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戏仿"从西方传统文学技巧到当代艺术中的文化策略,其本身的概念内涵随着历史语境的变化而产生了流变。琳达·哈琴在对"戏仿"概念进行词源学和政治学的考察后,结合后现代主义语境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琳达·哈琴将"戏仿"置入话语系统和"编码-解码"过程,分析语境对编码考与解码者意图的意义,从而更有利于将文本之外的因素引入解码过程,以丰富文本话语的意义。在解码过程中,"戏仿"通过"双重文本"的引入显示差异,消解主体,是对主叙事进行质疑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主体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为基础的主体教育是否动摇了其存在的根基?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主体教育又将去向何处?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现代主体性和主体教育做出了反思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后现代视野中的主体教育观.  相似文献   

3.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主体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为基础的主体教育是否动摇了其存在的根基?面对后现代的主义的挑战,主体教育又将去向何处?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现代主体性和主体教育做出了反思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后现代视野中的主体教育观。  相似文献   

4.
当代法国哲学与"新启蒙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法国哲学掀起了一场"新启蒙运动".这场运动举起"去主体化"和"去中心化"的理论武器,猛烈攻击理性至上和人类中心主义等现代哲学思想,极力宣讲以社会正义为取向的多元文化观念.从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再到解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当代法国哲学极力追求的是"启蒙的再启蒙",其目标就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纲领"进行反省和批判.它讨论了"哲学的终结"、"主体的消亡"、"现代性批判"、"他者伦理学"和"身体政治"等主题,也讨论了与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思想相关联的问题.这场"新启蒙运动"展开的文化反省及其引发的理论争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去中心化"。这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学中的"去中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相似文献   

6.
当下学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存在着“主体化”理论的空场。马克思主义主体化概念的提出,以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为基础,借鉴和矫正西方主体性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主体化的统一是差异、对立中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及其经典作家的论述以及中国化的内在逻辑,体现了这种统一性。“主体化”是中国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化”是主体化的必经之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除了要重视时代化、民族化、本土化,还要重视研究者、教育者、学习者、应用者维度的主体化。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体观念,其文学的核心就是消解主体。解析威廉·加斯的短篇故事集《在中部地区的深处》,细致分析小说中人物的主体性问题,对深入剖析加斯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色以及后现代主义小说中人物主体性的变化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部小说人物主体性的消解表现为主体身份的模糊化、人物形象的虚幻化以及主体精神的瓦解。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教学观与现代教学观相比,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去中心化"。这是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教学中的"去中心化"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去中心化"。现代教育是一种以自然科学学科为中心的教育。后现代教育者认为,这种自然学科的中心主义使得人文教育和艺术教育被打入冷宫,从而导致了学生思想的浅薄、  相似文献   

9.
针对后现代主义对主体性、主体主义的诘难,我们认为,主体性是无法消解的,人的生存需要主体性.主体性是人的生存、自由和解放的力量,是现代人生存的一个重要维度,是人的本性及其实现的理想状态.同时,本文结合图海纳的"主体政治"观进一步分析了主体性对于"我们共同生存"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呈现出一种双重转型的局面。中国教育转型的双重性催生了启蒙话语的双重性,启蒙话语与后启蒙话语同时存在。在中国教育领域,主体终结性话语深深地影响着正在培育主体性的中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鉴于中国特殊的教育现代化语境,教育研究者需要立足双重转型理论,坚守启蒙的理想与抱负,捍卫人之为人的尊严。当代中国教育启蒙的主要任务既不是盲目追求西方单子式的主体性,也不是盲从西方后现代主义话语而全面批判人的主体性,而是持续不断地进行主体性教育,唤醒理性而自由的主体性意识,培育具有健全主体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   

11.
2003年普利策文学奖获奖作品《中性》是美国希腊裔作家杰弗里·尤金尼德斯的第二部小说。作品以希腊移民三代长达80年的家族史诗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拥有双性器官的"女孩"变成一个"男人"的故事。小说将"流散"的移民、底特律的历史发展和美国的文化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两性人卡尔在性别认同上的崎岖之旅引发了学界对人的主体性的重新思考。笔者从后现代主义翘楚朱迪斯·巴特勒的性别操演视角,尝试去理解作品中的主体重构、消解二元对立、抵制类型化、回归伦理等后现代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是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主体人格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着重论述了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并多方面去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主体性教育及其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性是主体在外显和内隐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主体性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是个体心理与社会历史发展的统一。主体性教育是培养具有主体性的人的教育。主体人格包括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主体性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着重论述了主体性及主体性教育,并多方面去寻找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问题成为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热点,主要有三种观点:1、对世界、事物、现实,必须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去理解,当作实践去理解,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或进一步从“为我关系”去理解。因而坚持实践原则就是坚持主体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不能成立,它是对唯物主义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则排斥,会导致唯心论。3、马克思通过实践观对近代哲学理论的两种片面性进行批判,“把表面上互不相容的两种对立的原则科学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要求既从客观性又从主体性及二者的统一中去理解,因而实践观“超越”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其…  相似文献   

15.
一、必须弄清的概念 :主体、主体性、主体性教育  人类社会的历史 ,就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历史 ,是人的主体性产生、觉醒、成熟、弘扬的历史。在西方近现代哲学、社会文化思潮中 ,人的主体性一直是其重要的课题。主体 ,从认识的意义上来说 ,主要是指有目的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主体包括两项基本规定 :一是主体必须是有自觉意识的人 ,二是主体必须进行有目的的认识—实践活动。从这一点来看 ,主体与人在认识—实践活动中具有本质上的内在的同一。[1] 一般认为 ,主体是与客体相对的哲学范畴 ,属于认识领域 ,即主体是认识和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6.
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与教育创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网络是现代人的生存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在网络中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一种全新生活世界与生存境遇中的全新的价值教育形态。网络生存方式对人的主体性的拓展,预制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的特性与趋势,表现为教育主体的“去主体化”、教育客体的“主体化”和主客体关系的平等性、相对性。建基于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构建与实践推进,必须真正契合网络化生存方式的特点与教育的主客体关系特性,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原则与方法的创新。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所以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就是要标明其哲学不同于以往的一切唯物主义,它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的,即坚持主体性原则的唯物主义。所谓主体性原则,从哲学上讲,就是在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时着重考察作为主体的人的地位和作用。据此,历史主体性就是强调人的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是坚持“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原则。从主体性角度去考察、研究社会历史现象,是  相似文献   

18.
后现代主义主张多元化、异质化与创新性,这点有别于现代思维方式的单一化、中心化、禁锢化。结合后现代主义教育的概念与特点,明确了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精髓,并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念出发,结合当前高校英语教学现状,探讨高校英语教学创新途径,以期逐步提升高校英语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翻译研究的主要困惑在于如何认识译者与他的主体性.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理解,在实践层面抑或不是问题,因为翻译行为原本发生在个体.由学理层面探讨译者主体性以及可译性等问题,从出发点上就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梅洛-庞蒂紧紧抓住身体知觉、意识等概念,认为人的"身体场"直接地参与了历史意义的构建,并由此主张身体、语言、意义是在同一视域被提供的,由此对我们重新认识原文与译文/译者之间的关系与译者主体性具有建设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交互主体性与教育:一种反思的视角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余清臣 《教育研究》2006,27(8):25-30
从概念发展的脉络上看,交互主体性主要是人类的一种共同体特性,它是在对单子主体性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关于交互主体性的认识需要澄清三个方面的问题:交互主体性是一种类特性,交互主体性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没有必然的联系,交互主体性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主体—主体”的平等交往关系。以往很多的研究对交互主体性概念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认识偏差,需要进一步审视和反思。交互主体性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应主要体现在对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问题的探讨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