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言意之辩”是中国哲学史上的基本论争之一,也是一个涉及语言哲学的理论问题。以先秦“言意之辩”为切入点、勾勒中国古代语言哲学讨论的一些基本问题如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并由此凸显出中国先秦哲学家们对语言问题的哲学思考。先秦的“名实之辩”主要是在认知领域讨论语言与客观对象的关系,“言意之辩”则是在“名实之辩”基础上的思想上的转进,主要涉及语言与思维,语言与人的关系,讨论问题的层次有两个:一是具体的语用层面,在日常生活中语言的表意功能,二是在哲学层面,语言对于形而上问题能否把握,如果能,又如何表达。  相似文献   

2.
荀子是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还是先秦“人论”的集大成者。荀子的“人论”即关于人的理论在他的整个思想中是极其丰富和重要的。他的“人论”包括人生观、人的本质、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人与自然界的关系等问题,其中心问题是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即天人关系),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他的人生论、阐述他的政治伦理道德主张。荀子的“人论”对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及其对先秦唯物主义思想的总结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哲学的历史长河中,认识自我、人的问题乃是哲学探究的目标之一,哲学家们要说明宇宙论就必须先说明人生论,论述宇宙论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的哲学研究,就是对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的揭示。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隐藏在“人与语言的关系”的命题中。在认识论的哲学视野里,人与语言是一种反映论的认识论关系,它强调语言对人的客观性,强调人对语言的疏离性;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在于“认识语言知识”。在存在论的哲学视野里,人与语言的关系统一到一种多极主体间的交往实践中,它强调人与语言的本体论关系,语文课程的“哲学意义”在“对话”;“对话”成为存在论哲学基础的语文教育论的核心的、基础性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中西哲学的分野不在其是持“天人合一”的观念还是持“主客二分”的立场,而在其“天人”观和“主客”观各有其特征和内涵的侧重。通过对先秦和古希腊哲学的分析,可以得出这个结论。先秦和古希腊哲学都有关于“天”“人”关系的思想,而且可以说都是以“天人合一”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其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天人”观主要是从性情的角度来讨论的,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行为实践问题,主要是道德论意义上的,而后者的“天人”观则主要是从理性形式的层面来讨论的,其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人的生命活动中的认识问题,主要是认识论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5.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 ,辞欲巧”的信仰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性言语观 ;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性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因而“立象尽意”的重构性语言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 ,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哲学愈益成为一种解释和澄清科学语言或日常语言的意义的活动。当代哲学的这种“语言学转向”为解决思想与世界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提供了一个更为深入而又具体的途径,同时也更深刻地揭示出语言与哲学的本质联系:首先,思想就是使用语言;其次,哲学始终关注语言;其三,语言是世界的界限。语言在人与世界及人与人之间的中介作用表明,研究语言是通往理解思想和世界的途径,语言的阐明成为一个首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意义问题,一直是语言哲学乃至整个哲学所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如何看待意义,关系到如何看待认识;什么样的意义论决定了什么样的认识论。本文首先总结并评判了旧唯物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使用论和结构主义在意义问题上的理论,继而提出;“人”是具有意向、自我意识和抉择能力的“存在物”,它能够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思辨和抉择;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日常的语言,在任何使用过程中都存在着某种形式和程度的不确定性和相对性因素,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人对意义的主体性决定问题。本文进而归纳出了人对意义的主体性决定的几种类型:1、意义与所指的逻辑同构关系是通过主体的选择机制实现的;2、有些意义由主体的认识定势和认识结构所决定;3、有些意义由主体的情感体验和评价态度所决定;4、对“文本”的“意义再构造”由主体的理解和解释所决定。  相似文献   

8.
先秦关于“言”、“意”看法有四种,有极端的“情欲信,辞欲巧”的信爷型语言观和“得意忘言”解构型语言观,有孔子的“辞达而已矣”的中庸型语言观和《易传》中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立象尽意”的重构型语观观,后两者对古典诗歌美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中“立象尽意”的表达策略消解了诗歌艺术中的主客观对立的关系,使中国诗歌美学与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精神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9.
解释学的“理解”观对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解释学是关于理解的学说,是当代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学说。现代解释学从人的语言、理解、历史、意义出发,其所主张的本体论的理解观,在不断加深我们对“理解”的认知的同时,也拓宽了我们“看世界”的视域。对于我们理解教育问题,给予了很多启示。在现代解释学看来,人与物、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就是理解关系。理解不仅告诉我们怎么想,而且还告诉我们怎样存在,理解活动是人存在的最基本的模式。解释学的“理解”,是对文本的理解。文本作为理解对象,既表现为符号系统,也表现为意义,理解的实质则是把握文本的意义。理解是意…  相似文献   

10.
儒家美学和道家美学是先秦时期,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时期两大基本美学派别。在先秦,儒家美学主要指以孔子为代表,包括孟子、荀子以及《乐记》等在内的美学;道家美学则是指由老子开创,以庄子为代表的美学。下面将儒道两家美学思想做一粗略的比较。 美学思想的出发点——高度重视人的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 儒家和道家都是以解决人的生存意义、存在价值和人生幸福为出发点和前提的,或者说,他们的美学都是在思考、关注和体验人的存在状况和生命意义的哲学反思中所形成和阐发的。他们的美学与他们的哲学、伦理学融为一体,是一种注重情感体验和精神修养,以把握人生境界的美学。他们对美和艺术的运思和言说,是与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对人格理想的追求分不开的。所以,如果说儒道哲学是人生哲学,那么,他们的美学就是人生美学。与时代上大致相当的古希腊美学不同,中国先秦儒道  相似文献   

11.
海明威语言风格与中西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语言风格体现了他非理性主义的审美取向,反映西方当代语言哲学的文化反思,与西方美学的转变和西方文学语言更新同步暗合。海明威对语言诗性智慧的开掘,与中国古代语言观、中国古典美学遥相呼应,透露出中西美学彼此沟通、趋向融合的信息,使文学审美心灵获得更大自由  相似文献   

12.
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是汉语特有的现象,并不是所有的汉语名词都能自由地充任谓语。主语与谓语之间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是构成名词谓语句的一个必备条件。先秦汉语名词谓语句主谓之间的语义关系主要有八种形式,它们和现代汉语名词谓语句的语义关系相比较,部分相同之外,也存在一些差别。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古典美学“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美学观进行探讨,认为中国古代始终是从语言的功能性和对这种功能的局限性上把握语言的,注重语言和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联系。  相似文献   

14.
随着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的“认识如何不可能”的问题也成为美学领域的难题。相比于西方哲学传统的弊端,中国诗性文化为审美的可能开辟了一条新路,在一种诗性审美智慧思路的引导下,通过对诗歌语言指称之外“留白”的把握进而找寻到“言外之美一。  相似文献   

15.
先秦道家老庄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道家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道家的“和谐”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复归于补”的自然人性境界和谐之关、“万物齐一”的平等共生和谐之美。和谐是道家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中“大”的范畴出现得很早。在先秦道家的美学思想中,“大”与其哲学思想的中心范畴“道”紧密联系,“大”体现了“道”自然无为的本性。与儒家美学中的“大”受到天命论思想的约束不同,道家美学中的“大”体现了天道的自然无为、无所不能的力量,是一种无限的美。  相似文献   

17.
很多人认为,海德格尔执着于用语言显示存在,而老子和庄子则主张摈弃语言才能把握“道”本身,其实,这是武断的结论.海德格尔和老庄都试图超越主客二分,他们都反对用主体性的语言来把握“道”和“存在”,推崇自然流露出的“无心之言”.此外,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的语言观也有很大差异,海德格尔的“语言是存在的家”这个命题使得“存在”这个终极视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原本性.而在老子、庄子看来,某种语言是否能够开启道境,不取决于它的形式和修辞手法,而取决于言说者是否去除了“成心”.海德格尔与先秦道家语言观差异的根源是中西语言结构的差异,在西方,“存在”必须通过语言呈现,但由于西方的日常语言本身预设了主客二元对立,所以海德格尔不得不借助于类似于汉语类比思维的“诗言”来彰显“存在”.  相似文献   

18.
从言语分析和逻辑认知看《庄子》内篇,相对主义的"齐万物"的言语同类与否之辩,寻求大道和言语的同一性,又作相似性的说明,是先秦语言哲学。绝对自由的"逍遥"圣人的确立多寓言故事,"名者,实之宾"之说是先秦语言哲学逻辑,它的语境外延成了近代启蒙逻辑;"大宗师"以宇宙大道为师,真人的确立允有十论。以生命信息内容、以天道知识为精神的"养生主"及其环比论文,皆一如"齐物"和"逍遥",系于人和人性论,不仅其内在逻辑、名理思想一致,且出于天道而入于人生,处处人化、人性化。  相似文献   

19.
汉字学思想是人类关于汉字学这门客观科学的主观认识、理性观念,它萌芽于先秦时期;正式形成于《说文》的因形说义和六书理论,在唐宋元明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汉字产生、形声字发展、汉语汉字关系等方面;清代达到繁荣,主要体现为古音学思想及段注诸思想。在此背景下,王筠的汉字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较为科学的语言文字观为前提,以六书思想为框架,以汉字取象思想、形声字思想、汉字发展思想、古文字思想及其成就为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