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容忽视,但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教师无法替代的,只有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不断加强交流与沟通,才能把教育工作做好。家校教学相长是我校创造学生美好未来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2.
正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校不应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关注学生的品德,所以学校首先要培养有德行的人,其次才是有知识的人。为此,我在学校开展了多方位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一、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学校德育一定要有一个凝聚力很强的教师团队,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传,教师在言行上要做学生的表率。在我校,为打造一支自身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我多次  相似文献   

3.
成功的学校教育,离不开"做人"的教育和做"人的教育"。"做人"的教育,对于学生而言,就是将他们培养成为有文化的人。做"人的教育",对于学校而言,其一是用"家"的理念来经营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其二面向学生,尽量让其做主,对教师做到尊重和放手。  相似文献   

4.
正广汉中学实验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在多年办学过程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学校不仅要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为教师成功搭台,还要为家庭教育导航。为此,我们创办了以"为每一个家庭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让每一个学生得到更佳的生命发展"的家长学校。我们理解的"立德树人"在家长学校中,其"立德"主体应该包含家长、学生和教师三个方面:家长应该言传身教,注重家庭美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教师应该做到为人师表,诲人不倦,成就学生,提升自己;学生应该立志成才,振兴  相似文献   

5.
在学生的成长中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教师只有通过多种形式与家庭交流、沟通,架起家访这座联系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桥梁,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既是"最初"也是"终身"的教育.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对儿童的身心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延伸,是社会教育的启蒙和缩影.因此,学校要有效地实施教育,必须注重与家长的沟通,重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使之与学校教育趋于一致,营造相互谅解、相互配合、相互信任的育人氛围.只有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协调工作,全方位对学生进行教育,才有可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胡卫芳 《江苏教育》2014,(20):53-54
<正>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更多地得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一家庭教育,他指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认为"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复杂的任务"。这充分说明了任何教育都应该开  相似文献   

8.
廖国良 《广西教育》2014,(16):48-49
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学校教育而无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复杂的任务。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推动家校密切合作,正是香港20年来成功实现教育革新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香港的家校合作机制香港知名教育专家、亚太教育研究学会会长郑燕祥教授曾对笔者说,香港的家长是"世界上最有进取心的家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  相似文献   

9.
对于中学生来说,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其发展的最重要的两个环境系统。一方面,学校教育影响并制约着家庭教育;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也以它的力度和成效制约学校教育的成果。教育界越来越认识到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性,如何创新家校合作机制,让两者紧密结合,携手育人,发挥最大的效力,这是当前提高家校合作成效必须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基于"人文立校、主动发展"的办学特色,学校着力于构建"适合初中生主动发展"的家校合作模式,要求家长成为学校教  相似文献   

10.
家校联通     
恰当使用"学校联系卡",可使家庭和学校形成1+1>2的教育合力【本期话题】家校联通恰当使用"学校联系卡",可使家庭和学校形成1+1>2的教育合力【话题背景】为了规范办学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些学校与学生家长建立"家校联系卡"制度。具体做法是:联系卡分正反两面,正面是"学生在校行为规范月评分卡片",根据《小学生行为规范条例》设计了多个栏目,内容有按时上学、  相似文献   

11.
家庭是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如果学校和家庭能相互支持和配合,那么学生的身心就能得到健康的发展。作为中职学校教师,不能忽视家庭教  相似文献   

12.
高师院校要建设现代意义的教师教育系统并使之成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部分,需要打造一个融人大学文化生态的教师教育文化子系统,对教师教育工作起价值引领、行为规范、品格形塑和氛围烘托的作用.有效的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具有文化力量的浸润性、文化结构的完整性、文化生态的交融性、文化生成的动态性等特征.高师院校建构教师教育文化支持系统可综合运用理念统整、全员参与、全面融合、实践创生、传统创新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被誉为"将军市"的山东省荣成市自古以来就是一方"红色"热土,我们生长在英雄的故乡,亲密地感受到"将军"精神的滋养。多年来,以"传承红色文化,弘扬爱国精神"为主题的特色教育活动在我校开展的灵活多样,精彩纷呈。这些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为家长提供了了解学校、参与活动的机会,从而让学生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活动中体验收获的喜悦,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校园里丰收之果香飘千里,耀眼之星璀璨夺目。  相似文献   

14.
<正>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新城中学(以下简称新城中学)地处城乡接合部,建于2012年,是一所四校合并的寄宿制公办学校,其86%的生源来自农村,家长文化水平层次普遍偏低,普遍存在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到位,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的现象。同时,学校教师老龄化现象比较突出,教师对家长课程建设的认识参差不齐,也影响着引领家长的质量。教师和家长的旧船票,能否登上学生日益增长的成长需求的新客船?改变现状的最佳途径就是不断学习。新城中学面对问题,引领教师和家长密切合作,提出了"孩子入学,家长开学"的教育理念,专门成立"家庭教育名  相似文献   

15.
<正>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学校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鉴于此,我校在庐阳区教体局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区域性推进现代公民教育的实践研究》中成功申报了《小学生文明礼仪教育校本教材的开发与研究》子课题。文明礼仪教育,是育人的关键,也是促进学校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正教育是一张网,随时随地,处处可见;点点滴滴,润泽无声。今天,教育有了"家校网络"这个新的元素,让"家校网络"这个现代教育技术加入了教育这古老的行业,让教育有了新的机体,呈现出新时代亮丽的风采。"家校互动网"是指借助网络平台实现家长与教师、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借助互联网这一媒介,通力合作,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好地发挥家长在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家校共育模式的建设,在家庭与学校之间架起一座连心桥,合力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1.创建多元教育网络,为家校共育提供保障学校力求采取多元化方式开展家庭教育,巧妙开发资源,积极构建教师、家长、社区"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创新家庭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家校合作就是指对学生最具影响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而家长在教育子女时也能得到更多地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显然,家校合作一方面是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最终促使青少年儿童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素质及个性得到良好发展,身心健康成长;另一方面,通过家校合作,提高教师、家长的教育素质和能力,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强化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推进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进程。小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自我意识、同伴关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培养高素质、高文化的全面学生教育要求让德育教育成为当下小学教育中的核心内容。德育教育不仅要依靠学校与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发挥家长的作用。只有让家长与学校教师密切配合,"双管齐下"解决当前部分小学生存在的一些"负能量"问题,才能有效地将负能量转换为正能量,让学生向着积极、阳光、健康的方向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晋州市朝阳小学创建于2008年9月,当时学校有并、转、招三类学生,他们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各不相同,教师也来自不同学校,教学方法迥然各异。对此,学校以信念为切入点,着力增强凝聚力,提出了"为自己争气,为学校争光"的奋斗口号,努力践行"关怀生命个体,奠基幸福人生"的教育理念。回首过去,学校能在短期内成功逾越"瓶颈",实现从创业到兴业的跨越式发展,得益于"以人为本,文化立校,阳光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