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一口气读完了《新闻业务》七、八期上几篇关于帮助工人通讯员的文章。这些文章,对一个工人通讯员来说,读起来特别亲切。我亲身感受到报社同志对我的帮助。我是北京日报、工人日报的通讯员,北京日报的编辑来工厂给我们讲过新闻知识,同时开座谈会征求我们对报纸工作的意见,最近还开了通讯员新闻学习班,我参加了听课。工人日报对我厂工人通讯员也很关心,报社总编辑也来过工厂同我们谈心,还指定专  相似文献   

2.
我迷上新闻工作三十余年了,从十六岁开始从事业余通讯报道,足足当了二十年通讯员。一九七八年,我有幸到市广播电台当上了专业记者。有人问我:“你是通讯员‘出身’,亲自体验了业余通讯报道工作的甜酸苦辣,能不能给我们谈谈你当通讯员的‘密  相似文献   

3.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有十多年了。开始,我在一个乡担任通讯员,一九七七年十月到县委担任专职通讯干事。自到县委工作以来,我采写的消息、通讯、调查报告等各种新闻体裁的稿件先后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及《北京日报郊区版》等报刊采用八百多篇(包括与记者合写的).有人问我:你写稿子一定有“诀窍”吧?其实,我的“诀窍”就是四个字:勤学多练。我是一九七四年三月到平谷县镇罗营乡当通讯员的,从那以后才开始给报社写稿。十多年来,我  相似文献   

4.
前些日子,在清理亲朋好友的来信中,发现了好几封报社通讯员给我的来信。看过后颇有感触,也使我回忆起多年来从事编辑工作中和通讯员交往的一些片断。  相似文献   

5.
几年来,我在给通讯员改稿中发现,有些通讯员给新闻单位写稿,往往连最起码的格式都不注意,如标题之后不空格,接着就写正文。编辑改稿时,连“通讯员×××报道”几个字都没地方写,很不方便。给报社或杂志社写稿,一篇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名基层通讯员,在乡镇从事新闻报道工作已经10多年了。历届领导重视宣传工作,关心支持《新闻爱好者》的征订与发行,给我们通讯员每年都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我从第一次阅读《新闻爱好者》开始就喜欢上她了,和她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她改变了我的命运,也是她使我走上成功之路,使我由一名农民通讯员转正为乡政府的一名国家干部。在这里,我代表广大基层通讯员由衷地道一声:谢谢你,《新闻爱好者》。《新闻爱好者》知识性强,内容丰富多彩,每个栏目都适合通讯员的口味,真可谓“知识库”。她给新闻工作者开阔了视野,开阔了心胸,增长了知识,工作…  相似文献   

7.
《军事记者》2010,(5):43-45
一篇200字的报道2006年10月,我所在的法制晚报社建立了小红帽特约通讯员制度,让辖区内的小红帽发行员成为记者的“线人”。于是,我跑到附近的两个发行站,“宣讲”报社新闻的理念和线索标准。之后的某一天,一名自称李路正的打工青年打电话给我.说自己从小红帽特约通讯员那里拿到我的电话号码,犹豫了好几天才鼓起勇气,向我介绍他写的一首歌。我当天的采访任务并不多,就和他约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  相似文献   

8.
基层通讯员对外投稿时,心理往往疑虑重重。不是怕稿子不‘硬气’,编辑不给编,就是想着自己没‘门子’,报社不给发。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就这样被‘扼杀’在‘摇篮’里。笔者认为,基层通讯员要有勇气破‘三观’。一是破除迷信观。1988年,我写了一篇反映车间班组互助储金的稿子,投寄给《西安储蓄报》。开始我想,新闻报道是一项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由专门人才从事的工作,非  相似文献   

9.
近闻《老年日报》招募300多名通讯员,这是新闻。因为很多报社都不重视通讯员工作,很多报社都实行“记者办报”,都要求投稿发电子邮件。我想,《老年日报》招募的这300多名通讯员,未必都会电脑,未必都有网络设备,报社也未必有此要求,我只觉得《老年日报》是非常重视通讯员工作的。  相似文献   

10.
郑丽萍 《新闻知识》2002,(12):48-48
1979年10月,我从内地调到深圳市工人文化宫从事摄影宣传工作,担任多家报刊的摄影通讯员。20多年来,在各报社编辑记者老师的关心指导下,发表图片2000多张,有多幅作品获国家及省、市摄影奖,并出版作品集,年年被各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 下面就如何提高新闻图片的见报率问题,谈一些肤浅的观点。 一、虚心向摄影记者学习,主动与编辑部取得联系 报社专职摄影记者有着丰富的经验,他们在纷坛繁重的事物现象中,独具慧眼,摄影通讯员要虚心向他们学习,多向他们请教,深入生活,深入现场抓住新闻  相似文献   

11.
编辑同志: 你好。我现在怀着极为苦闷的心情给你们写信,希望能得到你的指点、帮助。我是一个在校的大学生,我喜欢新闻工作,《新闻与写作》已成为了我生活的伴侣。我常常阅读它,幻想着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新闻工作者,可是,命运偏偏安排了我进农院深造,但我还是不放松对新闻工作的追求,即使能当上一名通讯员也好。现在,我是我们系里的一名通讯员。去年11月3—4日两天学院开运动会,系里要求我们到  相似文献   

12.
我刚到区委宣传部,开始为报社采写新闻稿件时,同一些初学写稿的通讯员朋友一样,也感觉没有多少新闻事件可采写。 后来,我在加强新闻报道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以腿勤、嘴勤、脑勤、手勤这“四勤”要求自己,主动深入基层农村和各企事业单位上门采访,得到大量的新闻信息,采写见报的新闻稿件逐渐增多。别人慢慢开始知道我是常给报社投稿的通讯员,不少人主动向我及时提供新闻信息和线索,扩大了我采写新闻稿件的耳目。  相似文献   

13.
在与通讯员朋友的交谈中,感到当一名通讯员要经得起这样几个考验: 首先是失败的考验。刚从事新闻报道的通讯员,由于采写经验不足,文字水平有限,有时给报社、电台邮去几百篇稿件,都没被采用,就气馁了,不写了。其次是成功的考验。有的通讯员,刚从事新闻报道时,发表一篇稿件,很激动,采写热情也高。可随  相似文献   

14.
报社给作者及时地寄发样报,是尊重作者,对作者劳动成果尊重的最好体现。过去,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见报后能及时收到样报。而现在却不样了,收不到样报;有的报社甚至既不寄稿费,也不寄样报,令我们广大通讯员感到十分的伤心,严重地挫伤了我们写稿积极性。为此,我们通讯员给报社投稿,只给自己熟悉的报纸,自己能看到报纸投稿,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虽然寄样报,要花费一些人力、财力,但它可以沟通编者、作者、读者的感情,架起连心桥,从而提高我们广大通讯员给报社写稿的积极性,那么,何乐而不为呢?为此,我希望能借《新闻…  相似文献   

15.
若问通讯员是否会取消?我认为永远不可能。因为世界上只要有新闻和新闻单位,就需要通讯员。通讯员是报社通向四面八方的神经。广大通讯员生活和工作在基层,对身边发生的新闻素材最了解,可以避免遗漏大量的有价值的新闻。如果失去通讯员这些“神经”,则新闻就会失去主心骨。通讯员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不可缺少的同盟军。只有专业记者和“编外记者”(通讯员)携手并肩,协同作战,才能取得辉煌的战果。  相似文献   

16.
几年来,我担任了省、市、有关报社的通讯员和县广播站的特约通讯员,但这些新闻单位虽然聘请我担任通讯员,却是很少联系,根本不知道我们的工作、学习、写作情况,一年到头只是收到他们内部出  相似文献   

17.
以写卫生科技新闻见长的新疆医学院一附院老通讯员穆金昌,从事新闻报道30多年来,辛勤笔耕,硕果累累:全国和自治区11家报社、电台多次评他为优秀通讯员;他被三家报社聘为特约记者,被六家报社和电台聘为特约通讯员;他从1987年至今已在各级新闻媒介上发表作品800多篇,其中有12篇获奖;他被《中国医学首创者名人录》编辑部聘为常务编辑,被新疆科普作家协会选为理事。 早在1962年,他在驻疆部队当文书时,就在《新疆日报》上发表了处女作,从此开始了他的新闻写作生涯。1964年,他转业到新疆医学院,先后辗转在学院许多部门工作,丰富的实践,为他多方面采写新闻报道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就在他从事新闻报道热情高涨之时,一场意外事故使他的右手受伤致残,这给他带来极大的痛苦。但是这个打击并未动摇他对新闻报道的执著追求,他暗自下定决心:我的右手不能写字了,还有左手!伤愈后,他便开始刻苦练习用左手写字。几年中,他用了50多本练习本,靠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写字基本上达到了以前用右手书写的水平。1969年他采写的新闻报道又频频与读者见面了。  相似文献   

18.
1997年开始,我从武汉商报机动记者岗位调到市场消费版担任编辑.编辑工作要做的事很多,但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却是如何与广大通讯员交朋友,建立一种“鱼水之情”.通讯员与报纸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报纸一半以上的稿件系他们提供,他们是报社工作在基层的延伸.因此,上岗之初,我就确立了“抓好通讯员队伍,牢固编辑根基”的原则,两年工作实践,也证明了我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一、多渠道发展通讯员各家新闻单位都有自己固有的通联网络,可我不满足报社现有的通联队伍,而是从版面需要出发,开辟“自留地”,建“小金库”.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发展通讯员队伍:  相似文献   

19.
通讯员到报社送稿、反映情况或请求指导,是常有的事情。对此,编辑记者应当热情接待。然而,有的报社的编辑记者对通讯员不够尊重,往往自己稳坐在那里指手画脚,通讯员却站着洗耳恭听。编辑记者业务繁忙,疏于礼节有情可原,但给通讯员让个座总是可以的吧!通讯员是繁荣新闻事业不可缺少的一支力量,他们理应受到尊重。对此,新闻单位的同志应当有清醒的认识,理解通讯员、善待通讯员,也是有利于报社发展的。因为从通讯员那里,不仅可以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新闻,还能够了解到群众对报纸质量的评价。这对于及时改进工作,提高办报水平是大有…  相似文献   

20.
当记者笔者也是“半路出家”。35年前,笔者是个热衷于给单位简报、行业报投稿的通讯员,被单位推荐到新华日报社接受为期三个月的通讯员培训,从此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又到中国新闻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深造了几年。可以说,我是靠勤奋走上专业新闻工作道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