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这里的大学生,是指正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习的本科生、专科生,不包括研究生、成人高校学生及已毕业的普通高校学生.大学生谈恋爱,在我国历来是一个敏感和微妙的问题,当今更成了大学生的一个热门话题和其生活的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恋爱的教育问题,人们的论述较多,认识也比较一致.而对大学生恋爱的管理问题,尽管社会和高校的呼声甚高,但至今没有看到统一的和完整的答案,致使高校内外不便遵循,教育的功能也难以发挥.本文试图从管理的角度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专家和同行赐教.  相似文献   

2.
高校对学生恋爱问题认知和管理的历史回顾恢复高考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认识和管理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观念、改变管理模式的过程。上个世纪70~80年代,当人们把恋爱看作低级趣味的时候,高等教育当然地对大学生恋爱实行全盘控制,采取了相应的否定原则。许多高校在学生管理  相似文献   

3.
高校对学生恋爱问题认知和管理的历史回顾 恢复高考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大学生恋爱问题的认识和管理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经历了一个逐步转变观念、改变管理模式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爱情是大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必经情感,但体育类大学生由于个体和环境影响,在恋爱的过程中会呈现诸多心理问题。大学生心理特点具有可变性及不稳定性,本文旨在从情绪压力管理和情绪稳定教育的角度入手,深入剖析体育类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和呈现的问题,探讨高校应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引导体育类大学生形成积极的恋爱观,培养体育类大学生健康的恋爱行为,在遇到恋爱问题时选择适当的途径来缓解负面情绪,为体育类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恋爱是高校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随着大学生恋爱心理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大学生恋爱心理状况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研究大学生恋爱的心理特征及其原因,有助于对学生恋爱问题进行教育和引导,有利于高校进一步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恋爱"现状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彦禄 《时代教育》2010,(1):286-286
伴随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恋爱已经成为一种十分普遍现象,由于恋爱引发的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尽管在我国法律中明确规定大学生允许结婚,但是各高校在大学生恋爱方面依旧采取保守和谨慎的态度。本文基于大学生"恋爱"现状的全面调查,深入分析当代大学生恋爱原因,探索性提出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的举措和途径,旨在为高校德育建设、校风和学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自八十年代以来, 大学生恋爱问题一直困 扰者我国高校教育工作 者。近几年来,伴随着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 发展,高校已不再是象 牙塔,“恋爱潮”就更猛 烈地冲击着高校传统的 校园文化氛围。新时期, 如何加强大学生的恋爱 观教育,引导大学生端 正态度,培养学生树立 纯洁、健康的恋爱意识, 是摆在高校思想教育工 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 题。 当代大学生的年龄 平均在18~22岁,正值 青春年华,关注爱情,涉 足爱河,是正常的。“人 非草木,孰能无情”。花 季少年,无不憧憬着浪 漫、美好、幸福的爱情生 活。多数学生都能够正 确…  相似文献   

8.
我国目前已有一千多所高校,在高校这个青年聚集的小社会中,恋爱问题是一个特别敏感的神经网络,那里如果有所触动,就可能引起其他各方面的连锁反应.在学生宿舍,爱情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有关爱情的书刊杂志更是大学生热门的课外读物.随着人们的社会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恋爱问题已渗透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最近几年来,高校大学生的恋爱现象有漫延的趋势:高校校园中随处可见成双成对、花前月下的年轻大学生,有些勾肩搭背.搂搂抱抱;有些外出留宿,非法同居;更有为恋爱问题而聚众斗殴、跳楼自尽者.这些,不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而且破坏了校园管理秩序.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大学生的恋爱现象,无疑是高校管理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作一点粗浅的分析与思考,以求教于方家.一、大学生恋爱的原因大学生恋爱的原因复杂多样,但归结起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另一个是社会方面的原因.(一)大学生自身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原因.这方面的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1、生理发育趋向成熟,产生性亲近的要求.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8~25岁之间,这一时期正是正常人由性发育阶段进入性成熟阶段的年龄,成熟的性特征明显地展现在彼此眼前,使得大家自然而  相似文献   

9.
恋爱问题与就业问题,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最为关注的三大热点问题,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遍性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虽有其合理成分,但暴露出许多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适合当前形势的恋爱观教育已成为高校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对高校恋爱观教育的创新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河北科技大学学生当前恋爱状况进行了调查统计与数理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大学生的恋爱特点、对于高校开设恋爱课程的看法,认为在大学开设恋爱选修课是大学生恋爱现状的需要,是维护校园稳定、和谐的需要,是完善大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以期为今后学者进一步研究大学生恋爱教育方面的问题,如恋爱教育课程体系构建问题、师资队伍建设与教材建设问题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女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现在全国各高校都开始关注女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作为高校工作者的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何正确处理恋爱问题。本文以一次问卷调查为依据提出目前女大学生恋爱所反映出的问题,提醒在校女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正视恋爱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王馨  彭梅 《教师》2011,(26):118-119
女大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现在全国各高校都开始关注女大学生的恋爱问题,作为高校工作者的我们也在不断地思考如何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如何正确处理恋爱问题。本文以一次问卷调查为依据提出目前女大学生恋爱所反映出的问题,提醒在校女大学生应该如何正确看待这些问题,正视恋爱问题。  相似文献   

13.
我国大学生恋爱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对高职院校女生关于恋爱现状、观念、行为、与性行为、与经济、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了考察,旨在对女大学生情感问题的真实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帮助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及他人,并树立自信;注重恋爱道德的教育和恋爱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挫折。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贫困大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急剧增多,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存在许多值得人们关心的地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要对象。本文着重从大学生择业、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一探讨,以期对高校和社会如何做好贫困大学生就业工作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15.
怎样引导当前大学生的恋爱行为及婚恋观念朝着正确、稳定的方向发展,是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此,主要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的恋爱现状及问题、原因进行分析,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提出当前高校大学生恋爱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对我国中部地区不同类型、层次20所高校在校本科生恋爱伤害状况的调查显示:复杂多样的恋爱动因,家庭、学校对学生恋爱引导缺失,以及情感心智教育、性教育角色责任的缺位等,导致高校大学生恋爱出现较多伤害,且受伤害人数比例较高、程度较重;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与恋爱伤害有显著相关性;大学生恋爱创伤征象具有外显性,高校恋爱伤害恶性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可预见性和可控制性.家庭、学校、社会应承担起大学生情感心智教育、性教育的角色责任,有效控制或规避大学生恋爱伤害现象.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大学生谈恋爱现象渐趋普遍,恋爱问题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较为突出的问题,同时也成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文章从大学生婚恋观的特点和现状入手,深入剖析了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加强对大学生婚恋观进行教育引导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恋爱教育是高校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辅导员如何采取有效的工作方式,对学生恋爱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以我院举办的"辅导员会客厅"活动为切入点,探讨实际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进行大学生恋爱教育。  相似文献   

19.
对全国53所大学3340名男大学生和4489名女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了调查,了解了大学生对高校恋情的看法、恋爱动机、对恋爱现象的认识、择偶观,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恋爱的看法较理性,对各种恋爱现象能正确认识,少数大学生恋爱观产生了偏离。根据调查结果和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恋爱教育的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基于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上开展大学生恋爱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爱情责任感教育,对大学生的恋爱观教育要体现性别差异,加强大学生择偶观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恋爱与性问题,一直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是易引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焦点之一。当代大学生恋爱与性观念的特点主要有:具有强烈的恋爱愿望,恋爱动机多样化;自主性强,非理性观念浓厚;心理不成熟,感情不稳定;缺乏自控力,耐挫力较弱;非婚姻取向性突出,不愿意承担过多的责任和义务;性观念开放,对性行为的宽容度增加。加强大学生恋爱与性教育,在观念层面上,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价值观;在道德层面上,要着力培养大学生合适的恋爱道德观;在生理层面上,要加强性知识教育,让大学生学会自我保护;在教育层面上,要形成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