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鸟是陶渊明诗文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不同姿态的鸟形象既是诗人心路历程的象征,又是诗人人生道路的形象体现,也是了解其玄学思想形成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的诗歌在意象艺术的创造上造诣极高,平淡醇美,意境深邃。诗中的“飞鸟”、“菊花”“酒”等主要意象展示了诗人的理想和追求,凸现了诗人的奋斗精神和高洁的人品,以及崇尚自然、任性率真的性格。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自然”一词,道出了陶渊明为人与为文的突出特点,它是诗人用整个生命来追求的一种人生境界,也是诗人用全部热情创作出的一种诗文风格。本文试图对陶渊明的自然质性进行解析,从而探索陶渊明诗文和人格魅力千百年来长盛不衰的奥秘于一隅。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的诗歌中有众多关于"飞鸟"意象的诗篇,陶诗中的"飞鸟"意象是诗人意念的具象化,是诗人对理想和生活之道的探究,诗人如羁鸟从挣脱到徘徊、彷徨不定再到归田园之乐,最终以孤傲,不屈服之志,达到了超脱,经历了众多矛盾的挣扎以后终于找到了一个任真自得的境界。"飞鸟"意象,是简单地作为世间存在的东西,从美学的角度而言,是自然审美中的景物,是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但在诗人的笔下,成为其自身人格力量的写照,也是我们透视诗人心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陶渊明的诗歌平淡自然,真实婉转,浑厚玲珑,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特别是诗中的很多具体意象(如鸟、云、菊、松、酒等)都有其深刻的象征隐喻意义,寄托着诗人的理想和情操,是诗人人格的再现。但若将“鸟、(云)”、“菊(松)”、“酒”(包括各自类似的意象)三单论其一是片面的,只有三的完美统一才构成一个完整的“陶渊明”。只有将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把握陶渊明诗歌,才能真正认识陶渊明其人。  相似文献   

6.
著名国学家陈寅恪在评价中国古代田园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陶渊明时提出了"新自然说"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新自然观"的理论逐渐形成,并成为众多评论家研究陶渊明的标签.无独有偶,英国湖畔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其大量诗作中也呈现出"新自然观"的蛛丝马迹.作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之一,华兹华斯对自然的尊崇与热爱不仅成为了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和风格特色,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世界观、宇宙观与哲学观,以致于他对宗教的信仰都被打上了"自然"的深深烙印,从而体现出与陶渊明的"新自然观"所相似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诗文中的核心意象大多具有一种象征意蕴,并与诗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内在联系。在彻底归隐前及归隐初期,其诗文中的核·讳象征性意象大致为“鸟”、“园田”、“门(窗)”,归隐后期则主要为“鸟”、“桃花源”、“舟”、“宅”、“松”、“菊”、“酒”。象征性意象不仅使陶渊明的诗文呈现出更广阔的审美空间,同时也折射、隐示出诗人追求精神自由的心灵轨迹。  相似文献   

8.
"月明归梦遂成迷"--高启笔下的诗梦意象及发生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人高启在其入明后的诗作中,写下了大量“梦”诗,这些诗“梦”意象寄托着诗人的自我情感与心志,成为诗人抒发性情的依凭之物。明初的社会政治环境、当时诗人自身的处境与其美学追求,是其梦诗生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在诗人穆旦的大量诗作中频繁地出现了“死亡”意象,诗人使用这个意象并不意味着是对“死亡”的绝望和屈服,相反,是对生的渴望与追求。诗人虽然看到的现实是一方萧条残破、满目苍凉的世界,但在这一隅真实的生存境地里,诗人依旧希望人们能够正视现实人生、直面苦难。诗作中的“死亡”意象是诗人穆旦对此岸存活状态的焦虑与否定,凸显了诗人在苍茫愁思中依然力图救世,试图超越此在的现实,寻求彼在的希望,在绝望中燃起缕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生性嗜酒,终生以酒为伴,他的许多诗篇总是浸润着琼浆玉液的色香光影。离开了酒,陶诗就缺少了诗魂。陶渊明用诗与酒找到了人生坐标的切入点,成为中国诗酒文化中的一位过客。酒成了诗人与现实对话的媒介物,也成了诗人与现实抗争的“有效”武器,酒是诗人洒向田园的祝福,也是诗人“勘破红尘”的法器。酒,孕育了陶渊明精深的文化智慧。  相似文献   

11.
《巴黎圣母院》、《红字》、《荆棘鸟》三部小说都写到了神职人员的爱情,写出了“人性”与“神性”的冲突,其中《巴黎圣母院》重在描写追求“人性”的过程中对“人性”的扭曲;《红字》侧重表现内心处境与外在处境的抗争中“人性”的戕害与毁灭;而《荆棘鸟》所展示的则是抗争胜利后结局的失败,但在充满悲剧的追求中所表现的无所顾忌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令人振奋,使人的形象变得崇高伟大起来,从而赋予了宗教禁欲主义背景下的爱情悲剧美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谢灵运的诗歌创作以山水自然作为玄思理辩的中介,作者对境观心而道契玄虚,思境景偕,神与物会,表现出审美追求与哲学追求仍相渗入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3.
谢灵运的诗歌创作以山水自然作为玄思理辩的中介,作者对境观心而道契玄虚,思境景偕,神与物会,表现出审美追求与哲学追求仍相渗入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14.
The Rocking-Horse Winner is one of D.H.Lawrence's greatest short stories.Taking Hester,the mother's image as an example,Lawrence described the alienated human nature i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expressed his discontentment and criticism.Focusing on the alienation of the mother's im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rich Fromm's alienation theory,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mother's alienation and concluded it is the expanded crazy pursuit of money that destroys the beautiful,pure nature of human and finally alienates human nature.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屈原《九歌》的创作动机、情感基调、抒情方式等三个方面,并结合先秦文、史、哲各个领域的和谐理念及屈原政治理想、哲学观念、人格精神、艺术追求、人性需求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耿介只是屈原性格的一个方面,期盼天人和谐、人神和谐、君臣和谐、自身和谐也是他不可忽视的一面。  相似文献   

16.
哈克贝利.费恩作为马克.吐温笔下永不衰老的美国少年形象,以其机智、勇敢、务实,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个孤儿,基于对文明社会的反叛,哈克寻求心灵慰藉的方式是重返自然。在历经劫难后,马克.吐温将哈克最后的归宿定在边疆这一文明与野蛮交汇的神奇土地上。拟从哈克的社会背景,人物的性格特征及边疆的神奇魅力三个方面来阐述哈克选择去边疆的经文脉络。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重大问题。从历史的视角看,自然界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先后扮演了敌人、榜样、对象和伙伴的角色,人与自然界关系也经历了从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拜到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控制,再到谋求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的发展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主导性主体存在的意义得到了持续的强化,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体现出对象性关系和价值关系的特征。因此,当人类面对日益严俊的生态环境困境时,仅从人与自然界关系层面寻求解决之路是不够的,更要从人与人关系层面着手,努力使人类对自然生态的价值引导达成一致,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笔下的女性形象是我们探寻他追寻美好人性的一把钥匙,也是解读他追求雄强人性的一个切入点.通过<一个女剧员的生活>中萝的情感演绎,我们感受到复杂的租界体验加深了他对国民性的理解,在对国内外残缺人性的双重批判之后,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世界".然而,面对当时悲剧性的国民性命运时,沈从文对美好人性的追寻只是一种悲哀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追求完善的理想人格是孟子思想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他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思想明确地显示出人格追求的现实性特点。对此,孟子在他的性善论基础之上建立了人格修养理论,提出了人格修养的途径,从这一理论体系可以看出孟子积极的入世精神,他渴望解决社会问题,唤起人们对个人内心修养的追求,把建立理想化的社会秩序当做自己的责任,将内心修养的追求以及人格的追求和社会追求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20.
英国浪漫派诗人长于借自然之象诉内心之情.《我漂亮的玫瑰树》、《一朵枯萎的紫罗兰》与《水仙》分别是浪漫派的起点诗人布莱克、“浪漫骑士”雪莱以及“湖畔派”代表华兹华斯的咏花诗.诗人在诗作中借花言情,借三朵“花”吐露出三种不同的爱情观.玫瑰树诉说了布莱克对爱情的忠贞信仰,他的情感世界是纯真的;紫罗兰寄托了雪莱对亡妻的缅怀,他的情感世界是浪漫的;水仙慨叹的是华兹华斯与爱人相思不得见的孤独,他的情感世界纯真的浪漫与浪漫的纯真兼而有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