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田晓 《新闻窗》2007,(1):111-111,89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近年来,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出许多优秀的新闻作品,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媒体利用重要版面(或黄金时段)对民生新闻进行报道,掀起了  相似文献   

2.
最近几年,全国掀起了“民生新闻”热。一些省级电视台和市级电视台相继推出了一批极具本土化、反映市井民生、时效快又贴近百姓的新闻节目和栏目。这类新闻被业内人士称为“民生新闻”。笔者就电视的“民生新闻”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电视“民生新闻”要充分展示特有的魅力所谓的电视“民生新闻”就是将镜头对准普通百姓,对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讲老百姓的故事。这就要求电视“民生新闻”的采编人员要以一种普通百姓的价值取向与平常的生活视角来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叙述平民百姓生活,与其产生情感共鸣。与此同时,记者、主持人以聊天的形…  相似文献   

3.
宫正 《记者摇篮》2005,(10):59-60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包括对电视新闻的收视需求都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单纯教化功能的新闻节目已难以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同时,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带来的传播革命.也让人们对信息接收的形式,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满足受众、吸引受众,就要求电视新闻必须具有更强的贴近性.而在这一点上.民生新闻因为其定位,具备更强的贴近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新闻形态,“关注民情”可谓民生新闻的灵魂。“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着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其独特品格集中体现在“三民”上:即以民本为取向,以民生为题材,以平民为视角。而在“三民”中,“以民生为题材”的报道题材取向是基础。  相似文献   

5.
邱江 《记者摇篮》2006,(5):40-40
时至今日,民生新闻陷入了“同质化竞争”的漩涡当中,栏目定位概念的炒作,全方位贴近百姓的报道模式,尽量平民化的主持人,可以说无所不尽其余的全面民生化。民生新闻的确火了,带来了收视率,拉动了发行量,但是民生新闻之后,我们又如何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民生新闻鼎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如何为百姓提供更全面、更多样态的新闻节目?一、研究民生新闻的竞争力所在,挖掘新闻的竞争力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往往是新近发生事件的报道,而民生新闻则抓住了新近发生事件的变化以及它对百姓的意义。民生新闻之所以会受到百姓的欢迎,就在…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践行"三贴近"的有效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魏武 《青年记者》2007,(15):9-12
民生新闻是多种标准共同作用的结果,提升民生新闻品质,实现由"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的转变。民生新闻是阶段性的产物,在民生问题得到较好解决之后,重点将转向公共新闻。  相似文献   

7.
李洋 《新闻采编》2006,(3):24-24
现如今,“民生新闻”正以不可遏制的态势蓬勃发展起来。在诸多传媒形式中,电视新闻因其声、影形象直观的特性,受到大多数人的关注,因此,在满足人们知事、知情、被重视、被关注和自我实现这些需求时,电视新闻便被推到了最前台。在这种情况下,以普通百姓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为新闻  相似文献   

8.
钱兵 《记者摇篮》2009,(9):46-46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它改变了以往媒体居高临下、俯视社会的报道角度,抛弃了新闻以“官”为主、生硬说教的报道内容,而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平视”社会,反映民众生活。但在全国性的“民生新闻”大潮中,我们常看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些民生新闻不“民生”。换句话说,就是一些“民生新闻”本来是在为老百姓说话,但说了话以后,非但没起到好作用,有时还会产生坏的后果。  相似文献   

9.
张芳 《记者摇篮》2007,(9):20-21
近两年,民生新闻的大旗浩浩荡荡在全国各地省级媒体上挥舞开来,掀起了我国电视新闻发展的“第三次革命浪潮”,成为我国电视新闻领域的又一道亮丽风景。民生新闻之所以能挥着大刀向前冲,实际就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他以平民的视角和态度记录百姓的生活实态。电视新闻现场报道则在民生新闻传播中具有独特的强大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要内容。现在读者对经济报道的关注程度也在不断增加。但是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工作本身有很强的专业性、政策性,有关经济的报道并不招人看,外行看不懂,觉得太枯燥;内行不屑看,又觉得太浅。因此需要对经济报道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顺应潮流的改革。不改革,经济新闻还是一道让人无奈的风景。转化一:将权威性变为民众可用的工具以往的经济报道,大多注重的是宣传上边的政策和精神,这是应该的。但制定这些政策和精神的目的,是为了搞好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如果在经济报道中就政策说政策,就会出现“放空炮”的现象,虽然炮火连天,…  相似文献   

11.
李宗福 《青年记者》2007,(12):64-64
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民生新闻,是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的新闻,从广义上说它属于社会新闻,但在内容上主要关注的是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存空间。民生新闻立足于民、取之于民、服务于民,在贴近性上为其他新闻样式作出了最好的表率。  相似文献   

12.
新闻报道要打造出备受人民群众喜爱的精品,就要精心组织报道内容,努力创新表述形式,从根本上改进工作作风,努力做到“三贴近”。  相似文献   

13.
最近,党中央领导同志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要求新闻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度重视反映人民群众的心声,使党的主张和人民利益更好地统一起来。强调新闻报道要进一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指出这是用“三个代表”统领新闻宣传工作的必然要求,是增强新闻宣传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根本途径,是新闻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原则。  相似文献   

14.
王玉明 《新闻窗》2008,(2):66-68
民生新闻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电视新闻样式,体现了电视传媒的平民化趋势,它实际上是“社会新闻”在新时代“三贴近”语境下的一种演绎。由于民生新闻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广大普通百姓的需求出发,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反映百姓愿望、  相似文献   

15.
16.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内容,是新闻宣传工作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途径,是正确舆论导向的有效实现形式,是新闻宣传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从事经济新闻报道工作,同样应该与时俱进,用"三贴近"这枚"指南针",指导探索新题材、新视角、新的表现形式和新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7.
“三论坛贴近”的提法并非自今日始 ,但今天予以强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充分肯定近年来新闻宣传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一些媒体存在“三脱离”的严重不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只有大力倡导“三贴近” ,积极鼓励“三贴近” ,努力实践“三贴近” ,新闻宣传才能更好地担负起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庄严使命。改进报纸的新闻宣传 ,提高新闻报道的吸引力、感染力 ,从根本上说是要解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问题。“三贴近” ,是新闻战线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课题 ,是新闻宣传创新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张元 《视听纵横》2005,(1):36-38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中国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报道也呈现急遽发展的态势,成为新闻界的一大亮点。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相适应,我国经济报道的整体趋势呈现为政治色彩逐渐减弱、经济品格逐步完善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经济报道的独立性和纯粹性正在逐步加强,但经济对政治的互动性和对社会生活的渗透性又要求它具备民本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党中央提出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实质上就是在呼唤新闻改革。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报业发展的历程,成就固然辉煌,亟需改革的种种弊端也是有目共睹。尤其是地市报,在新闻改革的征途上更是任重道远。新闻改革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笔者这里仅根据“三贴近”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提出三个方面的改革。  相似文献   

20.
电视民生新闻的现状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各家电视台都把打造民生新闻栏目看成提高新闻报道影响力和收视份额的一条重要途径。同时,“民生新闻”节目,被誉为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标志。就业界而言,全国各省市电视台打造了一批立足本地,以反映百姓生活和需求、关注百姓生活状态和精神情感变化为内容的“民生新闻”节目,这构成了我国电视新闻栏目一道独特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