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自从新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以后。语文教学界对“对话”进行了很多有益的理论性的探讨。理论终归要落到实践上才能产生力量。怎么去操作呢?最近听了姜梅老师的《陈奂生上城》一课,觉得她在实践这种理论上做出了一些成绩。  相似文献   

3.
郭初阳老师执教的《愚公移山》,是一堂很富于冲击力的课。这不仅仅指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语课程与教学来说,《愚公移山》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理论问题,需要我们去正面直对。对这堂课,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评议:关于本解读;关于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4.
关于《风筝》,既然叮以有多个角度的理解,也就可以有多个角度和多种形式的“概括”。如:  相似文献   

5.
6.
《理想的风筝》是人教版第10册新入选的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是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全文以“风筝”为线索,用朴实自然的语言,充满深情地回忆了曾经教过自己,并已年过50、身体残疾的刘老师。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抒发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和感激之情。阅读这篇课文,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感受刘老师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的爱与追求,体会作者的思念之情,同时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难点是理解课文题目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教学时,可以用阅读提示中的方法,质疑问难,然后带着各自的问题在自学的基础上,大家讨…  相似文献   

7.
舒莉  李红杨 《湖北教育》2003,(15):28-29
本课改变空洞死板的说教方式,创设情景,以游戏贯穿全课,通过歌曲导入、话说中国、中国之旅、歌唱祖国这条线索组织全课,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品德教育贴近孩子的生活,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歌曲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唱歌吗?(生齐答:喜欢)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  相似文献   

8.
师:提到海滨,我们就会想到碧蓝的大海、金色的沙滩,而作者笔下的海滨,除了大海、沙滩外还有哪些更吸引人的景物呢?如果你们自己想自学“海滨”这一部分课文的话,你准备用什么方式来自学?生:我准备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自学。我想一边读课文,一边根据课文所描写的景物画一幅简笔画。师:这种自学方法不错!还有准备用其它方法自学的同学吗?生:我打算用高声朗读的方法。生:我想用找重点句理解课文的方法。生:我想用作批注的方法,把描写海滨的主要景物用横线标出来。师:同学们,你们这些自学方法都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  相似文献   

9.
听说。现代社会的人们有三种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求知、求平衡和求交往。“求平衡”我们暂且不去说它.这“求知”和“求交往”却常常玩着并不蝓快的时手游戏。你看,《找钥匙》中的那个女藏,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她的求知欲望愈来愈强烈。她求知的结果当然是知识越来越丰富。按理说,知识丰富了。她与人的交往会变得十分客易,“求交往”的欲望便易于满足了。  相似文献   

10.
今年第8期,本刊发表课例《不等式的性质(第3课时)》,让读者点评,至截稿日(9月30日),共收到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点评稿40余篇.参与点评的作者既有中学一线教师、教研员,又有大学教授和专业研究工作者;点评多视角、多层面,既评成功,又点缺憾,比较全面和客观.限于版面,我们选择了有代表性的部分来稿全文刊发,有些文稿仅选择其中的部分内容摘登,共分两期连载,以飨读者.“课例点评”是大家非常喜爱和关注的一个栏目,为进一步办好该栏目,首先需要富有点评价值(典型性、研究性、启发性)的课例,欢迎大家继续荐稿、投稿.  相似文献   

11.
纵观当前语文课堂教学,“我讲你听”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普遍存在,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尚难以落实。学生不太喜欢上语文课,他们对那种课文分析的套路太熟悉了,他们对教师或喋喋不休或声嘶力竭或放心不下的讲授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了。课堂教学犹如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然而.我们观摩学习了薛咏梅老师的一节语文课《摆渡》,给人的却是清新的感觉、美好的享受、有益的启迪和难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2.
此文系动物小说,虚构成分多,所以首先应告诉学生这是动物小说,以免纠缠于真实与否,旨在还原文章的寓意:如何荧爱牛命;面临灾难时人类作何种选择;灾难中的个体生命的尊严和意义;如何去感受文中所渗透的美和浓浓深情;如何积累语言等。  相似文献   

13.
费:鲁迅的章一直是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板块,过去很多教师热衷于进行大而全的详尽分析,使课堂变成死水一潭。学生学得无趣,课堂效率也无从谈起。而本课实录却另辟蹊径,尝试为鲁迅作品教学“松绑”。通过师生的对话,一起感受教材中情感的丰富性,并努力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窦光宇 《初中生》2008,(4):51-53
古老的风筝,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玩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风筝同样在为人类作贡献!  相似文献   

15.
16.
杨增华 《学语文》2004,(1):10-10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提问学生是否读过鲁迅的作品,然后请同学们欣赏文中的插图,并说说这个画面的内容(让学生自由发挥)。师:画面中有个小孩手拿着书,背对着热闹的场面,似乎对放风筝不感兴趣,这是为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朗读课文。(板书课题)二、朗读练习,熟悉课文请同学们  相似文献   

17.
春天一到,天空中就飘起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我时时不能忘记的是童年的那个风筝。父母常年工作在外地,我的童年是在乡下跟爷爷一块度过的。  相似文献   

18.
李仁甫 《师道》2003,(12):27-28
备完课,我的耳边仿佛回荡着一串笑声,而正当蜩与学鸠、斥、宋荣子大笑之时,潇洒的庄子笑着,走了过来……  相似文献   

19.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新教材将“少益耆食”注作:“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稍微渐渐”连用,来修饰“喜欢吃东西”,显然诘屈聱牙,语意不畅。原因何在呢?原来就在于将“少益”之“少”理解错了。  相似文献   

20.
三变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 ‘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杨伯峻《<论语>译注》译为:“子夏说:‘君子有三变:远远望着,庄严可畏;向他靠拢,温和可亲;听他的话,严厉不苟。’”“三变”即三种变化。子夏的话是赞扬君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