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四川珙县麻塘坝的岩画及悬棺葬,是汉魏唐宋僚人(僰人)、元明时期都掌人在同地域同时代的遗存。川南都掌蛮继承了古代僚人的主要习俗,岩画在头饰椎髻、使用铜鼓、巫术活动、猎头祭祀等方面,呈现出与悬棺葬俗相同的化特质,揭示了岩画与悬棺葬之间的密切关系。岩画以丰富的化内涵,折射出都掌蛮及其先民在生存发展、经济生活、化传统、宗教习俗诸方面的活动痕迹,岩画是都掌蛮刻画在峭壁上的史诗。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关于川南"僰人悬棺"的定名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大.有学者认为,应定名为"僚人悬棺",也有学者认为应定为"都掌蛮悬棺".经过对史籍和地方史志的研究,可以认为"僰人悬棺"定名无误,川南悬棺葬的族属即为僰人,也就是明代的都掌蛮.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关于川南"僰人悬棺"的定名问题,学术界争议颇大。有学者认为,应定名为"僚人悬棺",也有学者认为,应定为"都掌蛮悬棺"。笔者经多年来对史籍和地方史志的钻研,认为"僰人悬棺"定名无误,川南悬棺葬的族属即为僰人,也就是明代的都掌蛮。  相似文献   

4.
川南喀斯特地区是古僰人主要活动地,以悬棺葬为代表的僰人文化与喀斯特的自然环境又有联系。对这一消失了的文明进行探索,将丰富该地区旅游资源的内涵,同时也为该地区旅游的发展提出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僰人"三题     
僰人并不是一种少数民族,而是自西周以来被发配到西南边疆的流放罪犯的后裔.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四川为祸甚烈,僰人为躲避祸乱,化整为零,从他们的聚居地散避出来,分布于现今的川南,黔北,滇东一带.悬棺葬是为了防止野兽掘坟啮尸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安葬方法.  相似文献   

6.
关于宜宾县的前身僰道的始建时间,由于《秦纪》不传而汉代史志又无明确的记载,故近几年来在修志过程中有秦置和汉置的争论。汉置论者否定僰道为秦置的一条重要理由是欧阳志在《舆地广记》卷三十一所云:“宜宾县,本焚侯国,秦曰僰道,汉置犍为郡,初治敝县,后徙治此。”其中所记“秦曰僰道”下无“县”字,从而认定“僰道”是“秦汉时通往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船棺——中国最早的崖葬杨有德船棺葬即崖葬,是风葬的一种,它是在溪河两岸悬崖峭壁的自然洞穴、岩隙或人工凿成的岩洞穴里安葬死者的葬俗。文献中称作“仙城”、“仙棺”、“崖洞墓”、“悬棺葬”等,又因棺柩外观像船形,故称“仙船”、“架壑船棺”、“船棺葬”...  相似文献   

8.
对遍及中国南方诸省的悬棺葬这一文化现象,本文进行了全方位的透视,勾勒出它的分布区域、置葬时间、置葬方式,以及悬棺的材料和葬制,最后从四个方面剖析了先人实施悬棺葬的原因:利于保护尸体,便于返水归真,出于祖先崇拜,还可防疫天花.  相似文献   

9.
﹃由此推算﹄是﹃足足﹄还是﹃可能﹄湖南/胡铁磊初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人教版)《从宜宾到重庆》一文中第五自然段是这样的:“1974年7月,四川省博物馆和珙县文化馆在这一带共同清理过十具悬棺。从悬棺中发现了两只青花瓷器,经鉴定是明代嘉靖年间景德镇的产品。...  相似文献   

10.
“道”作为政区通名,起源于秦,两汉都有以“道”命名的县级政区。“道”的由来,后人多解释为“有蛮夷日道”。其实,统治者要想长期控制一个地方,不论是采取武力降服还是文治教化,都必须借助道路交通;在环境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道路的作用尤为重要,开路置驿乃是国家一统的象征和标志,新置政区以道路命名,尽在情理之中。蜀郡太守李冰最早开辟了通往焚人聚居区的“僰”道,奠定了川、滇东线交通的基本格局,秦汉经营“南夷”之地,均以“僰”道为基础,并在此设置了与道路同名的县级政区——僰道。  相似文献   

11.
天水棺床墓年代定为北周至隋初较为合理;天水棺床墓及出土石棺床与北朝隋初入华粟特人墓葬、石葬具差异明显,墓主人可能不是入华粟特人,其族属需要进一步探讨;据文献记载,北周鲜卑贵族宇文广葬于上邽(今天水市秦州区),南北朝诗人庾信为宇文广撰写的《墓志铭》与天水棺床墓、屏风画多处吻合,棺床屏风画与庾信《咏画屏风诗二十五首》中的8首诗作高度契合,为深入研究天水墓葬的族属、墓主人身份和屏风画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棺椁制度是我国埋葬制度的重要内容。棺椁最早产生于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经过商、周的发展,到春秋时已发展成为一套等级分明、规整统一的制度。棺椁制度发展到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分裂动荡而被破坏,逐步走向衰微。通过对棺椁制度的产生、发展及衰落过程的考察和研究,发现:其产生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发展之完善对我国古代丧葬制度和礼仪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版权法究竟保护作品的什么?这是长期困扰版权法界的一个问题。法官对此问题的不同理解则往往会对同一起版权纠纷案件是否侵权作出不同的认定。本文通过对一“悬棺葬”考古学学术专著与考古科普读物的版权侵权纠纷的个案分析,提出了学术作品的版权法保护范围及科普作品对学术专著的合理使用的界定。  相似文献   

14.
“送棺材”是布努瑶一种转移灾祸的巫术,它是死亡的根源.在交换思想的驱动下,“棺材”呈线性或闭合性流动状态,它反映宇宙空间秩序,阐释社会延续性(时间秩序),建立社会关系秩序,建构日常生活秩序.自然秩序和社会秩序在“棺材”的流动中进行互构.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学界将福建上古时期指认为古越地古越人的错误,从“船棺为古闽族人葬俗”入手多方揭示上古时期闽非越或闽越,并指出把闽误认为越的种种原因,还原了被人遗忘和扭曲的古闽地古闽族的历史真实。  相似文献   

16.
石棺葬文化是横断山脉地区考古文化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地域性特征也非常显著。早在上个世纪初,中外学术界对岷江上游和横断山脉地带石棺葬文化的田野调查工作便已经初见成绩,近年来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在这一地区又不断有新的发现。本文系对四川藏区(简称康区)丹巴、雅江县等地石棺葬文化遗存进行实地考古调查的记录与初步认识,将为康区石棺葬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7.
四川宜宾珙县都掌蛮悬棺岩画以简洁洗练的造型、流动柔和的整体外形、随意率真的形象描绘、朴实生动的绘画语言、感性与理性兼具的图象形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岩画艺术风格,既在外形与观念上明显地区别于北方岩画,又在细节与内涵上拉开了与南方其他岩画的距离,有着自己鲜明的族属特征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8.
藏彝走廊地区石棺葬所属人群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棺葬是继新石器时代以后整个藏彝走廊地区最主要的一种考古文化遗存。藏彝走廊石棺葬文化族属的“羌人”说和“氐人”说均难成立。从汉代史籍记载来看,藏彝走廊地区与石棺葬文化相对应的人群应与《史记·西南夷列传》所记载的徙、筰都、冉駹、巂、昆明等五个部落相关。  相似文献   

19.
非线性电影叙事以多元认知聚焦者交替转换、不同叙事线环环相扣制造出悬疑感和代入感,能够释放出巨大的故事吸引力。非线性叙事电影的显在叙事关系生成隐性表意系统,从叙事结构内部的自足性游戏升华至电影象征层级尤为重要。电影《心迷宫》的非线性叙事带来了碎片化、偶然性、隔绝感的现代性审美体验,生成了充满宿命意味的命运主题,通过象征符号的并置,反思了神性、人性、动物性之间的复杂关联,是近年来小成本电影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已经发表的甘肃高台前秦"建元廿年"棺板题记进行了订正和考辨,发现了前秦建元二十年"陇道断绝二年"的记载。此题记揭示了前秦末年关陇一带战乱频仍、交通阻隔的历史事实,其中也涉及西秦建国前的一些历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