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育可能反智吗?很多人可能不相信。看看社会上对考分高的学生多推崇,在学校里,学习好也成为大家追求的目标。通常讲反智主要是对于智性、知识的反对或怀疑,认为智性或知识对于人生有害而无益;或是对于有知识的人怀疑、不信任、孤立和鄙视。中国历史上不乏反智的基础,并有各种形式的反智,有哲学上的反智主义者老子,也有宗教上的反智主义者慧能,还有政治上的反智主义者秦始皇和汉高祖。秦始皇为历代统治者开了反智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中的“反智主义”为一种对待知识、理智的态度和行为。这种态度和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知识教学、理智培养的反驳、否弃、怀疑、嘲弄和改造。教育中的“反智主义”表现形式多样,在不同的语境下所指不同。“反智主义”主要源于知识与政治、文化的斗争关系,其既有来自外部因素对知识、理智的挤压,又有来自知识、理智对自身的反思。就中国语境而言,反智主义是一种长久的思想传统和教育实践。它有着和西方语境甚至完全不同的特质和作用,常常会成为一种追求真知、崇尚理性精神的桎梏。重塑知识的理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智力)、锻炼理性批判力和养成思维的乐趣等,显然更为紧迫和重要。  相似文献   

3.
"反智主义"是一种怀疑、反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社会思潮.当代"反智主义"具有深远的历史背景:传统的专制主义是滋生"反智主义"的政治根源;现代革命的民粹主义思潮也具有鲜明的"反智"色彩;"文革"更是"反智主义"登峰造极的混乱时期.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根本性的改变,但是1980年代知识分子物质生活水平的贫困、1990年代全社会世俗化思潮的高涨以及"后现代""反文化"思潮的逐渐流行,都使得"反智主义"在新形势下有了新的发展.另一方面,知识分子阵营中的"反智主义"与社会上"无知者无畏"心态的交汇对于知识异化、知识分子庸俗化的激烈批判显然具有警世意义.在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年代里,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异化必然导致人文精神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因为美国特殊的人口结构,反智主义思想在美国根深蒂固。纳撒尼尔·霍桑身处的19世纪更是美国历史上反智主义风行的时代。当时,不少美国人认为"知识越多越有害",对把持知识的"只动脑不动手"的知识精英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著名作家霍桑正是其中的一名代表。从霍桑在生活及其代表作《红字》中表现出来的对知识和知识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他具有很明显的反智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5.
反智主义是一种反对或怀疑理智、知识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态度或倾向。在当前我国教育领域,它主要表现为“泛工具化”、“泛兴趣化”、“泛情感化”等形式。其根源在于当代中国社会作为“专业社会”面临着知识权威的失落、作为“市场社会”导致了对实利的过分崇拜、作为“政治社会”呈现出对知识价值的贬抑。要超越反智主义的限制,就需要回归教育本身,以理智自主为根本目的,促使个体真正从自身出发获得对有价值事物内在利益的认知和理解。  相似文献   

6.
作为文化倾向与价值立场的反智主义对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在教育系统内部,反智主义往往以隐蔽的方式呈现,主要表现为对某一类型、性质或层次知识的否定。教育内部反智最危险的状况是教师的反智,具体表现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技术主义倾向。这一倾向将教育科学演变成了选择性科学与工程科学。引导教师走出方法与技术拜物教的基本路径是“创新并重写理论”,促成经验、理论、技术间互动与生成,形塑教师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7.
孔子"游"的教育精神的实质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状态,是对教育中唯智主义和反智主义各执"两端"的中和。唯智主义和反智主义是我国当前教育中出现的两种不良知识学习观。前者走进了知识的死胡同,以苦学为原则,通过记诵和机械训练等方式掌握知识的细枝末节而忽视了知识内在智慧和人文价值;后者则以玩世不恭代替了生命的严肃,以鄙视知识,藐视权威,消解责任以取得表面上的"超脱"。这两种知识学习观的救治可以从孔子"游"的教育精神中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70年代,余英时先生在《反智论与中国政治传统》一文中提出法家是反智论者,“反智论”在法家的系统中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三十年后,周炽成先生于本世纪初撰文《略论法家的智性传统——兼与余英时先生商榷》提出与之相反的观点,认为法家不仅不反智,而且“扬智、崇智,开启了智性传统”。而实际上,法家确如余英时先生所言,反智而非崇智。周先生之所以得出法家崇智之结论,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正确、全面地解读法家原始文献。  相似文献   

9.
孔子"游"的教育精神的实质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既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状态,是对教育中唯智主义和反智主义各执"两端"的中和。唯智主义和反智主义是我国当前教育中出现的两种不良知识学习观。前者走进了知识的死胡同,以苦学为原则,通过记诵和机械训练等方式掌握知识的细枝末节而忽视了知识内在智慧和人文价值;后者则以玩世不恭代替了生命的严肃,以鄙视知识,藐视权威,消解责任以取得表面上的"超脱"。这两种知识学习观的救治可以从孔子"游"的教育精神中获得支持。  相似文献   

10.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的知识建构凸显"本质诉求",同时在其理论言述的自然逻辑发展中,以"透视主义"相制衡,显示出了超越"本质主义"的努力。20世纪60年代之后,文化理论(研究)凸显出强烈的"反本质主义"诉求,但因为"本质主义"以退为进的未来许诺姿态(因果倒置),最终"反本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自行解构的困境中而流于一种"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11.
在西方思想史上,从苏格拉底到福柯,从奥卡姆剃刀到波普尔的证伪原则,有着悠久的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传统,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绝对真理观和决定论的攻击。文章尝试着通过对奥卡姆剃刀反本质主义特征的分析,在探索波普尔的反本质主义思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辨证的分析,并指出在现实中如何正确判断本质主义。  相似文献   

12.
“反智论”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文学创作与批评中所呈现出来的“反智主义”倾向则是此种文化现象在文学中的具体渗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叙述中,都或隐或显地存在着“反智论”的书写。具体来说在纯文学、严肃文学、通俗文学等各个形态上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解读富兰克林的《自传》,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探讨了富兰克林的宗教观、教育理念、文学观。得出结论是:虽然富兰克林本身是著名的知识分子,也是富有成就的作家,但是对实用主义的过分强调,使其具有初步的反智倾向,为后来美国社会中盛行的反智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的英文长篇历史传记《武则天传》是对悖谬智性的反讽。该传把女皇武则天定位为一个“犯罪者”,通过暴露她的罪恶天性,抨击了西方现代社会的极权主义和人性异化现象,彰显了作家的反智主义思想倾向。正是作家本人特有的历史思维方式的渗入,使得文本的反讽效果异常突出,但由此也造成了传记的重度“失真”。  相似文献   

15.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本质主义是一种信仰本质存在并致力于本质追求与表述的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是近代以来西方许多哲学流派,包括那些相互冲突的哲学流派共同信奉的知识观和认识论路线。本质主义对20世纪中国教育学研究的影响有一个由小到大、由点到面、由弱到强的历史过程,逐渐在中国教育学术界占据支配地位。反本质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集中在实体信仰、本质信念或假定、符合论的语言观以及本质主义的目的假设及其引起的学术与政治的后果上。从反本质主义角度看,本质主义在为中国教育学术研究带来表面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历史性后果。21世纪的中国教育学研究必须深刻地批判和彻底地抛弃本质主义,树立新的反本质主义的知识观,走上新的反本质主义的认识论之路。  相似文献   

16.
自然本体论态度(NOA)既批判实在论也批判反实在论,法因自称为后现代的非实在论。它主要包括:(1)世俗的真理观。(2)开放的科学观。(3)反本质主义。本文详细介绍了NQA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法因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指出NOA的超越实际上是一种“消解”。法因的反本质主义因缺少辩证思维而不可避免地导致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17.
力的崇拜及反智倾向--对池莉"不屈不挠的活"的语义阐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莉自己认为她的作品是在“写当代的一种不屈不挠的活”。她的作品《你是一条河》集中反映出20世纪90年代初期小说创作的独特的思想与意识空间:一是对“不屈不挠的活”精神的称许,对活命能力,尤其是对行为能力的肯定与对道德主义的否定;二是由对行为能力的肯定进而对知识分子的温情主义的所谓教养进行反思和质疑,呈现出对力的崇拜与反智倾向;三是女性作为主动性与主导性的家庭角色承担家庭及社会义务,在这种角色的易位过程中,女性获得自雄的意识。对男性世界,尤其是对知识男性表现出一种明显的挑剔、失望与委婉的不敬。  相似文献   

18.
德娄斯将敏感性原则作为语境主义的主导性原则,而这一原则却招致了诸多的异议。同德娄斯的语境主义一样,布莱克的反怀疑主义理论也是建立在敏感性原则基础上的。布莱克关注到了敏感性原则的异议及困境,但他并没有像一些知识论者那样就此抛弃敏感性原则,而是采取了一种较为温和的方式。布莱克的思路是对语境主义的敏感性原则所招致的异议加以修正,提出一种弱化的敏感性原则,并进一步揭示出在反怀疑主义理论中采纳敏感性原则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间故事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在民间故事中的民族精神被世代所传承。然而,“反智主义”叙事在当代民间故事中屡有呈现。其生成动因首先是表达了民间对体力劳动的礼赞;其次是“大众化”的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对启蒙话语体系的颠覆,使“反智主义”在某些历史阶段上升为国家意志,并渗透于民间。因此,重新认识民间故事的社会功能。对其“反智主义”倾向予以明辨,引导民间文学创作和整理工作向健康良性方向发展,已经成为民间故事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  相似文献   

20.
"智性"是运用自身智慧科学解决问题的一种特性。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性",把握"悟点"至关重要。教学中应以"智"利导,以"智"讲授,以"智"启迪,以"智"练习,从而化旧为新,化静为动,化缺为圆,化零为整,达到知识与智慧共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