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崔志新 《现代教育》2014,(11):128-128
"崔老师,你们班的建伟太不像话了,他上课没认真听讲,我批评了他几句,他竟然把书扔到了桌子上。"一下课,语文老师就向我告状。建伟可是我们班的学习尖子,他怎么会这样呢?我陷入了沉思……踏上工作岗位已经二十年了,期间我见证了无数孩子的成长与蜕变。每一年在每个班级里,那些调皮贪玩的"后进生"、性格特殊的"单亲孩子",总是牵引着我的注意力,我总是将精力放在这些孩子身上,帮助他们找到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2.
著名特级教师曾宝俊说过:"当前,‘建立’类型的课比较多,教师通过各种手段帮助孩子建立科学概念、建立科学信念、建立科学情感、建立科学技能,等等。孩子们也沉浸在老师为他们建立的一个个‘科学世界’里,并且从不怀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当今的孩子质疑意识是淡薄的,他们的质疑素质有待提高。我们都知道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相似文献   

3.
, 《班主任》2012,(11):40-41
我们班有这样一些学生:有的凡是集体活动或游戏都没兴趣,能不参加就不参加,宁愿一个人独自玩耍;有的平日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沉默寡言,很少跟同学一起玩,难得和同学说上一句话。因此,他们的朋友很少,同学们常用"不合群"来形容他们。针对这样的孩子,班主任该怎样帮助他们?(上海黄普)  相似文献   

4.
张芳 《教育文汇》2012,(4):36-37
"眼睛看着老师的孩子是最聪明的!"一年级的孩子年龄小,具有好动、自控能力差、注意的持久性较弱等特点,不少孩子总是喜欢在课堂上讲小话、做小动作。怎样帮助这些孩子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呢?看着许多眼睛始终跟着老师的可爱的孩子们,我灵机一动,何不借助于他们身边最有说服力的榜样力量呢?  相似文献   

5.
每个班都有积极活跃的孩子,他们敢于表现、乐于助人,热情活跃的他们总是吸引了小朋友和老师的关注,但有一些"安静"的孩子总是会让人忽略。他们平时很少大声说话,在集体活动中不愿意主动表现自己,不愿意主动和小朋友交往,他们更愿意"安静"的生活在这个大集体里,瞧!豆豆就是这样一个"安静"的孩子。在上课中他的小眼睛一直静静地观察老师,做题中自己静静地独自完成作业,课间自由选择时间从来不会下座位找小朋友去玩,自己静静地在绘画在纸上表述着他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申平 《贵州教育》2011,(23):19-20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孩子是教育的基础,心中没有爱,又怎么谈教育呢?可是当我们真正面对孩子时,我们心中的一把秤是否会平衡呢?面对聪明能干的孩子老师总是关爱有加,可是面对调皮的孩子,而且老爱动手打人的孩子,老师心中总是把他们划分到不乖  相似文献   

7.
失败算什么     
很多时候,我都在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帮助孩子?帮助他们走出那小小的困境和黑暗,一如每个人童年都会经历的无奈和孤独?我努力着。今天,我突然发现班里的体育健将莫悠然情绪很不稳定,上课也不举手发言,总是低着头思索什么。"出什么状况了?"放学的时候,我特意叫住了她。"没什么,"莫悠然的脸一红,很不好意思,"我的头有点不舒服。"  相似文献   

8.
学贵有疑     
孩子学会说话以后,说的最多的可能就是问"为什么",当他们上了幼儿园后,接触的人和事渐多了,他们嘴里的"为什么"就更多了,总是围着大人或是老师问个不停。可是等到他们上了小学,特别到了高年级,  相似文献   

9.
我在和家长交流时发现一个问题,现在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习惯于进行"饭碗危机"教育,而不习惯、不擅长进行"梦想"教育。我认为只有点燃孩子的梦想,让孩子为梦想而学习,才能由被动变主动,由"苦学"变"乐学"。很多家长同意我的观点,但是他们很苦恼,孩子的梦想总是飘忽不定,朝三暮四。杭州一位妈妈说,孩子小时,看"女子十二乐坊"组合拉二胡,说长大也要当二胡演奏家。  相似文献   

10.
从教十余载,蓦然回首,真可谓一路风尘一路歌。作为班主任,谁都希望自己班里的学生个个儿品学兼优。但顽皮淘气是孩子的天性,所以总听见有的班主任在抱怨:我们班的孩子总是不听话。其实不然,孩子们很可能是不听"你"的话,若换一名教师或变换一种教育方式,他可能就是一个特别听话的孩子。而对于我班有些调皮淘气的孩子,在我"爱"与"巧言"两把剑下,他们不仅愿意接受我的教育,还特别喜欢我当他们的班主任。  相似文献   

11.
沈春玲 《教师》2011,(10):13-13
在放学时,常常能听到家长们的聊天:"老师说我儿子在幼儿园吃饭很好,可到了家里却挑食,有时根本不愿意吃饭""嘿,在家总是不听话,到学校就守规矩了"!何为"规矩"?为什么要"立规矩"?规矩给孩子们一种安全感和界限感,它会帮助孩子们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达到的。"立规矩"并不是限制孩子的发展,而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能有序地生活、学习和游戏,提高自我控制能力。那么,为何孩子在园能守规矩,在家就不行,成为一个"两面派"呢?  相似文献   

12.
文一刀 《家长》2011,(1):24-25
"强权"只是手段,孩子不是用规则就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但思考与行事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以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地自然地就能在他们的人生中发生作用。父母所要做的,就是用规则的手段,强化孩子良好的思考与行事的习惯。  相似文献   

13.
葛娟 《成才之路》2012,(31):4-4
每个孩子就像小鱼,当被海水冲到岸边而伤心绝望的时候,其实,只需要一个很小的动作就可以让他们重获新生。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个美丽的梦想,他们希望老师可以聆听他的梦想,能帮助他。每一个孩子也有自己解不开的结,老师的爱也可以"融化"孩子们的心,让他们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4.
华美霞 《考试周刊》2010,(38):40-40
很多家长曾经和我探讨:"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语文成绩呢?"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让孩子多读书吧!"虽然显得有点急功近利,但只有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提高语文成绩却是不争的事实。的确,语文知识的积累与丰富离不开阅读,文学修养的训练与提高更是得力于大量的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5.
尚作翼  张颖 《家长》2011,(10):39-39
儿子天天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他聪明、热情、有礼貌、热爱学习,对周围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尊敬长辈,爱帮助他人,善于和周围的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身边的朋友总是问我们:"你们是怎么把孩子教育成功的?"每到此时,我总是感到非常欣慰。其实,在教育孩子方面我们并不是有多么成功,只是以身作则,充分调动天天的积极性,和天天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6.
苇笛 《生活教育》2012,(21):28-28
几年前,儿子该上小学了,熟人一见我,就纷纷打听:"孩子到哪上学啊?"而我,总是干脆地回答:"就上家门口的。"我的回答,让他们很是惊讶:"哎哟,那怎么行呢?那家学校好像不怎么样,怎么也得托人进所名校啊。"面对他们的劝说,我只是淡淡一笑:"没事的,在家门口来去方便。  相似文献   

17.
魏平军 《班主任》2012,(7):60-61
"写出你的想法"是一种安抚孩子情绪和帮助孩子克服困难的做法,就是当孩子情绪激动或遇到困难时,让他们写下可能解决问题的做法,再依次进行讨论,划掉不可行的做法,最终留下可行的做法。这种做法在指导学生如何面对困难时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课下,我喜欢和孩子们打成一片,或捏捏他们的脸蛋,或拍拍他们的屁股。称呼,也是用很亲切的昵称,"小笨蛋"、"丫丫"、"李李",还有些孩子的名字本就是叠音,"珊珊"、"沐沐"自然是脱口而出;另外如"二马"、"可可"、"诗意"、"诗雨"等孩子的称呼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是一样;女孩曹奥雅原本是我的邻居,也是我看着长大的,她一直称呼我为"丁妈妈",在学校也是,课堂上称呼"丁老师",课后总是"丁妈妈、丁妈妈"地叫,而我,  相似文献   

19.
品读     
<正>我们经常看到有些儿童在站立的时候不是挺直腰杆,而总是要依靠什么东西。人们总是对这样的孩子说,"站直了!"但事实上,孩子依靠在什么上,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总渴求得到帮助和支持的心理。——"通过惩罚或奖励,我们固然可以很快使这类孩子消除这种软弱的表现,但他们强烈的渴求帮助的心理并没有得到满足。毛病的根源依然存在!只有好教  相似文献   

20.
烦恼     
刘璇 《青少年日记》2014,(11):29-29
2014年5月15日晴常见到大人们遇到不顺心的时候,会大发感慨,说:"如果我们是孩子就好了"。他们哪里知道,令我们孩子"烦恼"的事也多着呢。最大的烦恼就是学习。我已经三年级了,每次考试总是我最"伤心"的时候,我经常会独自品尝因粗心而"吃败仗"的滋味。看着别的孩子在操场上玩,那种感受的心理谁能懂?有的时候,我恨不得把妈妈买给我的练习册撕得粉碎!这样可能就能多给我一些自由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