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学习的共同体”。要真正使教师与课程改革形成共振,就应当把教育文化的重建作为课程改革的核心。首先,学校应该转变为学习的共同体、经营的共同体,教师是课程改革共同体的一员,是具有强烈主人翁意识的合作伙伴。民主和谐、共同愿景和沟通与合作是共同体的三个基本要素,即共同体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氛围,共同体的成员有共同的目标和相对一致的教育观点,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相对一致的教育观点,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要不断地沟通与合作。其次,学校的管理应该借助于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推进校本教研体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原始共同体、虚幻共同体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真正共同体。真正共同体是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践方向,共享发展是真正共同体的集中表达,达致真正共享是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必然环节。从真正共同体思想到共享发展理念的跃迁,是中国共产党在发展新阶段中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的坚持与深化,更是这一根本宗旨的实践旨趣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关怀的有机融合,体现着人民利益至上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3.
科尔曼认为学校是嵌于它周围的共同体中,这些共同体被称为“功能共同体”,而社会资本就存在于围绕在学校周围的社会结构闭合之中,它们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学校本身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功能共同体”的典型特征是:具有密集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一套能够起主导作用的价值体系,这些社会关系不仅包括代际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孩子的父母之间的以及其他共同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自从教育的制度化以来,家庭及社区的教育功能日渐衰退,学校与其周围的共同体之间的隔离日益加剧,学校愈来愈走向孤立化,从而导致学校“功能共同体”的丧失,致使当今的学校面临着各种危机。因此,当今学校变革的一条重要途径在于重建“功能共同体”,也就是重建其中的社会资本。此外,美国的天主教学校给我们带来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learning community”在教育学领域成为热词,通过翻阅相关文献,发现“学习共同体”和“共同体”“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之间的研究,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结合“学习共同体”理论反思我们传统学习方式“社会性”的不足,挖掘对我们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启示作用,并抓住多媒体时代到来的机遇,科学创建网络下的各类学习共同体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在梳理学习共同体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传统方式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的多种学习共同体的建构,对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莱芙和温格提出了"实践共同体"理论之后,不少教育工作者尝试将这一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在课堂上构建实践共同体。但基于日常社会生活的学习与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在学校教育中生硬地套用实践共同体理论有损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有必要先厘清概念,分析实践共同体理论的长处与不足,阐明实践共同体与学校教育的异同,以真正深入探讨如何将学校和社会联结起来,一起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共同体,使学生早日实现相关共同体的合法边缘参与,获得广泛的学习经验,向着成为共同体中的核心成员的方向成长。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勾勒共同体思想是以解放全人类为核心出发点,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这一核心出发点,我国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切合实际的逻辑构建了通往"理想共同体"的路径,以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为核心指导思想,建构了通往"真正的共同体"的新时代方案.  相似文献   

7.
《时代周刊》正是凭借其独有的写作共同体,在其个体彼此的协作流程中,写出了一个个震撼性的报道,创造了《时代周刊》经久不衰的美誉。而在共同体中学习,也是当今教育实现学校转型,促使学习真实地发生的不同于个人学习和合作学习的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成功地建构写作共同体,也是实现写作教学转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8.
当代美国学校改革所引发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组织范式转变所引起的学校组织文化变革问题,推动了学校学习共同体思想及其实践的产生与发展。美国学校改革在学习共同体问题上的探索对于实现社会转型、构建学习型社会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家庭、家乡、民族和国家的认同与维护,表现为对家国共同体的深情热爱与责任担当。共同体作为人类基本的生存方式和组织形式,其所蕴含的规则秩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情感认同、利益关切等要素,为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与培育路径提供了重要启示。共同体视角下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生成机制包括:以人是共同体的存在为逻辑起点,以利益、情感与价值共同体的统一为逻辑结构,以个体到群体再到共同体为逻辑理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逻辑指向。共同体视角下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主要包括:学习家国共同体知识,建立家国情怀认知体系;塑造学生的共同体精神,增进家国一体情感体验;创建美好共同体生活,赋能家国情怀价值意涵;建构优质学校共同体,创新家国情怀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0.
学校价值观是基于学校主体的价值选择而产生的,是学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学校价值观是教育价值观的具体化,通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文化及学校制度规范等方式得以体现。学校价值观的建构与生成,应鼓励全员参与,形成共同愿景;关注共同体构建,确立共同价值观;重视学校特色建设,表达学校价值观;强化课堂教学改革,践行学校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基于校地教学共同体的建构,地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目标应依据社会需要而确立。当前,农村政治教师教育一体化的专业建设实践取得初步成效,但也面临着挑战,当务之急是有效达成与实现为少数民族聚居贫困区学校培养优秀政治师资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一个伦理共同体,伦理性是其本质属性。以历史建构与逻辑生成相统一的观点把握其伦理性的丰富内涵,能够将一种内在的、自然的、深刻的伦理认同更加真实地展现出来。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在血缘共同体及地缘共同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超越了城邦共同体及契约共同体的局限性,以现实的关系性作为建构的逻辑起点,以天下意识和情理主义的基本特质将其伦理共同体的形态在生活世界中不断展开。伴随着伦理性的彰显,家与国、情与理、主体与他者、伦理角色与道德主体等诸多紧张关系都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得以自然解决或消隐。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性,对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百年大计在于教育,教育大计在于教师。"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也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成功"。以名师工作室形式的学习共同体发展可以促进更多青年教师的发展,也对名师的自我超越发挥积极作用。但是,从现实的运作情况看,成员共同体意识薄弱、成员权利的缺乏及成员身份建构的弱化,名师工作室并没有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名师工作室应承担起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和实践功能,增强成员共同体意识,适当赋权于教师,重视成员身份建构,从而促进名师工作室良性、高效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共同体是由一群关注、研究教师教育,并志在做好教师教育的个体或组织,基于一定的行业或专业规范,在充分合作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亲密的、稳定的、志同道合的团体.从其本质上来讲,它是拥有精神共同体、合作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三重意蕴的结合体.教师教育共同体的建构应做到:确立对话式教师教育共同体的运作范式,构筑价值认同的共同体意识,确定务实的共同体实践内容,营造互动共生的合作文化.  相似文献   

15.
相对传统教师发展的范式,即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校本教师发展强调教师为改革的中心,教师发展应立足于教师工作的环境和脉络之中,以课堂和学校为本位。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则关注教师发展的脉络化,强调通过在学校中建构专业学习共同体,实现教师学习和实践的共享,从而提升教师质素,并实现学校向学习型组织的转变。校本教师发展与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在学校脉络这一平台上实现融合,教师在学校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之脉络中,借由分享领导、集体学习、共享实践,并最终形成教师发展的学校本位之系统建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不断推进,高校学生工作日渐成为高校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现实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从业人员、运作手段与工作思路等在面对工作需求的应答与作为上存在局限。立足促进大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提高高校学生工作效能,以学校共同体视角来构建学生工作,是促进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学校改革的草根运动正在席卷日本全土。这种静悄悄的革命是如何生成的,提示了怎样的学校未来的形象呢?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创建,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实现着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在教职员室里孕育着作为反思性实践家的教师的同僚性;实现着社区的家长与市民参与的合作性学习。其基础就是立足于"倾听他者声音"的对话性沟通的创造。本文阐述了"学习共同体"的改革哲学是基于怎样的教育发展背景产生的,这种实践又将导致怎样的学校改革的愿景。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特质体现为分享的决策、分享目标感和关注学生、协作活动及去个体化实践、教职员支持与合作,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具有促进教学改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推动学校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中,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通过实施转化型管理、建立U-S合作机制、创造内部激励机制、建设教学技艺库、推进知识管理建构等路径,营造适合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管理环境,撬动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促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高效合作,实现有效教学技能的共享,形成知识交流的多元形式。  相似文献   

19.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建构上体现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世界逻辑的高度统一。首先,就理论逻辑而言,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人学理论、世界历史理论、社会共同体理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建构的直接思想来源。其次,就实践逻辑而言,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互为机遇。最后,就世界逻辑而言,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世界格局广泛变化中产生,在世界治理体系深刻变革中推进,并且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20.
基于时代需求,顺应历史呼唤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回顾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与建构逻辑,根植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和彰显中国智慧内涵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既体现出中国基于当今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的思考和探索,也体现出正在向社会主义强国迈进的当今中国的大国担当与风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