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登建的散文以“平原”意象实现了对家园情结的建构和向心灵故乡的回归,作品流露出强烈的生命体验,贯穿着历史与文化的思考,基调深沉凝重。在寻找失落的家园的过程中,作家执著地坚守着对平原上人们生存状态的关注和命运沉浮的追问;而这种试图对生存困境的精神突围,正是他的家园情结的拓展和延伸。李登建精心营造自己的艺术世界,文本突破传统散文线性、单一维度的结构模式,扩大了散文的意蕴涵量和审美张力,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一种复调之美。  相似文献   

2.
张炜的小说致力于描述饱含生命活力的民间世界,他的作品中运用大量的自然生态意象,对众多的动物和植物进行描写,还原真实的民间生存形态,礼赞自然、感恩大地,坚持理想、守护家园。本文关注张炜作品中所体现的具有胶东地域特色的生态民俗,对张炜小说中的动植物描写进行了梳理,以求从中解读张炜作品的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3.
俄狄浦斯情结是作家张炜对精神家园苦苦寻找的一种寄托方式,在张炜的作品中,大都存在着对“家园”的守护和寻找,主人公作为知识分子在精神上要保持独立,不受侵犯,还要在现实生存中进行挣扎。张炜的作品中大量出现俄狄浦斯情结不是偶然的,而是对人类进行道德关怀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以思想影响思想的过程。我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注重师生的生命发展,促使师生不断追问人生意义,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认识珍爱生命,感悟生命的美好,形成核心价值取向,提升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构建体现生命文化内涵的办学理念 教育是以生命影响生命,以思想影响思想的过程。在教育中要注重师生的生命发展,促使师生不断追问人生意义,寻找自身存在的价值,从而认识、珍爱生命。第一,凝练办学理念,“关注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是我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6.
对理想主义的执着、时民间立场的坚守以及对人文精神重建的渴望,是张炜创作的典型特征.1990年代开始,张炜创作了以<九月寓言>为代表的一系列长篇小说,显示了他对知识分子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的坚持.本文试图从奔跑的意象、融入野地的理想两个方面来解读他的<九月寓言>的创作思想与特色以及张炜的精神理想和民间立场在当代文坛上的特有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炜小说《外省书》和《古船》中塑造了有独特的生命内涵和文化内涵的老人形象。张炜小说深切地阐释和深情地关注着老人的暮年情怀及其生命精神载体的存在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面对物质主义的泛滥和社会生活的被破坏,张炜感受到了强烈的恐惧与绝望,而在这种生命不能忍受的苦难中,他又带着无望的爱重新寻找着一种精神的支撑。于是,无限眷恋的故土就成为了他精神救赎的诗意行为,也燃起了他执着守望的希望。同时,也就是在这样绝望与希望的矛盾心态变换过程中,读者从张炜的散文里无不感受到一种率真、质朴的品格和性情,这种真挚深情的爱的情感,也促成了一种精神特质贯穿在其散文创作里,指引着他努力创作和精神呼唤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张炜是一位在中国当代文坛中颇具影响力的作家。他关怀的是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社会历史文化主题,关怀人的生存状态及终极价值。《九月寓言》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自由.自在的民间世界,这是作者的理想家园。作品表现了张炜对自由自在的民间大地的依恋与赞美,以及对日益腐化的工业文明的怀疑与拒斥。  相似文献   

10.
传统孝德思想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意识。尊祖敬宗是对生命本源的追问,悦亲敬养体现了对自我生命的珍视,立身行道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延嗣有后是对生命死亡意识的超越。挖掘传统孝德中内含的生命意识,弘扬传统孝德,在留得住乡愁的城镇化建设中,对于缓解现代流动性、断裂化、更新性产生的焦虑不安,安顿人们的心灵家园、满足人们的归属感,具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诗人对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有着独特的体认和感悟。对时间的关注,使诗人们看到了生命的流 逝、生存的困境、命运的困惑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死亡的恐惧。他们不停地追问生命的意义,寻找着自己的“精神家园”。 这一追寻的过程显现出诗人精神命运的不同走向。  相似文献   

12.
张炜执着思索于“群众暴力”所带来的苦难,并努力寻找着制衡这种“暴力”的另一种力量。在紧张的思索中,张炜以自己的作品奏出了制衡失败的三重挽歌。作的总体精神立场由纯粹的单一对抗走向了更为深邃的浑重,《外省书》的写作则是作精神立场转变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时期"道德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张炜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保守主义"思想倾向。同时,作为具有民间情怀的知识分子叙述者,他以知识分子身份俯视民间,主动与民间接近、与民间融合、在民间寻找文学创作的资源、在民间获取文学创作的灵感。深入解读张炜的作品,对理解其精神立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史铁生擅长用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构筑精神圣坛,以病残之躯体验生活百味、感悟人生真谛、穷究生命的意义.在精神朝圣之旅中,史铁生把生命寓于"零度的写作",并试图以精神的超越体现生命的价值,因而他的早期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令读者产生回肠荡气的共鸣.然而一次次超越的过程伴随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的痛苦,史铁生在苦思中追索化解痛苦的良方和生命意义的建立,过多的追问和哲理思索似乎显示了他写作的新困境.  相似文献   

15.
在V·S·奈保尔的代表作《河湾》一书中,作者以主人公萨林姆的离家——寻找家园——再离开——又寻找家园的结构模式,描写了处于两种文化冲突中的主人公精神的漂泊与流亡,由此构成了主人公独特的家园情结。而这种家园情结与作家自身独特的文化身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张炜、张承志、史铁生的创作追求在对人类生命存在的终极关怀的基础上,超越了生命的孤独、焦虑和死亡。在物欲膨胀,精神匮乏的现实中,举起一面精神的旗帜,用理想和信念照亮困顿迷茫的人生。  相似文献   

17.
张炜的写作带有精神思考性,这突出体现在他擅长的长篇小说的写作中.在20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代表作中,张炜探索了人对本真生存状态地追求,以及在历史境遇中人应发出的源自良知召唤的声音,从而使整个写作呈现出内在统一的而外化出的沉静与忧愤的不同风貌.这对转型期的思想文化(文学)建设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张晓风以其独特的诗性解释散文在台湾文坛独树一帜。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释是她奉献给现代散文的最大功绩。对自然与生命的宗教般感恩、对故乡与人文家园的不舍情结、对生命意义的执着追问成为张晓风散文思想情感内涵渐次展开、互为渗透整合的三个层面。她的诗性思维和鲜活独到的艺术表现给散文带来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审美视界。  相似文献   

19.
文人自古就和旅行结下了不解之缘。浩浩几千年的人类文学史有很多都是在旅途过程中写下的。徐訏以旅途的见闻和感受、旅行地的风俗习惯等为题材创作了一大批反映作家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的小说。旅行是徐訏的存在方式,他要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寻找生存的"牧场",寻找人类精神的家园。  相似文献   

20.
张炜家族小说是通过对家族历史和家族变迁的再现来透视整个民族历史的变化进而完成对历史的阐释。家园寻找和文化寻根是其家族小说重要的内涵。道德理想主义姿态和充满人道主义悲悯情怀的叙述方式是其家族小说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