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两语相对,应用性极广的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的文学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对联知识很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对联用对联、教学生写对联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2.
对联作为我国独有的文学形式,具有诸多的美学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适当运用古今名联进行教学,以吸引学习兴趣、加深课文理解、提高鉴赏水平、培养语感能力、积累写作知识.本文论就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联的运用谈几点个人的尝试和看法,求教于大方之家。一、运用中学语文课文中现成的对联,把握文章中心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文章直接引用了前人的对朕,而且这些对朕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学时,抓住这些对联讲情讲透,也就抓住了全文的思想脉搏.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毛泽东同志引用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  相似文献   

3.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谈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用字考究,词简意丰,结构精巧,声韵和谐,极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中华传统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语教学不单是一门技术,而是同整个中华传统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近至语言、学,远至书法、音乐、建筑艺术等,都对语教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联艺术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是学的远亲,属于一门独立的艺术类别。上至朝堂的君主大臣、人雅士,下至工商农兵。不同阶层,都有它很多的爱好、追随。从名胜古迹到宗庙祠堂到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6.
对联,俗称对子,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一朵奇葩。结构上讲究平仄相对、对仗工整、音韵和谐,从内容上看,又集文化、思想于一身,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教学中运用对联,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一、运用对联介绍作家作品在文人故居、祠庙等纪念地都有不少带有纪念意义的对联,或者概括其生平思想,或者介绍其著述流派。在讲课的初始环节,可以借来简介作者,加深了解。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祝福》等鲁迅作品,引用“踏《莽原》,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呐喊》;痛《毁灭》,叹《而已》,《十月》《噩梦》,万众《彷徨》”。对…  相似文献   

7.
8.
邓政阳 《教学月刊》2010,(12):24-26
“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言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  相似文献   

9.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引入对联活动,将会极大地增强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但现在语文教材几乎不讲对联知识,学生知之甚少。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的今天,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把对联艺术引进语文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艺术修养。  相似文献   

10.
联想,是由眼前的某一种事物想到另一种事物,或由甲观念想起乙观念的心理过程。它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在举一反三的推理过程中,在文学创作的想象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联想是人的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也是人的情感、意志过程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联想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语文教学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分析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知识间的  相似文献   

11.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理应在教学中加以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作为导语进行渗透,可激发学生兴趣;在语文教学的分析中渗透,可引导学生思维;在改善课堂教学总结中渗透,可提高概括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可使文章美起来.总之,学习对联,不仅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可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提升其文学审美品味.  相似文献   

12.
对联,结构整齐,音韵和谐,集形式美、音乐美、意境美于一身,对于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的培养颇具重要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渗入对联,是立足字本位理论和语感学理论,同时,也是基于语文课程标准以及教材内容编排的要求。具体教学中,可通过一字一联、一句一联、一课一联等方式渐次展开。  相似文献   

13.
笔者认为对联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资源应当得到积极的利用和开发,并就此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对联,雅  相似文献   

15.
16.
历史教学中适当运用与教材内容关联密切的对联,对帮助学生记忆和掌握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等,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7.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人社会科学。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十分必要。中国传统化素有史结合的特点,引用对联于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尝试。本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运用对联这一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识记历史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等作用和选用对联的原则作一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体裁虽小,但容量丰富,耐人寻味。初中语文第五册《事事关心》就引用对联阐述了“既要事事关心,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也记载了我国古代字迹最小的一幅对联。这些对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由此受到启发,把对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来使用,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这里,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作点探讨。一、利用对联激发学习兴趣。对联言简意赅,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有艺术欣赏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就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教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对联运用作探析,旨在通过对课堂教学中巧用对联来概括文意,进一步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运用鉴赏能力.这种教学尝试会对学生文学素养的提高起到一种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正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教学手段的改革。教学手段改革的目标,就是要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