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文教育自古有之,但不同时代的文化思潮和教育所承担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从先秦两汉以经史子集为内容的语文教育到如今基础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训练,这其间,语文教育的内容和理念都经历了巨大变革.但先秦两汉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态势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价值、美育、哲学取向的影响是经久不衰的.以儒墨道为代表的文化流派,他们所创造的哲学、美学和逻辑思想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也影响了中国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美学特征.秉承溯源温故的研究精神,笔者认为,当代语文教育仍然可以从先秦两汉诸子典籍和文化思潮中汲取经验,不断推动语文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部分强调:“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载体为汉字、书法、成语、格言警句、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民间故事、古代诗词、古代散文、古典小说、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它们共同构建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学生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落实文化育人,提振文化自信,涵养文化品格,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和贯彻到小学语文课堂中去。  相似文献   

3.
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改变只重语言不重文学,只重例文不重经典,只重课内不重课外,只重工具不重思想的语文教育价值取向。本文从文化、教材、作文、试题四个方面对中外母语教育进行了对比和阐释,以期找到我国语文教育改革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职大学生文化价值观在建构过程中必然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本文通过对当前高职大学生的中国古代哲学素养现状进行剖析,提出融会贯通取其精髓,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融入高职大学生文化价值观教育中去,为他们树立和谐的、辩证的、积极的文化价值判断与取向。  相似文献   

5.
自从语文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学习它思考它研究它实践它。在学习、思考、研究、实践的过程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语文新课标体现了素质教育基本的价值取向和理念追求,体现了古代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整体转型和质的突破,勾画出了现代语文教育发展的整体面貌和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主流精神,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价值取向,使其产生了一些显著特点:重伦理道德、轻科学技术;教育的过程与结果表现出科学尚未从人的培养中分离出来,理性尚未从实践中分离出来;教育具有传播与维系大道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语文书法教育的过程是一种文化过程,在这个文化的过程中它潜移默化地建构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它包括培养学生的文化价值理想,建构学生的文化价值标准,引导学生的文化价值取向和促进学生的文化价值创造。本文将从这四个方面对中小学语文书法教育建构学生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功能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教科书的选文工作是一种具有价值立场和价值尺度取向的行为。文道统一是语文教科书选文秉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的一条宝贵经验。坚持文道统一原则,有利于具有文化价值的内容选入教科书;有利于语文教科书编者守中持正,更多地从知识、社会、儿童三个维度的价值诉求,阐释和建构语文教科书选文的自觉价值立场和合理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的语文教育属于语文高等教育的低端.就其价值和作用而言并没有高下之分.但目前关于语文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追求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争议.语文教育的价值不应仅仅局限于其工具性方面,而应定位于文化认同和伦理共识的高度,从民族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进行价值判断,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语文教育模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当前中职语文教学中将传统文化中的博爱、宽容、责任等优秀传统人文思想融入其中,对于中职学生发扬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作用,对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传承也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融入其中,是中职语文教学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儒家文化积淀了丰厚的精神遗产。梳理儒家传统文化中有关荣辱观的思想内容,研究儒家荣辱观教育的当代价值,对于加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依托中国传统文化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传统文化为依托来增强实效性,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在高校德育中应充分发掘儒家德育思想的现实价值。传统文化德育价值的实现应遵循辩证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用传统文化进教材、进第一课堂、进第二课堂、进社会实践等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儒家恕道与中国古代法律化传统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使中国传统法律化表现出鲜明独特的公法化的个性特征。本从恕道的渊源、内涵及法化品性入手,阐述了其对于中国古代法律化的影响,并剖析了恕道、法律化传统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的礼仪教育伴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与繁荣而倍受重视,在中华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延续的过程中,礼仪教育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孔子"不学礼,无以立"的告诫,两千多年来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甚至是社会的变革.中国传统的礼仪教育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有着极其丰富而广泛的内容,蕴含着许多与时代精神相一致的合理知识价值和文化价值,如果能够理性地加以梳理,积极地予以汲取,那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现代中国既能创造现代化的辉煌,又不失"礼仪之邦"的美名就是值得想望的愿景.  相似文献   

16.
播州文化教育与汉文化有密切联系,元代土司制度形成后,学校教育随之兴起,明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教育也达到较高的水平,形成了播州以汉文化和古代儒家学说为主的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7.
This study examines early Chinese moral education—its curriculum, objectives and the philosophical assumptions underlying them—in its classical Confucian expression. It analyzes early Confucian debates on moral psychology, the Confucian moral curriculum consisting of model emulation, cultural practices and canonical instruction, and the methods and aims of Confucian statecraft. The study reveals how ancient Confucians integrated these components into a coherent discourse on moral education and its implementation for the related purposes of cultivating virtuous people and benevolent rulers. It explains why different early Confucians argued that ‘nature’ and ‘nurture’ must interrelate suitably not only for people to develop morally and prosper collectively, but also to moderate the ruler’s power by subjecting it to alternative sources of authority. This examination demonstrates that, contrary to modern criticisms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and unlike contemporary uses of moral education in China, classical Confucian moral education was understood to serve aims quite different from either bolstering an autocracy or political indoctrination.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文献管理与服务是一对矛盾关系,也是事物的辩证统一。本文就集中管理与分散管理、分类排架与字顺等排架、复本与品种、面对大众化的信息服务与个性化需求的信息服务进行重新认识和思考,探讨其辩证关系,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9.
韩国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自古以来就强调德育的重要性。韩剧充分体现了韩国对传统道德文化的弘扬,其中包括儒家伦理教育、国民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了解韩国的道德教育,对我国学校的德育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0.
西方理性追求的是普遍性的形式理性、工具理性,它导致了西方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东方儒家理性追求实质内容,提出适度原则,它促进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后现代教育反对现代教育的客观主义知识观和普遍性原则,这些都是由形式理性、工具理性的极权地位所致。此时,作为形式理性、工具理性对立面的儒家实质理性对教育的意义再次在后现代教育中彰显。后现代教育随东西理性的融合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