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文本,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对于解释和叙述历史在新世纪有了崭新的意义。不同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剧中所塑造的平面化、呆板化、"高大全"式的不真实英雄,新世纪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更加注重利用艺术的审美观、利用大众对革命年代的怀  相似文献   

2.
如何通过大众化叙事策略让崇高庄严、"板着面孔"的"革命"题材转变成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产品,成为新世纪以来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思考的重心.由于"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身份所限,"战争史诗类"题材电视剧在较为狭小的话语空间中多采取展示宏伟战争场面和虚构雕琢细节等商业化叙事策略;而对于"英雄传奇类"题材电视剧而言,战争暴力的展示和革命历史的"移位"叙事成为其赢得市场的主要叙事策略.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历史题材电视剧对于英雄的叙写,一直是创作的核心内容。多部优秀的历史题材电视剧都呈现出当代人在历史的回望中,对英雄历史所作的现实性观照。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英雄叙事的影像阅读中,两性话语是文本非常丰富的话语类型。甚至很多剧作,把两性话语作为电视剧文本的基础话语构成,在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和悲欢离合中书写英雄的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5.
宋法刚 《声屏世界》2007,(10):35-36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用鲜血换来的,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浇灌的。抗日题材电视剧是对那段历史的影像化追忆,也是对民族英雄的仪式性缅怀。众多的电视剧给我们树立了一座英雄的丰碑,上面镌刻着陈赓、许世友、刘洪、李向阳、姜大牙、李云龙等观众熟悉的真实英雄或传奇英雄的名字。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这些英雄中少见国民党抗日英雄的身影,这无疑是艺术的一种缺憾,也是历史的一声叹息。  相似文献   

6.
新主流电视剧重在表现革命历史题材或群体英雄的人物建构,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传递与重塑。新主流电视剧《人世间》完成了中国主流叙事的创新性表达。本文将借以此剧从新主流电视剧的生成语境、外部表征与时代价值来探寻其现实主义的浪漫化表达。  相似文献   

7.
《声屏世界》2012,(7):81-82
"限娱令"出台以来,各电视台对电视剧的争夺日益激烈,对电视剧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山东卫视利用"线上一张网"和"线下三条线",形成了"立体网格型"电视剧宣传模式,有力的拉动了电视剧收视率。"限娱令"出台以来,各电视台对电视剧的争夺日益激烈,对电视剧的宣传力度更是不断加大,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不时有亮点出现。做为提升最快的卫视频道,山东卫视在战略战术上不断探索,主打"季播"牌,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凝炼主题,盐析概念。继"幸福新春季"、"铁血英雄季"之后,山东卫视最  相似文献   

8.
农民英雄叙事是根据民间文化形态提出来的一个概念,指电视剧艺术中具有民间传统的叙事形式。富有民间气息和传奇特质、略带狡黠的农民英雄是当代电视剧青睐的对象,因此生产了一系列谱写农民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电视湘军崛起的背景下,湖南本土制作或参与制作的以历史题材为主的一系列质量较高的电视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湖南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理念和审美表现体现了湖湘文化与历史想象的整合,形成了"沉雄顿挫"的创作风格.其创作的独特性既标志了湖南电视剧在国内电视剧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又为我国当今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司洪岳 《东南传播》2012,(8):113-114
历史题材类电视剧是中国电视剧中极具特色的一个类别,其创作题材与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息息相关,因而自电视剧诞生之初,此类题材便备受专业人士的关注,而生长于传统文化下的收视大众亦对其青睐有加,尤其近年来,历史题材电视剧在大众中持续"升温"。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电视剧市场的两大群体,即电视剧制作者以及收视大众两个方面分析此类电视剧热播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电视剧沿着探索“现实主义”创作方向这一轨迹不断演进,从恢复现实主义到探索人的心灵深处,从远离英雄的时代到对普通凡人小事的关注,历史与现实都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电视剧已成为老百姓收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到了新千年,电视剧呈现出多元繁荣的局面,对现实主义的探索走向了深化和细化,触摸着平凡百姓的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也反映着世界的风起云涌、瞬息万变.各种经典得到重新诠释,电视剧的发展也越来越注重娱乐性和对现实人生的关照。中国电视剧的演变是如何与时俱进的,是怎样与中国开放的进程保持着同步发展的?  相似文献   

12.
时至今日,中国电视剧批评万象丛生,电视剧理论批评究竟要以怎样的姿态参与电视剧创作,走向未来的中国电视剧批评又将会面对怎样的局面。"4.11"文化事件中,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曾庆瑞和本山传媒董事长赵本山之间的有关电视剧批评的正面交锋,给了我们一个关注中国电视剧批评现状的新契机。本文从批评历史、现状与方法角度将话题直指中国电视剧批评。  相似文献   

13.
回望2007年国产电视剧,数量上无疑是重塑了历史的光辉,质量上更是在广电总局大力倡导的"黄金档唱响主旋律"之下,铭刻上了"电视剧质量年"的印记,走上了数量与质量双赢的轨道。一、原创剧目:现实与历史的对话、灵魂与欲望的博弈2007年,广电总局提出的"电视剧质量年"口号,对电视荧屏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14.
1987年张艺谋根据莫言小说改编电影《红高粱》,距今已有近三十年了。电影《红高粱》运用高超的镜头语言诠释了历史动荡中的家国情仇、儿女情长、英雄成长等,高扬自由和生命的赞歌,在商业和艺术上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电视剧《红高粱》打破了翻拍"非雷必烂"的魔咒,不仅取得了高收视率,而且得到了作者莫言,专家范咏戈、王丹彦、李准等的肯定。传播者:具有专业素养的制作团队《红高粱》的导演是郑晓龙,编剧  相似文献   

15.
解构/建构是当代影视传播中"英雄"形象塑型中一对充满矛盾张力关系的观念/手法。本文以影片《英雄》为范本来分析解构的观念与手法在当代影视剧中的运用,从中可以看到西方后现代思潮的一种——解构主义的突出表征与鲜明印记。这种以大众文化产品形态出现的普泛化思潮,消解了传统的"英雄观"、"爱国观"、"天下观"中的有益价值,造成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然而,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国际政治、军事、文化利益格局的剧烈变化,一种召唤新时代英雄的心理需求开始滋生,片面的解构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要,建构的观念与手法得以重新归位。但是,这种建构已经不是对传统红色经典作品中英雄塑造观念与手法的简单挪用,而是在解构中进行建构,从而在当代荧屏中树立了一个个"新英雄"形象。本文将以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为范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电视剧改编是电视剧创作的一种重要方式.自中国电视剧诞生开始,这一创作方式已有了50多年的历史.其中,电视剧的改编观念受到社会文化语境变迁的深刻影响.文章在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等相互交织、多元融合的动态语境中,依据不同阶段创作者所秉持的价值立场及其改编原则的侧重点,结合一些典型文本的分析,逻辑性地简略梳理出电视剧改编观念由"宣教观"、"忠实观"、"趣味观"到"融合观"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7.
郑晴 《今传媒》2022,30(1):89-92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严谨求实的基本创作底色,再加上激情昂扬的情节,成功引发了青年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共识,并刮起了一阵"觉醒"风。这部电视剧改变了以往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叙事风格,是一部成功的电视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主旋律电视剧一直占据着中国荧屏的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观众的思想观念和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久而久之,"主旋律"约定俗成地被定义为一种电视剧类型。人们一提到主旋律电视剧,首先想到的就是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剧、军事题材剧、英雄模范人物剧,甚至一定要赋予某种政治意义才能称得上是主旋律电视剧。因此,主旋律电视剧和商业  相似文献   

19.
董鑫 《东南传播》2022,(1):127-130
电视剧《功勋》,通过平民化、生活化、故事化叙事,引发观众对英雄的共情.通过史诗性叙事模式与抒情性叙事风格,引发观众对时代的共情.通过民族形象视觉修辞、家国建设叙事主题与"感伤""对比"叙事策略,引发观众对中华民族的共情.以共情理论为基点,英雄共情来源于观众对英模形象的情感共情与认知共情;时代共情则由剧目所凝聚的群体情感...  相似文献   

20.
中国哲学最早就规定了两性的分工,中国家庭婚姻中的男女分工也界定为"男主外,女主内"。军旅题材电视剧中,男性与英雄是永恒的主题,女性始终处于其边缘的地位。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女性军人在电视剧中得到了更多的表现。女性军人形象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从最初的作为男性附庸的女性形象到"男性化"的女性形象以至于后来出现的带有"女性主体意识"的女性形象,这种变化不仅越来越接近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的成长,也使得女性形象重新被建构起来。本文梳理了军旅题材电视剧中女性军人形象的变迁,同时也探讨了发生这些变化的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