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关于贫困大学生心理方面的研究日渐增多,为解决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心理贫困"称谓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心理效应.应采取积极关注、正确引导,发扬贫困生优良心理品质,加强理情教育和提升自我效能感等措施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高校贫困大学生"心理贫困"问题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贫困大学生承受着比一般大学生更大的压力。一部分贫困生由此产生的种种不良心理,已严重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人格的健全发展,甚至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不仅要关注贫困生的经济贫困问题,更要关注其“心理贫困”问题。要在认真分析贫困生“心理贫困”的主要表现、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谨防贫困生心理贫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贫困是把双刃剑,贫困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一些人养成忍辱负重、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品质;贫困也可能引发人的心理问题,使一些人产生自卑、多疑、焦虑、孤僻等心理障碍。但由于心理问题是隐性的,不容易引起人们关注。宁夏大学对在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令人担忧:在调查的贫困生中有73.27%的贫困生对生活状况不满意;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校教育的改革,出现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充分认识这一群体的心理问题,解决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是高校工作者不可懈怠的工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实现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经济贫困”引起的“心理贫困”问题,在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客观存在着。该文归纳了问题的现象,分析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的方法,为实现“心理脱贫”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6.
当今社会,国家和各高校为贫困新生开辟了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渠道,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物质保障,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其物质贫困。但与此同时,贫困给新生带来的巨大精神压力而造成的"心理贫困",问题却显得比较突出。如果无法得到正确引导,必将会严重影响他们在大学的正常生活和学业,也容易引发学生心理、家庭和社会问题,最终将制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就高校贫困新生心理上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贫困新生"心理贫困"的成因,提出解决高校贫困新生"心理脱贫"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特困生现象的出现,引起了政府和学校及社会的高度重视,并通过各项措施,基本保证了特困生不因贫困而辍学.但特困生心理上的贫困现象却重视不够.本文就特困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校贫困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外围环境因素的影响,一些贫困大学生逐渐凸现各种心理问题,使他们由单一经济贫困转化为经济贫困和心理贫困的双困生.事实上,仅靠经济救助很难从根本上有效遏止这一转化过程,要解决高校教育中的这一问题,必须建立一个与经济资助体系相结合的"贫困心理"干预体系,使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校贫困生的"贫困"并不只是表现于物质和经济方面,同时也集中反映在精神和心理层面.在帮助贫困生切实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关注贫困生的心理贫困问题.深入剖析高校贫困生的心理贫困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求帮助高校贫困生实现心理脱贫的有效策略,是促进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0.
试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贫困"及其疏导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魏青 《教育与职业》2006,(12):99-101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相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的确存在着较明显的差异,在人际交往、自卑强弱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可见,贫困除了带来物质的贫乏以外,还引发了“心理贫困”。因此,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对“心理贫困”的疏导。  相似文献   

11.
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招生实行收费制度的推行,高校贫困生所占的比例不断增加,高校贫困生由于经济原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对目前高校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2.
高校贫困学生在承受经济压力的同时还要承受较大的精神压力,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心理问题,心理贫困伴随经济贫困的“双困”并举现象日趋凸显。将“双困”问题的产生予以归因,寻求解决的对策和途径,是解决高校贫困生问题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休谟难题:能否从“是”推出“应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如何"是客体的"事实如何"与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属性,是"事实如何"对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的效用:客体事实属性是应该如何产生的源泉和存在的实体;主体需要、欲望、目的则是它们从客体事实属性中产生的条件和标准.因此,"应该如何"是通过主体的需要、欲望、目的,而从"事实如何"产生和推导出的:"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符合;"不应该"等于事实对主体需要欲望目的的不符合.这就是"应该如何"的产生和推导过程,这就是破解休谟难题之谜底.  相似文献   

14.
贫困大学生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不仅经济上贫困,而且存在诸多心理问题,由此导致心理贫困.贫困生的健康成长需要物质支持,更需要心理脱贫.本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5.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占在校生总数的10%至20%左右.他们不但生活困难,而且在心理上还有着更大的压力感和挫折感,从而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了解掌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产生原因,并研究调适对策,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工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方面由于心理变化导致变态心理现象界定为“心理贫困”,指出“心理贫困”主要表现是敏感、“死要面子”。提出了拓宽勤工助学、创造和谐校园、完善队伍建设、感恩教育等“心理脱贫”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结合多年学生工作经验,指出当前学生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减少、预防、调节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8.
贫困女大学生心理特征及心理扶助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物质贫困导致心理贫困,由心理贫困导致贫困的"代际传递"的循环怪圈需要清除。贫困女大学生心理扶贫十分必要和紧迫,高校可以从提高贫困女大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建立心理预防网络、团体辅导、推进党、团、社团工作等方面关怀贫困女大学生。  相似文献   

19.
贫困问题不仅是物质问题,贫困会对大学生心理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在对贫困学生进行物质扶贫的同时,还要加强精神扶贫。勤工助学对高校贫困学生消除自卑心理、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缓解焦虑心理,锻炼贫困学生交往能力、消除心理闭锁,提高贫困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消除贫困生的偏激心理等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