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 毫秒
1.
孔子改造了古代宗教的外在礼仪形式,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的"礼"学思想。荀子师法孔子,继承了孔子以"礼"治国的思想,但他在继承的基础上,对先秦诸子思想进行批判总结并再次进行融合,最终使"礼"由"纳仁入礼"走向"援法入礼"。  相似文献   

2.
荀子心目中的礼,一方面通向法,另一方面联系着乐。礼仪程式的训练,可以培养人们自觉的尊卑意识。以乐为代表的艺术教育,则能够借助感性的濡染,激发人们的爱亲精神。乐本就是礼制的一个侧面,是塑造符合礼制要求的社会成员的手段,所谓“制礼作乐”。因此,鼓吹性恶,试图以外在制度助成内在德性的荀子十分强调乐的地位,相反,坚信性善,希望从人固有的德性引申出理想的社会秩序的孟子,就对乐很少兴趣  相似文献   

3.
荀子作为先秦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其主要思想可以用"隆礼重法"四个字来概括,汉初贾谊就是受荀子思想的影响,提出了"以礼统法"的思想,对"礼"、"法"观的许多认识与荀子不谋而合。当然,贾谊生在汉初,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也提出了许多自己的思想,对汉初的社会治理颇有成效。  相似文献   

4.
荀子在吸收战国诸子百家的基础上,建立起自己独具特色的礼学体系。他从人之欲望即人性之恶论述了礼的起源,详细论述了礼的内容,尤其突出了礼的社会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儒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李觏的礼论是对荀子的礼论的扬弃,二者在“礼”的起源、作用、行为价值取向等方面有诸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荀子在对社会与文化的反思中,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观。他通过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阐释,从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揭示了礼文化的产生形成、礼文化的内容和礼文化的作用价值,指出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它的作用旨在完善人的存在的社会属性,保证社会的和谐运行发展。  相似文献   

7.
荀学的归结点在天下之治,其根本则在于统合个体、社会乃至自然的礼义之道.因此,礼在荀子的思想中无疑占有根基性的地位,其全部思想均由之展开,本文试图从礼论的角度重新思考,厘清长期以来在学界颇具争议的荀子天人关系思想.荀学主张一种"本体宇宙论"意义上的天人合一观,由之说明礼的价值根源的问题,通过哲学史的分析,更可见出,此一观念经由汉唐以至宋明的内在发展脉络;同时,荀学中亦包涵有圣人法天、则道进而达致"明参日月、大满八极"之同于孔子的天人合一思想.通常所谓的"天人之分"则是荀子对"天志"等原始宗教观念的回应,其目的在于强调人为的重要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无内在冲突.与孔孟等其他儒家相同,荀子天人相分的观念是在个体的有限性以及现实的制约性方面凸现出来的,通过时遇、命等观念的分析,可以极为清楚地反映这一点.  相似文献   

8.
荀子在对社会与文化的反思中,形成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观。他通过历史的分析和理论的阐释,从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揭示了礼文化的产生形成、礼文化的内容和礼文化的作用价值,指出了以礼为核心特质的文化,是决定人之所以为人而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本质特征,它的作用旨在完善人的存在的社会属性,保证社会的和谐运行发展。  相似文献   

9.
苟子从人性本恶和社会历史方面追溯“礼”的起源,综合了儒法两家的学说,形成了礼法结合、礼本刑用的思想。荀子的“隆礼“思想赋予了“礼”以形而上的根据,拓展了“礼”的功能,并对“礼”进行了内在寻根式的阐释,丰富了“礼”的人文内涵与实践意义,深化了儒家“礼”的理性精神和实用品格,对中国文化重视情理结合、以理节情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0.
孟子以"天"或"天道"作为人至善的价值根源,但同时又认为善内在于人的世俗生活,"内求"就可实现善。荀子强调天人之分,天、天道完全是纯粹自然的观念,人所得自天的,也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命,而没有先天的道德规定性。礼义等道德内容完全是人得自后天的认知和实践创造。情欲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生俱来。欲不可去,欲不可尽,欲望本身无所谓善恶。善恶是社会治理的结果。荀子建构了以"礼以养欲"为核心的不同于孟子心性道德观的礼学思想体系,通过礼义原则对财富的合理分施,在人类欲望的满足与社会的和谐有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应以人为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把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民本思想是一种重民、爱民的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最精彩部分。但是,中国传统社会的民本思想是一种民主缺位的“民本观”,它是统治者的用民之道和御民之术。当代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执政为民理念,是民本思想在当代的政治实践,是民本本位在当代的真实回归。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   总被引:36,自引:11,他引:25  
追溯了“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来源,论述了在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在实验室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工作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指导,采取一系列措施建设高水平、高素质的实验室队伍。  相似文献   

13.
《仪礼.士冠礼》详细、系统地记载了冠礼正礼的仪节。但是,冠礼仪式在正礼之外,还有一些特殊情形,主要有:用醮、庶子冠礼、孤子冠礼、是否用乐、冠者母不在、将冠而遇丧事、天子诸侯加冠,等等,反映了当时的礼制具有一定的弹性和地域差异、身份差异,而不是整齐划一的。  相似文献   

14.
九命礼是先秦时期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用于国家对官吏进行等级不同的册命和赏赐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严格等级的职官制度。从金文有关册命和赏赐的材料来看,传世典籍记载的先秦九命礼是基本可信的。汉代以后,九命礼逐渐演变成九锡礼,它是中国封建王朝给予勋臣的一种最高等级的赏赐活动。魏晋至五代时期,九锡礼成为权臣扩大自己政治影响乃至改朝换代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加强,九锡礼逐渐衰弱乃至最终退出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15.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但许多人只注重知识的储备,而忽视了对文明礼仪的培养,结果往往因为一些细节问题导致求职失败。本文旨在强调礼仪对求职的重要性,及培养礼仪习惯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羌族白石神信仰与祭山会是羌族文化中风俗与礼仪的重要部分,也是羌民族宗教信仰中很独特的祭祀文化,通过对该文化的了解,不仅可以研究羌族历史的发展,而且对研究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史都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先秦献捷礼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军礼,它特指诸侯国对蛮夷戎狄用兵胜利后向天子告捷的军事活动,主要包括振旅、献恺乐、告祭、献俘授馘、饮至、大赏六项内容。从文化渊源上看,献捷礼源于四时猎狩活动中的献禽之礼。南北朝以后,出现了飞表和露布献捷的新形式,同时,也出现了因镇压农民起义成功而举行献捷礼的新现象。献捷礼的变化,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剧烈变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就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模式作简要剖析,从三个阶段即分隔礼仪-边缘礼仪-聚合礼仪,逐一浅析从而得出对仪式的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9.
鲁迅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是由官方操办的盛大庆典。它具有仪式的形式感——仪式的规模、地点、数字、文化内涵。但是,在这个仪式的背后,存在着许多自相矛盾的裂缝:在这个仪式上,官方否定了“文革”,可又悬搁了“文革”;纪念鲁迅,可又回避了鲁迅的启蒙精神。官方的深意是什么?官方话语是否存在着“能够拥有两种隶属于截然不同话语群的绝然不同的陈述?”  相似文献   

20.
礼法之争是先秦时期思想发生剧烈变化的体现,这一论争实际上就是先秦时期政治思想上处于显学地位的儒法两家治国主张的斗争。然而历史证明两家治国思想各有优劣,法家“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而“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礼法结合应是最好的治国方略,“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