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位记者采访一位厂长,问:“办企业有什么想法?”厂长摇头感叹:“难啦!求技术人才难,设备改造难,开发新产品难……”厂长一口气列出了许多个“难”字,难得这位记者无法再提问。这使我想起了今年5月5日首都机场欢迎聂卫平参加第二届中日围棋擂台赛获胜归来时,一位记者问聂卫平:“比赛前和比赛时想到什么?”聂认真想了一下说:“的确没想什么,只有什么都不想才能把棋下好。”聂的回答实事求是,记者没有抓到预想的豪言壮语,大失所望。  相似文献   

2.
丹东日报关于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闻评论“开局之年十问丹东”的篇目为:《丹东,你准备好了吗?》《丹东,你的思想解放了吗?》《丹东,你有大局意识吗?》《丹东,你能不能留住人才?》《你怎样实现光荣与梦想?》《为什么要振兴农业?》《面对机遇,你急还是不急?》《是否还有值得骄傲的品牌?》《动真格的好吗?》《丹东,能不能再创辉煌?》这些评论文章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这不是一个准确的结论,但它有一定道理。能不能这样认为:如果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一样,那是一篇平庸的评论;如果同大家不一样,那有可能是最好的或最差的评论。只有不一样,才有可能是最好的评论,这是一个前提。“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郑板桥的名句,“二月花”就同“五月花”不一样,五月的鲜花开遍大地,当然也是美丽的,而二月的鲜花,领异标新,别具魅力。“意思不大”,“还是那几句老话”,这是读  相似文献   

4.
《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刊登了这篇调查性报告后“合众国际社”发了该文的摘要,许多报纸加以刊载。美国较有影响的大报《华盛顿邮报》并作为特稿全文转载。《评论》1981年9—10月号的“出版人按语”说:“一位读者问道:‘斯凯夫先生相信保守思想,他把几百万美元捐给宣传他所相信的思想的一些新闻组织,这有什么可怕呢?’我们的回答是:‘没有什么’。尽管《评论》对斯凯夫先生的一些办报活动提出问题,他则是有权自行捐赠巨款的。虽然如此,这些巨款仍然构成一种令人震慑的现象,所以应当加以报道。”  相似文献   

5.
十月热帖     
殷秦 《网络传播》2006,(11):74-75
每一个经历过观看升旗仪式的人都会涌出由衷的自豪和无穷的力量,“国旗,永远在心中高高飘扬!”这句话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它不仅表达了人民对国旗的崇敬,更表达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国旗,永远在我们心中!祖国,永远在我们心中!祖国母亲的生日,在庄严隆重的升国旗仪式,我们尤其为五星红旗感到激动和骄傲,在其他的平凡日子里,我们应该每天在心里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时刻让神圣的国旗在心中高高飘扬。“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6.
我们执笔撰写的新闻评论《“香花风波”说明了什么》先后被评为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和中国广播奖一等奖。这篇评论在去年12月间播发时,就在全省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听众来信称道它是“有胆有识之论,振聋发聩之评”。这篇评论的成功,除了“机遇”因素之外,作者的写作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是敢于抓“难点”,二是善于选取“类型”。  相似文献   

7.
关于电视新闻评论答问录何新明问研究电视新闻评论,首先要对新闻评论有一般的了解、请说说你的看法:什么是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有何特质?答新闻评论,简单地说,是一种特殊的新闻体裁。它属于“新闻”这个大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新闻.而是新闻通过说理加以深化的特殊表...  相似文献   

8.
今年第二期《中国记者》的“外国新闻佳作赏析”专栏中刊登了熊昌义同志的文章《“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介绍美国新闻史上的一篇名作》。“赏析”也好,“介绍”也好,属于评论的范畴应该无疑。然而,先读过被评论的佳作,再来读这篇评论,却使人产生一种憋闷之感,不鸣不快。首先冲到舌尖的话是一个问句——这篇新闻名作的新闻究竟是什么?《“没有什么新闻”的好新闻》,这是一个绝好的题目,然而读到最后,欲从评论中获知“好新闻”内容的读者恐怕会大失所望:这“好新闻”无非是用了巧妙的文学笔法写出的“旧闻”,真真地“没有什么新闻”了。评者(为下面叙述方便,姑以“评者”和“记者”分别称评论的作者和原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炎黄子孙最大的骄傲,那就是“祖国——母亲”,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那就是“祖国——母亲”。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们心头闪亮。在中央关于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倡导下,我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去年出版了一本高质量高品位的爱国主义教育读物,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相似文献   

10.
加强党报新闻言论,我认为,一定要“四到位”: 编辑思想“到位”。前不久,我查阅了1989年10月到1990年4月的4家地市报,它们共发社论、评论、专论和短评32篇,每家报纸月均1.14篇。言论少到如此程度,令人担忧。言论少,主要是编辑思想未“到位”。就客观而言,地市报由于它所处的地位的限制,无力对国内外重大问题加以评论,说重了深恐惹起是非,说轻了“隔靴搔痒”意义不大。此外,基层涌现出来的新事物、新经验,地市报也往往没有把握,不敢随意发表言论。就主观而言,一怕“祸”及自身。一篇好的言论,必须有鲜明的立场、观点,不是提倡什么就是反对什么,不是表扬什么就是批评什么。地市报编辑由于回旋余地较小,不少名人、大厂长等“白天不见夜里见”,有时还有求于他们,万一一箭射错,势必带  相似文献   

11.
《中国图书评论》开设的“总编辑手记”这一栏目,很有特色,也很有价值。约我为这一栏目写点什么,思索了一下,想到了我们编辑的“五角丛书”,就谈谈编辑这套丛书的体会吧。这套丛书出版以后,引起了读者的浓厚兴趣。试销时,书店  相似文献   

12.
我刚从县里调到市里不久的那年夏季的一天,“头儿”指着他办公室里的一盆花儿:“这盆花儿长得挺好的,就是不知叫什么名儿,你能不能找位专家问问?”“头儿”越客气,我的办事节奏就越快。我一圈儿电话打出去,就得到园林处回话:“我们派一名园艺工程师去。”工程师来了,像位刚离开校门的女学生,我心里嘀咕:“有没有搞错啊?”在“头儿”办公室里,她一见那花儿,便说出了花名以及那花儿的生长习性、栽培要领,连属什么科也讲得一清二楚。“头儿”听了非常高兴,在道谢的同时说以后要多向她请教如何养花,她笑着点点头。“头儿”问怎么称  相似文献   

13.
《“对策”也可当镜子》一文,在第七届全国好新闻评选中,获评论一等奖,这是我们未曾料到的。如果说这篇评论有什么可取之处的话,那就是它的角度比较新。一个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篇有特点的文章也容易引起人们  相似文献   

14.
为阿Q写新传     
此文根据某报社一记者的谈话录音整理,未经其本人审阅……老Q,恭喜发财,恭喜发财!你这粮食加工厂厂长今天又多了一个头衔——服装店大经理,佩服佩服。我们报社特委托我来对你进行采访,并写一篇报告文学,替你鼓吹鼓吹。嗨呀,你说你早已蜚声中外?不错,但是人们知道的并不是你今天的厂长和经理头衔,而是尼姑庵里偷萝卜,大街上与小D演的“龙虎斗”(打架)……鲁迅的笔太损了,哪壶不开提哪壶。  相似文献   

15.
有人说:“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不一样,你的评论就是最好的评论。”这不是一个准确的结论,但它有一定道理。能不能这样认为:如果你的评论写得同大家一样,那是一篇平庸的评论;如果同大家不一样,那有可能是最好的或  相似文献   

16.
陶克强 《新闻前哨》2012,(12):104-104
美国尼尔森发布的亚太网民用户习惯报告称,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中国网民为何对负面评论产生偏好?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因素作祟?笔者认为.这与一些权威部门关键时刻的“失语”.甚至是“乱语”有关,它进一步强化了网友“宁可信其有”的思维定势。这一怪象亟须得到矫正。  相似文献   

17.
柯强 《新闻实践》2013,(1):48-48
美国尼尔森发布的亚太网民用户习惯报告称,约有62%的中国网民表示,他们更愿意分享负面评论,而全球网民的这一比例则为41%。中国网民为何对负面评论产生偏好,这其中是什么因素作祟?笔者认为,这与某些权威部门关键时刻的“失语”,甚至是“乱语”有关。  相似文献   

18.
《桐乡粪桶畅销留给我们的启示》这篇评论好在什么地方?我琢磨的结果是:它立意深刻、新颖,明晰,在表现手法上有电视评论的特色。先说这篇评论的立意。立意,就是选择主题,确立中心思想,这是一篇评论的灵魂、生命。清代的叶燮在《原诗》中说:“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宏,意远则旨永。”也是说的文章立意高远对统领全篇、遣词造句和文章流传久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访日即景     
不久前,上海市友好代表团去日本访向。在从东京机场去旅馆的路上,两位日本记者同我们的代表坐在一辆车上,一路上边看边谈。有一个景象引起了我们一位代表的注意:不少人家的房门口都竖着一根旗杆,挂着一串各色的“鲤鱼”。他便问日本记者,这是什么标记?他们说:从四月五日到五月五日,是男孩节,凡不满十岁男孩的家庭都要挂“鲤鱼”,红色代表母亲,蓝色代表父亲,小黑鲤代表儿子,这同中国“鲤鱼跳龙门”、“望子成龙”的意思差不多了。第二天日方报纸上刊登的消息中,不仅写上了他们交谈挂“鲤鱼”的材料,还评论说:“这反映了中国代表对日本风俗的关注”,用了“这是什么?”作副题,十分醒目。使我们这位代表很有感触,没想到我们出于好奇的提问,成了他们的好材料。  相似文献   

20.
消费社会:现实的MATRIX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波 《新闻界》2005,(2):130-130,117
“这就是你一生中都会体验到的感觉。感觉到这世界出了什么问题。你不知道问题是什么,但知道它在那里。就像在你脑中有一个碎片,搞得你快发狂了……到处都有Matrix。它无时无处不包围着我们,甚至在这里,这个房间里……是这个世界蒙蔽了你的双眼,让你看不见真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