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楚人的视感与审美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楚艺术造型符号体系不仅是上古楚人的化创造行为,而且还是楚人的视觉体验与审美心态的映射。楚人的视感与审美心态有如下特征:对运动美的神往;对整体造型的把握和对特征部分的敏感;对色彩美的感情;对空间境界的拓展。上述特征是上古楚人视觉与心理选择的结果,它们共同构成楚艺术造型符号的特殊旨趣。  相似文献   

2.
洋溢着浪漫气质与生命之美的楚造型艺术,融会了那个时代的特征,其主要类型包括青铜器皿、丝绣帛画、漆器艺术、建筑艺术等,追求个性和自由是其精神特质.楚造型艺术是中国古代极具文化意蕴的艺术,表现出楚人独特的精神特质与审美情趣,体现了楚人豁达开朗的气质性格和积极乐观的生命态度.  相似文献   

3.
楚夏同宗而共祖,皆是颛顼高阳之苗裔.颛顼系的两大支系夏和祝融各部都是夏文化的缔造者和开拓者;楚族的崛起恰好是在三苗的血肉之躯里注入了夏人的文化灵魂.屈原以忠而辅楚,"正道真"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继承家学渊源,传承夏人治国信史,保持夏人文化精神,实际上是楚人寻求文化正统和文化优越感的自我努力.  相似文献   

4.
从战国楚地玉器看楚人的审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地理环境、民族渊源、生活方式等原因使得楚人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与中原以及其他地域甚不相同。战国时期楚地玉器数量大,种类多,造型精美。无论是质地、器形还是纹饰图案都具有典型的楚地特色与风格。玉器的拟人化和象征性很好的表现了楚人崇尚自然、表达浪漫、追求真善美等审美特征。从中使我们可以了解到两千多年前楚人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5.
乌蒙高地彝族家屋的建房过程和仪式即是一次"家"的生命打造过程。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空间观念,表达了彝族的"洁净与肮脏"、"男人与女人"、"内与外"、"长与幼"等"人观"与社会秩序。彝族将家屋视为具有生命的身体,不同家屋空间是社会化的文化秩序,体现了彝族具体而微的的表征系统和"人观",从而建立社会的根基——"家"。乌蒙高地彝族房屋的建筑过程和空间秩序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具有生命和灵魂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汉画像石的精神世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韦华 《文教资料》2009,(24):87-88
本文探索了汉画像石所蕴涵的时代精神,将汉画像石引入本原文化领域进行理解,认识了汉画像石中图象的符号呈现,阐述了"事死如事生"观念对汉画像石的影响,并研究了汉民族对"灵魂"往何处去的追问和对"灵魂不死"信仰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美学、艺术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楚纹饰的表现对象、发生机制、深层内蕴进行了探讨。就表现内容而言,楚纹饰有自然形纹样和几何形纹样,其中又以龙纹、凤纹、鹿纹、圆涡纹、神灵鬼怪图案最富特色;从发生机制上而言,它乃是楚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果,与巫官文化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同时,它又是楚人对自身艺术经验的总结,对前人艺术经验的继承和创变的结果;从深层内蕴而言,楚纹饰“艺术--巫术一体化”现象是楚人生命的符码化形态,它复现了楚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意识、审美追求和浪漫情调。  相似文献   

8.
《左传》中,楚国的扩张进程可分为二类:一类是在南方的拓疆灭国,采用德抚与征伐并用的策略,对拒不服楚、持国无德或与楚有仇怨者予以军事打击,对能改事楚国者则存其国而安抚之;另一类是在北方的争霸会盟,比起实质性的灭国占地,更注重对势力范围的争夺与拓展,意在达成"以属诸夏"的政治目标。《左传》对楚国扩张进程的叙写彰显了楚人的诸夏情结,即对自身理应享有与诸夏平等的政治地位乃至超越诸夏的霸主身份的体认。通过第二次晋楚弭兵,楚人的政治地位由"非我族类"晋升至"晋、楚匹也",在实现自我政治认同的同时获取了中原诸夏对他们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9.
楚艺术以其奇丽无比的想像和极富个性的创造构成了一个惊采绝艳的艺术世界,它折射出了楚人在上古时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状况.那些具有象征感和形式美的艺术图案,无处不反映出它对人文精神的体认,无处不反映出楚人对生活、生命、人生、心灵等方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该文着重探讨楚青铜器纹饰发生发展的演变规律、装饰特征 ,阐明其相应的文化背景 ,指出楚铜器纹饰在审美上求奇、求美、花样翻新的价值取向 ,乃是楚民族传统审美心理积淀的结果 ,同时又与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有关。在楚人独创精神的培育下 ,楚铜器龙纹逐渐演化成为具有楚域风格的装饰纹样。  相似文献   

11.
对于"荆""楚"称号及其关系问题,前人多有探讨,清华简《楚居》的公布,使我们在此问题的认识上更进一步。文章认为,在"荆""楚"通用之前,文献中的"楚"与"荆""荆蛮"是指代不同的族群的。由于楚人活动于"荆蛮"之中,故"楚为荆蛮"是中原诸夏的文化认识,而"楚蛮"一词只是太史公在《楚世家》中对"荆蛮"的代称而已,其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12.
纤维艺术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编织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现代纤维艺术已走向多元表达和抽象表达。现代纤维艺术的魅力,是通过多种表现形式来体现的。本文着重通过对纤维材料、肌理、视觉形态三方面艺术魅力的分析,旨在阐述现代纤维工艺这三个艺术要素在空间上的灵活运用和巧妙结合,构成了现代纤维艺术极强的装饰魅力。视觉美感既是艺术形式的核心,又是艺术作品的灵魂。纤维艺术创作也要围绕视觉美感,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达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13.
<荒原>的主题是精神的撕裂与死亡,表现"生不如死"的荒原人对"死"的渴望的同时,也孕育出"生"的本能,从而导致死生循环,死而后生,这种象征性的死亡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目的是表现生命的回归和精神的复活,这样艾略特就在描写死亡中完成了"拯救荒原"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楚文化以其博大精深的底蕴和奇巧瑰丽的外观,为文化界人士所瞩目.其中,最为令人叹为观止就是造型独树一帜、色彩艳丽和充满感性想象的楚艺术.楚艺术的审美特征与先秦楚人的审美意识不无关系,大量的文献及考古资料表明先秦楚人认知中充满着母性意识和生命意识,其与同时期北方中原艺术相比较,从审美意象、审美形式和审美意蕴方面都呈现极具个性的审美特征,即阴柔美.  相似文献   

15.
研究者多认为《九歌》中的《河伯》因祀河而产生。但其是否源于楚人祀河,却历来有争论。考订文献,楚人至少三次至河或涉河,并由楚"以祀代战"之宗教习惯,结合《左传》"楚人祀河"的记载而推定,楚人每至河必祀河神而求佑护,祀河神时必歌舞以娱之,因而产生了《河伯》。而切盼楚国强盛的屈原,对楚庄王为"问鼎中原"而胜晋祀河,与对蓝田大战楚惨败而失去"问鼎中原"能力之事件,同样刻骨铭心,故在整理《九歌》时特意将胜晋祀河产生的《河伯》,与祭祀蓝田大战楚军士亡灵而产生的《国殇》一同收录。  相似文献   

16.
由汉字产生的时间推断,华夏语至晚在黄帝时期应已形成.楚人源自中原华夏,约夏末商初迁入江汉流域,与土著融合而为"荆蛮".楚人南迁时的语言是华夏语,其在文化、经济上均优于当地土著,在迁入江汉平原后,与当地土著的语言互相渗透和融合,从而形成独特的蛮化夏言——楚方言.楚方言是华夏语的方言.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楚漆器艺术的造型、纹饰、色彩出发,着重对其审美表现特征进行了考察,认为楚漆器艺术的审美表现方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以圆融贯通的造型方式 表现神秘秘虚幻的精神氛围,以富艳精工的纹饰传达“有意味的形式”,以惊采绝艳的色彩复现神秘玄远的生命观念,这些特征不仅是楚人审 物化和艺术能力的生动体现,而且还是楚人具有原始思维特质的精神逻辑顺序的显现。  相似文献   

18.
楚地镇墓兽的出现是楚人灵魂不死、魂魄相离观念下的产物,在先秦丧葬习俗设“重”的影响下,与楚地的信仰习俗相融合.随着时间、思想的变化,镇墓兽经历了人形、半人半兽形,再到人形,最后渐渐发展为木俑的过程,反映了楚地民众的灵魂不死、魂魄分离观念以及祖先崇拜、畏鬼习俗、动物崇拜和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  相似文献   

19.
楚式镜造型取象浑圆,其装饰纹样多取天地之象,或写实,或寓意,大多具有旋形特征,其构图的形态和风格多主导性地表达出一种神秘、庄严和旋转不息的气势。楚式镜的这种装饰形态和风格不仅是适形造型的需要,而且是楚人宇宙意识的直观反映,是楚人宇宙天穹的象征图式。这种图式对秦汉及以后的装饰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楚人自称"江、汉、睢、漳,楚之望也",表明楚的兴起与江汉楚蛮之地密不可分。楚人南迁,建立"始都郢",标志着楚民族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偏处荆山一隅的格局,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楚的"始都郢"是王国的象征,它建于何时何地,古往今来,史学界作过不少考证,但见解不同,分歧较大。根据《左传》及历年来的考古材料相佐证,楚"始都郢"的建立时间当在楚武王之时,位置应在今沮漳水中下游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