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伏羲神话和九隆神话都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伏羲神话一般被视为是汉族的神话,但在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然流传着诸多关于伏羲的神话。需要强调的是,文中所指的伏羲神话是所有和伏羲有关的神话,而不是特指某一个关于伏羲的神话。九隆神话则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神话,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两个神话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拟从情节内容和文化内涵两方面出发,对两个神话的相似之处进行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汉族与少数民族感生神话中的感生物、感生方式的比较,认为少数民族感生神话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汉族感生神话的影响,故两者的基本形态大致相同,但由于历史文化、居住环境、信仰观念的不同,两者又各具特色。同时,少数民族主动吸收汉族文化为民族祖先编造神圣出身也反映了少数民族民族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3.
"龙"自古就是汉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汉族精神的代表。广东的畲族在其《族谱》《图腾画卷》等宗族谱籍和民族史料、民间口头流传的《高皇歌》中也大范围地出现了关于"龙"的神话,且大多与畲族的始祖传说有关。畲族流传"龙"及其神话说明了畲、汉文化的交融与吸收,揭示了畲族文化变迁中汉文化的影响踪迹。  相似文献   

4.
盘瓠神话在我国古代神话中具有独特的价值。研究盘瓠神话,对于认识我国古代民族的社会生活、社会历史的变迁过程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对古代汉文献中记载的盘瓠神话以及湘西地区民间盘瓠神话的研究分析,以探讨神话中所蕴涵的历史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5.
西南少数民族的稻作文化与稻作神话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西南地区是人类的发源地之一,是古代三大族群白越、百濮、氏羌迁徙流转繁衍融合之地,除了有傣族、壮族等原始的水稻种植民族外,氏羌系既有由畜牧文化转型为稻作文化的白族、哈尼族,又有由畜牧文化转型为旱作文化的景颇、怒、傈僳、彝族、独龙、纳西、拉祜等族的早稻种植。百濮系的布朗、佤、德昂等族的杂粮栽培中也有旱稻种植。稻作文化孕育了特定的稻作神话,稻作神话便是稻作文化的表徵。  相似文献   

6.
九隆神话作为西南少数民族最有代表性的古老神话,一直不绝于史。在与各个民族的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的民间传说中九隆神话版本,这些版本的九隆神话的变异,较文献记载中的文本体现得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侗族《救月亮》及汉族《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同为日月神话。试图从主人公设置、道具与主题、人物形象流变与语言三个方面,对侗族《救月亮》及汉族《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日月神话进行比较,以探究华夏民族心理特征的异同及其形成之原因。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汉族“日神文化”和侗族“月亮文化”传统,正是其原初生命感觉在古老神话中的折射,并进而影响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神话和神话思维共时性地潜藏于人类的心理结构之中,对文化和文明发挥着重要影响。西方思想界对于神话进行多维度的探究,阐释神话和审美活动与艺术生产的逻辑联系,从而诞生具有一定理论价值的神话美学。  相似文献   

9.
以西南余姓家谱中三个神话及一个经典传说为例,对家谱中常见神话的历史根源和文化价值进行探索性研究,结果发现,神话及传说均有其历史起源,在家谱中体现出特定的文化传承价值,是中国家谱的固有属性之一,不能以“迷信”为由进行简单的否定。面对家谱中的神话及传说,应持“理性的非理性”之态度,从历史的理性角度去解读神话及传说中非理性内容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神话是民间信仰的重要表现形式,它使得民众拥有自己独立的想象空间,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而现存的古代汉族神话中的角色多是意识、情感和心灵上空白的自然神或是经过人为改造的代表某种符号或价值概念的被神话了的英雄人物。追溯其主要原因是汉族神话自身内在的不受限制的幻想特点,使得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儒家理性精神、史书记载特点、地域封闭、统治者对宗教势力的控制及其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多重因素阻碍。  相似文献   

11.
虹是一种自然天象。由于时代的久远和知识的匮乏,先民基于对虹的想像认为虹是双首龙,先民观念中的虹与远古龙蛇类动物图腾崇拜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远古感生神话中就有因虹或龙感生的,通过梳理这些材料,可以发掘出一些有价值的文化信息,以便今后的神话和风俗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与希腊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化遗产,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一样反映出古代人民丰富的想象力。本文从宇宙的生成、人类的起源、大洪水的传说和兄妹通婚现象等四方面比较了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异同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中国与希腊虽因所处地理及人文条件各不和相同,而思维方式各异,但从两国的古代神话对比中,我们还是能发现相通的地方。  相似文献   

13.
试论九隆神话中"沉木"的象征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九隆神话是我国西南地区很著名的神话之一,在神话中,有“沉木化龙”一说,其中的“沉木”这一文化象征符号透露出了树神图腾崇拜、男根崇拜、以鳄代龙巫术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汉赋中运用的神话素材非常丰富,其产生既受到先秦以来的神仙思想及汉代思想文化的影响,也受到诗骚及先秦诸子散文的影响.主要讨论的是汉赋的神话叙述体式对诗骚,尤其是楚辞体式的继承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5.
由于中国对神话一词的最初引进就是涵盖在文学的范畴之下,因而造成中国的神话研究长久以来一直处在被边缘化、简单化的境地。实际上,神话不仅是文学的源头,也是人类早期文化尚未分化的整体,其中创世神话更是具有文化基因的意义。只有打破现代学科体制,将神话还原到绵延数万年的文化语境之中,才能对其价值和意义作出有效的阐释。众多学者对中国创世神话的探讨,或扩充研究材料,或扩展研究方法,或拓展研究视野,都是在这种研究思路之下所进行的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6.
汉画像中有许多以英雄神话为主题的图像,以不同的叙事模式描绘出多彩的英雄世界,隐喻着汉代人对于英雄的信仰。试从汉画像图像叙事对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处理方法入手,分析其英雄神话图像不同叙事模式中的表现手法,从而探寻汉画像英雄神话图像所创设出空间的独特文化意义,进而建构出汉代人英雄崇拜的独特精神情感。  相似文献   

17.
西方之“神话”于20世纪初引入中国,由此开启了中国的神话研究。中国神话研究从一开始就具有以创世神话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特征。文章按照历史时期对中国创世神话研究作了较为全面的勾勒与评述,以彰显中国学者在中国创世神话研究方面的贡献与不足。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的门第观根深蒂固,是一种长期的文化心理积淀。从社会体制的角度来分析,将门第出身量化为评判人的标准始于魏晋时期的九品官人法;从文化成因、文化心理的角度来分析,中国人的门第观在远古感生神话中就已有表露。因此可以说:远古感生神话是中国门第观的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9.
蒙古族和满族的天鹅仙女神话都强调了祖先与天神之间的关系,标榜氏族起源的神圣性。两者的区别在于蒙古族神话强调氏族起源的奇异神圣和祖先的非凡出身,而满族神话则主张爱新觉罗黄金家族先祖神异诞生,统治国家的天命授权等。从神话的类型来看,蒙古族神话更接近于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的天鹅处女故事类型,满族神话则属于皇权受于天命的建国神话类型,从而形成两者之间较大的差异。相同的故事母题和接近的主题在两个民族中有不同的用途和发展倾向,天鹅仙女神话故事在两个民族中得到了不尽相同的发展演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