公营广播电视公司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8.
技术措施滥用的判断标准一直是技术措施研究领域的难点问题,当前理论界对技术措施滥用的判断标准鲜少涉及。笔者根据技术措施立法及知识产权滥用的规定,认为技术措施滥用是指版权人不合理地使用技术措施扩张版权,造成对他人利益和公众利益侵害的行为。并结合相关案例,从性质合法性、保护对象相关性、设定措施目的性和结果有效性四个方面构建了技术措施滥用的判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作为法律上的权利这一概念,它已不再是虚无的口号,而 成为一种具有物质意义的载体。因此,在权利行使中的权利滥用的 问题也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应予关注的问题。 滥用权利的情况多发生在国家机关内掌握权力的工作人员中。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却往往仅把滥用权利的行为看作是工作作风等职业道德方面的问题,在处理上,也往往以批评或自我批评了事,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做法。 国家为什么要把权利滥用行为认定为一种违法行为?这是因为,首先,法律上的权利所规定的自由不是领导者的任意行为,权力的行使,必须与客观规律相一致。例如,廉洁奉公是现代国家管理必须遵循的准则。美国在1978年颁布了《政府道德法》(廉政法),我国《公务员法》也对廉政问题作了特别的强调。如果为政不能清廉,国家机关运行机制将会名存实亡,必然走  相似文献   

10.
汉语西化的影响不容忽视。翻译体的病状主要表现在:滥用代词、滥用连词、滥用名词、名词抽象化、滥用介词和滥用被动式。出现翻译体是因为译者没有意识到英汉的异质性,照搬英语结构和语义。纠正翻译体需要认识英汉语的本质差异,把英语三分结构转换为汉语两分结构。  相似文献   

11.
微博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具有传播迅速、定向传播、协作传播等特性,网民可以通过微博充分行使话语权,言论表达更加真实、自由和多元,但同时也存在利用微博歪曲事实真相、编造虚假信息、传播错误观点等话语权滥用问题。本文围绕微博传播中话语权滥用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西方国家通过法律对出版自由进行界定,明确允许和限制的范围。 西方国家实行出版自由,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是有具体的规定。18世纪资产阶级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有一句名言:“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应当说,这种观点是西方制定出版自由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 ,围绕新闻报道引发的法人告新闻媒介侵犯名誉权诉讼的官司层出不穷。在众多的新闻官司中 ,新闻媒介为自己辩护的理由往往是 :这是开展正常的舆论监督 ,行使宪法赋予的权利。综观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 ,除了《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香港居民“享有言论、新闻、出版……的自由”之外 ,我国法律还没有明确使用“新闻自由”这个概念。但是人们一般认为 ,舆论监督权利是以三项公民权利为依据的 ,即言论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宪法》第 35条规定了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第 4 0条还规定了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有…  相似文献   

14.
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制定法律……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之自由”。美国新闻学认为宪法所保障的出版自由,包含三种权利:一、“出版权利”;二、“批评权利”;三、“报道权利”。报道权利就是“消息自由”。美国国会近年来制定了一些“消息自由法案”。美国政府宣扬道:这些法案保证了报纸的“报道权利”和“人民的了解权利”。  相似文献   

15.
孙旭培 《传媒》2003,(4):43-44
舆论监督的宪法 根据和主要对象 舆论监督到底应该怎样理解?这是很重要的问题。 从法律上说,舆论监督的行为主体是新闻媒介。新闻媒介的监督权利是以公民的三项权利为依据的,即言论出版自由权、知情权和批评建议权。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自由。第四十一条规定:公民对任何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  相似文献   

16.
引言 舆论监督是世界各国宪法普遍保障的一项基本权利,对控制公权力滥用、保证公民知情权和社会长治久安发挥重要作用.舆论监督主要通过新闻报道和出版等大众媒介渠道,因而各国宪法普遍保护言论、新闻或出版等表达自由.另一方面,表达自由并不是绝对和无限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近代以来关于自由的观念所形成的两种基本的学说——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探讨了大众媒介权与个人隐私权之间的权利张力关系。个人隐私权通过对个人自由权利的彰显起到抑制大众媒介权被滥用的作用,大众媒介权在尊重个人自由权利的同时,关注对社会整体利益的追求与维护,有助于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国完善和发展表达自由的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表达自由(freedomofexpression),是指一国公民通过口头、书面或印刷及其他手段表述各种思想和见解的自由,它不仅包括传统的言论(口头和书面的)自由,也包括通过影视作品、录音方式、电子出版物和其他媒介表达思想的自由。表达自由是宪法规定和保障的公民最重要的权利之一。西方启蒙思想家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提出了言论自由的口号,1789年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把言论自由作为人权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加以规定。1791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规定,国会不得制定剥夺人民言论或出版自由等事项的法律。在国际人权公约中,表达自由也得到广泛…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上滥用繁体字和乱造简化字的现象,几乎泛滥成灾。一些人以繁为美,以繁为雅,而以简为陋,以简为俗。同时,一些人不按国家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的规定随意乱造简化字,这股风也波及图书馆界,情况相当严重。掘笔者所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献著录用字国家标准《文献者录总则》  相似文献   

20.
柏杨 《现代传播》2007,(2):156-158
对传媒监管类型化和法治化的关注和讨论应以<世界人权宣言>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作为导引.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规定:"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