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人类在与自然长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凝聚着中国古代生态伦理的高超智慧。它肯定了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提倡尊重生命,兼爱万物,其根本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观蕴含了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它从整体论的原则出发,提供了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构架和思维模式,放弃了近代机械自然观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从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来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所蕴含的基本生态理念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生态理念惊人地相似,为构建中国自己的生态伦理学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渊源和思想资料,进一步阐明了“天人合一”观的现实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劳伦斯以其睿智思想和敏锐的目光,在其小说文本中不但处处闪烁着西方生态伦理学思想,同时也显现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学术光芒。本文运用生态伦理学理论重新审视劳伦斯小说中蕴涵的“天人合一”思想,并揭示其生态伦理学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智能,显示出巨大的生态伦理价值,本文从探索"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出发,寻求"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今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社会发展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以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物种灭绝为标志的生态危机,严重威胁了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生态危机实质上是文化的危机,即西方主客二分的世界观所造成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的危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天人合一”思想中独特的环境思想和生态理念越来越被学术界和思想界推崇和认同.  相似文献   

6.
人类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人类与自然的长期交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基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孔子、孟子、苟子等儒家学者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都进行过深入认真的思考,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理念。充分挖掘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资源,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现代生态文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对于西方现代性价值观所带来的生态危机及其解决路径,生态伦理无法从西方文化内部突破传统观念的禁忌,而开始借助于"东方转向",从中国道德文化传统中寻找精神资源。与道家的"无为"、佛家的"无我"主题不同,儒家的"仁民爱物"由血缘亲疏的人际伦理关系扩大到整个自然界,在人与天地万物共生同存的"天人合一"哲学基础上,走向"制天命而用之"与"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相辅相成的生态伦理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有关“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呈逐年上升之势,学界对“天人观”提出了不同的现代阐释理念。从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内容”与“盲区”到新“天人合一”思想的科学哲学新思维,并上升到“宇宙关系民主论”的广度与深度,说明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做不完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资源,拟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解读先秦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础、"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内涵、"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价值等生态智慧。深人挖掘中国古代的生态伦理思想,对于我们摆脱环境困境,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维护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五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中主要构成之一的儒家思想,不但蕴涵着质朴的生态文明理论,也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实践活动。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核心“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重在从生态意义的角度探讨其中所体现出的生态文明思想,这些思想不仅为中华文明的延续提供了道德基础,也为今天我们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思想源泉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当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试图从分析其哲学内涵和理解其感情基础出发,指出将天与人和合起来的仁爱纽带,发掘这一思想对解决当今环境及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可能具有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2.
"天人合一"的哲学内涵,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现代生态学的哲学基础应该追溯到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天人合一"的理念.近现代西方占主导的哲学思想是"天人二分"及"人类中心主义",这些哲学理念与现代科技进步相结合,强化了人们"征服自然"、"主宰世界"的意识.当代出现的生态危机和资源枯竭迫使人们通过深刻反思,认识到只有树立"天人合一"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才有可能使人类摆脱困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即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共同构成了人地关系系统。人类的活动能够改变自然,自然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类与自然之间有一个平衡,平衡即和谐。当平衡被打破,自然将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所以,坚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14.
课堂观是教育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树立生态课堂观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天人合一”思想对建构生态课堂观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解读,分析概括出和谐教育观的基本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推论出生态课堂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5.
指出《还乡》反映了哈代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论述小说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的性格和自然的特征相融合,和生态整体观的思想不谋而合;人和自然的相互交流蕴涵了了生态批评的主体间性思想;颂扬人的简单生活方式体现了生态批评的简单生活观。  相似文献   

16.
文章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了“天人合一”思想在《唐律疏议》中的表现,发现其对立法指导思想、司法活动、立法诸方面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儒家所讲的"天人合一"主要是指道德价值意义上的合一,包含两个方面的伦理意蕴:一是人性与天道的统一;一是人生理想的天人调谐.可以说,儒家的天人观正是中国传统社会人生哲学的精华所在.  相似文献   

18.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发展是发展伦理学的催生机制和价值核心。发展伦理学是立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价值尺度来确立它的伦理原则,它力图实现个体、群体与类的和谐共荣,消费性价值与环境价值的和谐实现,生态尺度与人态尺度的和谐一致,代际与代内之间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9.
人类和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发展,自然主宰人类的时代,人类敬畏自然;人类主宰自然的时代,人类对自然恣意掠取。这种转变给人类自身带来了严重的甚至是灾难性的后果。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必须要处理好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建立相应的环境道德约束规范,切实保护好环境,以求人与自然能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