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观察     
“知识型陪玩保姆”流行上海 据《新闻晨报》报道,今年暑期,上海不少家长给孩子找家教不再为补课,而为了陪孩子玩。在复旦大学家教部,记者看到十几份要求家教老师全天“陪玩”的登记单。和普通家教相比,家长更看重“陪玩”家教老师的素质,一致要求“诚实可靠、有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大学生作“陪玩”,有的家长甚至还提出字要写得好、至少有一两项爱好专长等要求。为了让老师和孩子能够“亲密接触”,不少家长还包老师吃住。 据了解,暑假留校的学生多是家庭经济比较困难的外地学生和志愿考研生,其中不乏品学兼优者和优秀学生干…  相似文献   

2.
如今的老师和家长,在尽力为孩子创造优越的学习环境同时.不得不面对一个十分头疼的问题:电视、电脑与课本知识在争夺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对此,不少家长、老师都习惯“一堵了之”.这种方法虽然会收到阶段性效果,但要想“标本兼治”,必须从提高孩子学习兴趣入手。  相似文献   

3.
责任和幸福     
案例中的小王同学是一个让家长“无奈”、让老师“头痛”的典型“差生”,但老师始终没有放弃他,而是积极地与家长沟通,和孩子交流,帮助孩子树立信心,制定学习计划,最后孩子终于“脱胎换骨”,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学习成绩。教师也在此过程中深深体会到了为人师的责任和荣耀。  相似文献   

4.
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有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孩子把老师的话奉为“圣旨”而家长的话却当“耳边风”呢?  相似文献   

5.
美国有这样一个人,小时候学数学时只能从1数到9,数学老师给他讲了好多遍,他怎么也不会,最后数学老师不得不告诉家长:“你们孩子没什么希望了!”可是这个孩子却说:“那我将来可以当拳击裁判呀!”后来这个孩子果真成了全美著名的拳击裁判,他就是富兰克林。  相似文献   

6.
方老师在家教咨询中接待过不少中小学生家长。他们所咨询的大多是有关孩子不良行为习惯如何矫正的问题。因为各种不良行为习惯已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学习与身心健康。经了解,造成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忽略了孩子的早期习惯培养。因此,方老师想对家长说一说早期习惯培养问题。习惯培养要从小抓起国内外许多教育家都十分强调习惯培养的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我反复思索过这句话,感到极有道理。习惯贯穿于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个学生生活、卫生习惯好,就有益于身体健康成长;文明礼貌习惯好,品…  相似文献   

7.
可能不少钢琴教师都有过应家长要求给孩子看看双手条件的经历,还有的老师在钢琴促销时还会被商家相请,坐镇商场与人“看手相”以助销。不少商场、琴行、培训班都争相邀请老师来给孩子先“看手相”后学习,一时吸引不少家长携子女前去,这些家长无一不虔  相似文献   

8.
高一年级安排家长会,每个班总有一部分家长对学校老师提出这样那样的看法和要求,尤其是涉及到老师工作效果以及学生学习成绩等问题时,有些家长会显得非常激动甚至冲动,这种情绪也会“自然地”感染其他成绩不好孩子的家长;孩子成绩的下降(哪怕是在应该接受的下降范围)总会让我们的家长非常敏感,甚至到“疯狂”的地步。家长因何为“分”而“狂”,如何回应他们,总是令不少班主任很是头疼。  相似文献   

9.
焦卫燕 《山东教育》2004,(36):55-56
要养成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交往习惯.只靠幼儿园是不行的.因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不下课的常任老师。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家庭教养不当形成的。有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在一些公共场所.孩子由家长牵着、抱着,每当孩子跑去找小伙伴时,家长便追过去把孩子抱回来说:“快过来,当心人家打你!”还有的家长担心小孩子到人家家里去,  相似文献   

10.
现状     
《中学生电脑》2011,(11):5-5
不满目前教育体制 不少家长让孩子“在家上学”当很多家长费尽心思、斥重金要把孩子送进好幼儿园、好小学、好中学的时候,一些父母、尤其是城市中的家长却对身边的基础教育有着诸多不满,并涉足学科教育——让孩子在家上学。亲力亲为地做起了老师,或者让孩子进入个人办的私塾、学堂。他们的做法可行吗?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实岂止如此。可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其地位和重要性非学校教师可取代。家长在孩子面前往往以两种面目出现:一是对孩子实施家教的“老师”;二是本色的人和家长。当家长以“老师”的面目对孩子进行家教时,概而言之就四个字:言传身教。“言传”一则是给孩子指导学习,做老师的助手,或指导孩子专长的发展,其角色和作用相当于家庭教师。二则对孩子进行理想教育、做人教育、意志教育等。对没有直接指导孩子学习能力的家长而言,家教主要是后者。许多有见地的家长越来越重视“身教”这种无声的教育的作用。但“身教”关键在于“做”,“做”一时容易,  相似文献   

12.
当孩子不肯吃饭、洗脸或对人没礼貌时,有些家长常常对孩子说:“去幼儿园告诉你们老师!”这样做,有时似乎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实际上只有弊端而无好处。其一,家长在无意中歪曲了教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使幼儿感到老师是可怕的,孩子感情上受到压抑,影响教师对幼儿的教育效果;其二,使家长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应有的威信;其三,孩子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就难以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类似这种恐吓孩子的还有“让公安局叔叔来  相似文献   

13.
当孩子犯“低级”错误时,当孩子的成绩不如别的孩子时,当孩子未如父母心愿时,不少家长或愤恨、或失望、或讥讽地说声“真笨”。其实,不论家长用心何在,这“真笨”二字,却真有可能使孩子变笨了。  相似文献   

14.
目前,确实有不少家长觉得幼儿园教的太浅,在家里给孩子“开小灶”,教孩子识字、背诗、做算术……首先应该指出,这些家长的做法是不对的。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对孩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的习惯培养。因为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犹  相似文献   

15.
镜头(1)小学的放学时间到了,孩子们排着队伍由老师带领到校门口,门口围满了来接的家长。过了一会儿一位家长气冲冲地跑到老师面前:“我的孩子呢?”老师说:“我已经送到校门口了。”家长责问:“我怎么没接着?我的孩子还小,如果孩子出了什么事你能负起责任吗?你这个老师是怎么当的?……”老师真是有苦说不出,只好到处地找,最后在学校门口的小店里找到孩子。镜头(2)四年级的小明跑步时不小心跌倒了,头擦破了皮,老师随即带他到校医处进行了处理。第二天家长找上门来,说:“孩子怎么会跌倒?要你班主任干什么用的?怎么不负责孩子的安全呢?如果孩子…  相似文献   

16.
玩也是学习     
关颖 《家庭教育》2011,(11):10-11
许多父母一提到孩子的玩,首先想到的是耽误学习。我们时常听到一些家长训斥那些贪玩的孩子:“都上学了,该收收你的玩心了。”“一天到晚就知道玩,真没出息!”当老师拿着孩子不理想的考试成绩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的时候,往往把“孩子贪玩”看做是最主要的原因。似乎学习与玩是对立的,这已经成为不少成年人的心理定式。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中国的传统中,似乎听话的乖孩子更受师长的偏爱,连我们在夸奖孩子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以“真乖”“真听话”作为赞词。毋庸置疑,听话的孩子为家长、老师省了不少心,听话也是不少老师、家长心目中的优点,但是这样的孩子长大后,是不是因缺乏主见而盲从?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上家长对独生子女的宠爱,我们发现幼儿因孩子手中,经常有钱去买零食吃。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我们在幼儿园中开展“小银行”活动,要求孩子把家长给的买零食的钱积存起来,到学期结束时,与家长商量,给孩子买一件玩具。这一活动受到家长和幼儿的欢迎,已成了我园长期进行的一项活动。上学期开学不久,“小银行”盒子里的八元多钱失窃了,调查结果是一对孪生兄弟拿的,已花得分文不剩。隔天,其阿姨家玻璃板下压着的二元多钱也到了这对孪生兄弟的口袋中。当老师把情况告知孩子的父母时,他们先是不信,最后在事实面前才如梦初醒。老师诚恳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他们痛心地谈了孩子在家的用钱情况,后悔平时在用钱方  相似文献   

19.
小孩不小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一年级的老师私下里在说:“唉!现在的小孩学习习惯不太好.劳动习惯更差。每到放学,有的孩子明知自己是值日生,却没做好值日就跟着家长回家了.有时老师的提醒也没用……”  相似文献   

20.
老师和家长,同样扮演教育孩子的角色,只是老师恐怕要比家长多一份心理负担。因为孩子的危机意识较弱,老师随时担心万一有点儿闪失,如何面对家长?如果家长能体谅老师的这份心,在沟通态度上加以尊重,老师对未来工作也能多一份信心。担当教职重任的老师,应该敞开心胸,排除防卫心理,包容家长对孩子的关切,但是也不能失去立场,一味迎合家长所提出的“过分”要求。例如:“我的孩子会吸吮手指头,希望老师能尽快帮他改正过来。”这种情形如果发生在欧美先进国家,老师会回答家长:“这习惯是你把他养成的,如果你非常介意,请回去帮他改正后再送来。”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