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学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多的教师注重在课堂上如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探究性活动可以很好地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交流讨论解决问题,因此中学历史教师往往会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多种形式的探究性活动。文章通过探究性内容要以教材知识为主体,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等方面来分析在中学历史课堂上如何恰当地开展探究性活动。  相似文献   

2.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是历史教学的一部分,但地位却举足轻重。因为中学历史课堂上的教学,不仅是要教给学生初步的历史概念和具体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日后的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历史课采用问题研讨法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围绕教师或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有一定深度、广度的探索、讨论,让他们在独立思考、教师引导、互相启发或争辩中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问题研讨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取得认知思维的高效率,利于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虽然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有限,难以经常性地在课上展开较长时间的思考与研讨,但是,这种方法确实不失为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好方法,值得我们在中学各年级特别是高年级的历史课上探讨与运用。  相似文献   

4.
<正>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且在某些方面和环节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改变以往历史教学过程中的灌输式和学生死记硬背的模式。但是,到目前为止,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能力方面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仍存在着如下问题:一是教师把应当进行能力训练的教学内容人为地转化为向学生灌输简单答案;二是学生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进行能力训练的内容无意识地转化为死记硬背的内容。因此,有必要在历史教学中就如何训练和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张登花 《甘肃教育》2010,(14):55-55
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其丰富的内容,常常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学生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是建立在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基础上的,而一些学生往往是上课时兴高采烈,下课后却一问三不知。要想提高学生获取历史知识的能力,记忆是关键。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从记忆方法抓起,让历史教学插上了记忆的翅膀。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标背景下,更好地传授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以达到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运用历史教学新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探究性学习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组成部分,也是新课标教学体系的基本内容。探究性学习对提高实际教学效果具有多方面的帮助。但是在当前探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课堂当中的运用过程当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当中应高度重视探究性学习的运用,将探究性学习过程与学生特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真正提高中学历史课堂的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8.
2000年11月16日下午3∶00~5∶00,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系的一群学生,在博物馆会客厅内热烈讨论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由质疑中学历史教材引发的争议。参加讨论会的学生有刚刚参加教学实习返回河大的1997级应届毕业生,也有1999级和1998级的学生,还有刚刚跨进高校大门的2000级学生。对于现行教材和教材改革,他们各抒己见,献计献策。下面是座谈会上部分发言内容的摘要:侯荣仙(1998级):现在的中学历史教学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而中学历史教材的观点又太“死板”,不能很好地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学习历史没有兴趣。平时学生从课堂上学习到的…  相似文献   

9.
<正>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其历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例丰富课堂内容,教师在讲授秦国历史时经常拓展学习内容,在开阔学生对秦国相关内容的认识的同时可能存在对秦国一些内容缺乏论证的情况,如夸大秦国生产方式的落后、突出秦国礼制和文化的野蛮、刻意强调秦国在商鞅变法前的孤立和弱小等问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大核心素养,同时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显然,课堂教学中的这些现象有违中学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理念。基于此,本文就中学历史教学中秦国相关内容易出现偏颇的几个问题进行质疑与明晰,以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中学第一节历史课,对历史教师和刚开始学习历史的学生都十分重要,因为“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历史教师而言,上好第一节历史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可以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刚踏人中学的学生而言,第一节历史课的内容与形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这个历史老师的好恶,也决定了学生对历史科的好恶。  相似文献   

11.
诗歌、俗语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很多诗歌、俗语与中学历史课本内容紧密相连,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和树立远大的志向。  相似文献   

12.
诗歌、俗语是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很多诗歌、俗语与中学历史课本内容紧密相连,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可以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开阔的胸襟和树立远大的志向.  相似文献   

13.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但历史学科具有过去性、客观性、复杂性和意识性等特点,更使得中学历史教学长期遭遇学生冷遇。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历史,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唯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一个真实生动的历史课堂。  相似文献   

14.
孙义敏 《快乐阅读》2011,(26):71-72
传统的中学历史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历史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强调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学习能力而言,尤其强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即"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说白了,新课改就是要把历史教学的基本立足点放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上。  相似文献   

15.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一种特殊的史学文本,叙事宏观,在时间上表现为大段落,内容上侧重于大事件,评价上倾向于大方向。这种呈现方式缺乏细节,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很难完全实现课程目标,学生也难以深入地理解历史。将故事"化"入历史教学,用故事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兴趣,以故事引导想象和思考的学习过程,不失为  相似文献   

16.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所谓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历史教师的指导下,选择和确定历史研究专题,并在历史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历史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7.
历史课外实践活动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环节,能够极大地丰富和补充课内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活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其形式多种多样,其内容丰富多彩,达到了寓教育于活动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太平天国运动》一课选自中学历史必修I专题三。太平天国运动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声,同时也是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开篇之课,高中生学好本课内容对深刻掌握近代民主革命尤为重要。带领学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政权腐败,是学习本课的重要环节。高中生对很多历史问题更多是停留在感性上,深层次地带领学生分析太平天国政权的腐败原因,可以让学生深化理解本课知识,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历史图片作为以图片形式记载、反映和传递历史信息的材料,既是中学历史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常用工具。将历史图片正确且灵活地应用于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的历史学习更加高效,更可以促进学生在深层理解中提高学科素养。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图片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的呈现特点、应用原则及策略进行了相关探究。  相似文献   

20.
根据学习动机理论,对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的相关因素、学习历史的自我效能感和归因、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影响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因素等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揭示了中学历史教学中所存在的矛盾:即学生对学习历史具有的较强认知内驱力和在学校学习历史的态度之间存在一定矛盾;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教师对历史教学内容的把握之间存在一定矛盾。结合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