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凸透镜成像问题是初中光学学习中的难点之一,特别是这类题目中的焦距f,物距u、像距v发生改变引起的物、像性质改变的问题的判断,更因多个因素的互动呈现出的动态变化的特点,所以历来是大家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在教和学的实践中,我指导同学运用口诀巧记凸透镜成像规律,并用来解决其动态变化问题,效果较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时玉义 《物理教师》2006,27(1):52-53
凸透镜成像的问题是初中光学中数量最多、难度最大的一类题目,在初中光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这类题目中的焦距f、物距u、像距v发生变化引起物、像性质的改变,称之为“凸透镜成像的动态”问题的判断,更因多个因素的互动呈现出的动态变化的特点,不易找到问题解决的切入点,引起  相似文献   

3.
凸透镜成像实验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实验,也是中考热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判断凸透镜成像时有两个分界点:一倍焦距是凸透镜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即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物距小于一倍焦  相似文献   

4.
凸透镜成像实验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实验,也是中考热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操作,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成像规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凸透镜成像情况的判断 凸透镜成像时有两个分界点:一倍焦距是凸透镜成虚像和实像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即物距等于一倍焦距时,不成像;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倒立的实像;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的虚像.  相似文献   

5.
正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常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强化记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中考复习时凸透镜成像规律几乎遗忘殆尽,究其原因没有抓住两点三区间,建立凸透镜成像动态变化图景.如果能抓住两点三区间,把握凸透镜成像变化的转折点和变化规律,建立凸透镜成像动态变化图景,分析凸透镜成像,就能加深理解,形成鲜活的印象.  相似文献   

6.
根据题给数据,结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确定凸透镜的焦距或分析成像情况,是初中光学中较难的题目.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像距、焦距三者之间存在一个位置范围关系,可用数学中的不等式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使相关问题得以简明准确地求解.  相似文献   

7.
根据题给数据,结合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确定凸透镜的焦距或分析成像情况,是初中光学中较难的题目.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物距、像距、焦距三者之间存在一个位置范围关系,可用数学中的不等式知识进行分析、判断,使相关问题得以简明准确的求解.请看下面二道例题.  相似文献   

8.
初中物理中凸透镜成像的原理是一个教学难点,要突破它,首先要教会学生作凸透镜成像光路图,再指导学生作不同物距的凸透镜成像光路图,根据成像的虚实,像距与物距的关系,像距的大小与像的大小关系等,引导学生从凸透镜成像的过程出发,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比较、归纳和应用,让学生能更加牢固的掌握知识,灵活的应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相似文献   

9.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高中物理教材《光的反射和折射》一章的重点、难点内容 ,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透镜成像规律动态地呈现出来 ,有利于揭示规律 ,降低难度 ,提高课堂效率。1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和研究方法1 .1 凸透镜成像规律a .物、像位置 (物距、像距 )关系 ,不同物距的成像性质 (成像或不成像 ,像的正立、倒立、放大、缩小 ,实或虚 )。b .物像移动问题 (移动方向、速度关系、物像间距变化问题 )。以上两点都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重点内容。本章的另一个重点内容是透镜成像作图法 ,即利用特殊光线研究物体成像问题。本章的难点在于上面的规律 (…  相似文献   

10.
凸透镜的两个分界点是指凸透镜物距的两个分界点 :f处和 2f处 .它们既是分界点 ,同时又是两个极值点 ,f处是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 ,也是放大率m最大的点 ;2f处是凸透镜成实像时 ,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也是成实像时 ,物像距离L的最小值点 ,此时m =1 .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凸透镜这两个分界点能使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这一难题得到简便地解决 .一、像的动态变化∵m =|v|u =像长物长,∴在物长不变时 ,m越大则像长越大 .例 1 有一物体从离凸透镜无限远处沿主光轴向光心移动 ,物体经透镜所成的像的变化情况是 (   ) .(A)先变…  相似文献   

11.
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常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强化记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中考复习时凸透镜成像规律几乎遗忘殆尽,究其原因没有抓住两点三区间,建立凸透镜成像动态变化图景.  相似文献   

12.
一、热点解读平面镜和凸透镜是光学中的两个重要知识点,考查的知识内容主要有:①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的传播方向;②平面镜成像作图;③平面镜成像规律的应用;④利用凸透镜特殊光线进行作图;⑤凸透镜成像规律;⑥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等。考查题目一般不难,但有时也会有少量的较难题目出现,如利用平面镜改变光线方向时平面镜转动角度大小的判断,根据不同的成像情况判定凸透镜的焦距大小,凸透镜成像时出现的一些现象的原因分析和根据题意要求选择合适的平面镜和凸透镜等。总之,平面镜和凸透镜在中考试卷中是考查频率非常高的知识点,因此我们在学习…  相似文献   

13.
1 改进原因 生物教学中讲述眼睛成像时,有眼球模型结构介绍眼球的构造而不能具体成像,演示成像时用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分别代替所视物体,晶状体和视网膜,观看远物和近物时晶状体厚薄形状的变化和焦距的变化,是用换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来实现的,由于眼睛视网膜与晶状体距离是固定的,在实验时若保持凸透镜与光屏距离不变,更换凸透镜后像很难清晰地成在光屏上,要使像清晰地成在光屏上,则需改变凸透镜与光屏距离,这与眼睛的实际结构不相符。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晶状体形状改变引起焦距变化时,也只能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实现,晶状体形状变化无法演示。演示用凹透镜和凸透镜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时也不能把像准确成在视网膜上。  相似文献   

14.
凸透镜成像问题是各地中考的热点,下面列举几例凸透镜成像的问题进行归类分析,供大家参考. 一、依据像的特点确定物距例1 如图1,在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若将蜡烛依次放在a、b、c、d四点,则在光屏上得到的像最大时,蜡烛一定是放在了点. 分析与解:根据凸透镜成像特点,当蜡烛放在凸透镜的焦距外时.在光屏上能成实像,且蜡  相似文献   

15.
1改进原因 生物教学中讲述眼睛成像时,有眼球模型结构介绍眼球的构造而不能具体成像,演示成像时用蜡烛火焰,凸透镜和光屏分别代替所视物体,晶状体和视网膜,观看远物和近物时晶状体厚薄形状的变化和焦距的变化,是用换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来实现的,由于眼睛视网膜与晶状体距离是固定的,在实验时若保持凸透镜与光屏距离不变,更换凸透镜后像很难清晰地成在光屏上,要使像清晰地成在光屏上,则需改变凸透镜与光屏距离,这与眼睛的实际结构不相符.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晶状体形状改变引起焦距变化时,也只能换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和凹透镜来实现,晶状体形状变化无法演示.演示用凹透镜和凸透镜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时也不能把像准确成在视网膜上.  相似文献   

16.
透镜成像公式是对透镜成像规律的定量分析.新统高中物理必修教材上,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了公式的推导,从而得到了物距、像距和焦距三者的关系.而对于凸透镜成虚像、凹透镜成像并未进行公式推导,只是通过对物距、像距和焦距三者的正、负号进行了说明.这样一来学生在解题中,正、负号问题较大,错误率极高.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穿插凸透镜成虚像、凹透镜成像规律的推导,然后对三种规律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三种规律中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从而让学生加深印象,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解答凸透镜成像的问题时.很多同学常感到无从下手,且容易混淆物距、像距的范围及像的大小变化.要解决这些疑难.同学们需要记忆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相似文献   

18.
解答凸透镜成像的问题时.很多同学常感到无从下手,且容易混淆物距、像距的范围及像的大小变化.要解决这些疑难,同学们需要记忆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非常抽象,让学生直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要求学生学会、掌握和运用该规律则更是难上加难。通过多年教学的探索,近几年来以学生实践探究和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其效果显著。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大小的关系为主轴,学生通过"猜想、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践操作、数据分析和归纳"等,让学生对实践探究产生兴趣、发现问题、小组解决问题。引入用图像和数学分析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相似文献   

20.
光路可逆原理,无论光是发生反射还是折射都普遍遵守。若能正确地理解这一基本原理,对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及解决与此有关的一些复杂问题十分有用。在凸透镜成像规律中:(1)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f2f。根据光路可逆原理并结合下图,可以作这样思考:若把AB看作物体,则A'B'为它的像,这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1)u>2f的情况;若把A'B'看作物体,则AB为它的像,这是凸透镜成像规律中(2)的情况。例1小红同学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当烛焰距离凸透镜20cm时,在凸透镜另一侧且距离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