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与非比喻广东丰顺县一中刘柏青在本体与喻体之间,用“像、仿佛”等比喻来表示比喻关系,是明喻的辞格。但并不是凡出现这些词语的就一定是比喻句。构成比喻的条件是:①比喻和被比喻的事物必须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事物;②两者必须有相似点。这两个条件是判断是不是比喻...  相似文献   

2.
比喻四要素     
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二者相互依存为比喻之基础;相似点是联系本、喻体的纽带为比喻之灵魂;喻词是连结本喻体的词语。在比喻的表层结构这四者有隐、有现,在其深层结构中则缺一不可。因此本体喻体喻词相似点是比喻的四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3.
漫话比喻     
本文从比喻的定义谈起 ,介绍了修辞学史上关于比喻的讨论以及作者本人的认识。继而谈了比喻这种修辞格产生的美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 ,分析了比喻的美学特征、比喻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关于比喻     
本从作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一种现代汉语修辞中关于“比喻”教学的新方法,即将比喻的主体、喻体、喻词三关系运用公式化进行直观教学,由此可以将比喻和非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及其他修辞方法之间的关系辨析清楚,有助于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相似文献   

5.
比喻在写作中几乎无所不在。没有比喻就没有文学。学习写比喻句,进而使用象征手法或比喻论证,也是写作训练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同学在使用比喻法中误区不少,毛病甚多。应当使他们明白以下“三性”。  相似文献   

6.
论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到的一种修辞方式。但是,它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一、手段和目的。“比”是手段,“具体、形象、生动”也还是手段。比喻的最终和真正的目的在“喻”,在使人知晓被比的事物。二、客观基础。事物是千差万别的,而从就某方面来说,事物间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就给比喻提供了客观基础。三、主观因素。运用比喻要注意爱憎褒贬,运用和理解比喻都因人而异有不同的解释,这就涉及到比喻的主观因素问题。客观、主观,相反相成,矛盾统一,而以客观为基础。四、所谓“熟知”原则。用熟知事物说明不熟知事物,这是比喻的一般原则。但是也不能把它强调得过分,因为作比事物和被比事物靠了它们之间的相似点而能互相注释。五、相似点——比喻的灵魂。被比事物、作比事物和相似点是构成比喻的三个要素,但是三者不是平等并列的,相似点是核心和灵魂。六、表达方法。比喻有种种表达方法。孤立看,表达方法似乎可以自由选择;联系起具体语言环境,就看出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表达方法也不能决定比喻的质的差别和等级。七、似比喻而非比喻。比喻着眼于内容,不能光看形式。用有比喻词、形式象比喻的语句不一定是比喻语句。  相似文献   

7.
比喻就是打比方,它在文艺作品中运用得十分频繁。文艺作品中的比喻,经常用于刻划人物形象、描绘事物情状,以增强艺术描写的鲜明性和生动性。比喻运用于论说文中,却另有一番特点。在论说文中,有时作者所提出的论断,就是用比喻来表述的;有时,用一恰当的比喻,就能将事物的本质特征显现出来;还有的论说  相似文献   

8.
比喻略论     
有时候,越是普通平常的东西,反而越容易让人产生某种偏见或误解;辞格中的“比喻”就是这样.比喻是一种极为常见的修辞方式,小学低年级起语文教材中就已有关于比喻的知识内容。然而,对于比喻这一修辞方式的理解、分析和表述,却常有这样那样的偏颇、片面乃至谬误;在喻体与本体的相互关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比喻 (Figurative)是英语中极其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 ,包括习语型比喻、句法型比喻、名词型比喻、语篇型比喻 ,充分利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叙事、写人、状物、写景、绘景 ,就能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0.
比喻(Figurative)是英语中极其重要的修辞手法之一。比喻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习语型比喻、句法型比喻、名词型比喻、语篇型比喻等,充分利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叙事、写人、状物、写景、绘景,就能大大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杨隽 《文教资料》2006,(34):107-108
在口语和书面语言中,比喻是一种重要而常见的修辞格,本文联系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对使用比喻的意义和作用,以及如何才能准确运用比喻运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比喻讽刺     
鲁迅先生的杂文好用比喻,他的比喻具有勾画某一形象时作“点睛之笔”的妙用。同时,他的比喻又尖锐、泼辣,于生动形象之中表达强烈的讽刺意味。  相似文献   

13.
比喻的主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的主观性顾设在诸多修辞方法中,比喻可算是使用最多、最普遍的一种辞格,因此人们对它研究得也最多、最深入。在“什么是比喻”这个问题上,修辞学家们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构成比喻的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被比喻的事物,即本体;二是要有用来作比喻的事物,即喻体;三...  相似文献   

14.
比喻三辨     
比喻与比较、借代、比拟三者容易混淆,比喻与比较的区别在是否符合比喻的两个基本条件;比喻与借代的区别主要是弄清借喻与以特征代本体;比喻与比拟的区别可通过语法分析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比喻的距离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比喻中本体、喻体都是不同范畴里典型程度不等的事物,它们的关联特征也具有不同的典型程度,所以,本体、喻体在认知范畴上有距离的远近。本体和喻体的距离不仅决定比喻表达成立与否,也决定了比喻的新颖程度。  相似文献   

16.
漫话比喻     
本文从比喻的定义谈起,介绍了修辞学史上关于比喻的讨论以及作者本人的认识。继而谈了比喻这种修辞格产生的美学基础和心理学基础,分析了比喻的美学特征、比喻在语言表达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当某些事物在某一点上相似时,为了表达得更加鲜明生动,我们拿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相比,这就是比喻。比喻表达思想的方式是间接的、寓意的。在比喻中,形象的字面意义只在于指出它真正的转义而非全义,同时,它们之间必定存在着部分的类似或类推的可能。认识作用与修辞作用是比喻的两大作用。通过运用比喻,能将抽象变具体、深奥变浅显、难言变易释,引起人的共鸣,顿悟其中真义。本文力图通过比喻的认识作用来探讨比喻在启发式教学中的意义与应用。前苏联美学家包列夫在《美学》中说:“形象的思想的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鲜明的比喻性。并非…  相似文献   

18.
比喻说理源远流长。在我国,先秦时代的《墨子·小取》便给它下了定义:“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辟”通、“譬”,即“比喻”。运用比喻说理能使抽象的事理显得具体形象,易收深入浅出之效。在中学议论文教学与写作中经常要接触到比喻说理的问题。比喻说理,按不同的标准划分有不同的类型。从喻体性质分,有正喻型、反喻型;从喻体数量分,有单一型、复杂型;从喻体内部关系分,有单纯型、复合型。一、正喻型 1、肯定式通过比喻,认定比喻事物间的理由与推新  相似文献   

19.
比喻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比喻表意的模糊性和比喻外延的模糊性两个方面.比喻表意的模糊性主要是指比喻的组成要素、比喻的相似点、比喻的编码与解码和比喻的结构形式等方面所具有的模糊性;比喻外延的模糊性主要是指比喻与其他辞格之间在类属边界方面所存在着的模糊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说的省略比喻词的比喻,并不包括借喻。借喻压根儿不需要比喻词,而是直接用喻体取代本体。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鲁迅《故乡》)此句直接用“厚障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的隔阂,——借喻不仅不需要比喻词,连本体也不出现。而省略比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