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文章对审美判断过程中的心理机制作了详尽论述,进而认为审美判断过程虽然以直感的方式表现出来,但其本质上是一种求真、向善、审形式美的逻辑推理。另外,文章还对审美判断和审美判断过程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2.
康德将合目的性作为审美判断的先验原则,牟宗三反对这种做法并进一步指出,就判断力表现为审美判断而言,判断力担当不了沟通自然和自由两界的职责,甚至两界根本无需判断力来沟通。然而,从功能系统的角度看,审美判断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判断力所下的判断,而人的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构成的活力系统,其中主体与对象通过反馈机制所达到的适应自稳定性即合目的性。可见,目的论是审美功能系统的本体论根据;用康德的话说,合目的性是审美判断的先验原则。康德对审美判断与合目的性之关系的思考是基于一种功能系统论的视角,而这一视角恰恰是牟宗三所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康德继承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思想传统,强调鉴赏判断(审美判断)的经验性质和普遍性。但与前辈不同,康德强调主体当下的审美无利害,即审美是不凭借任何利害关系,仅凭愉快与不愉快的情感对对象所作的判断,这一判断具有主观普遍性。审美无利害关系思想成为唯美主义及其他很多现代美学、艺术流派的直接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语言是一种有别于日常语言的审美性艺术语言,它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哪里?这些价值又是如何从其特殊的形式中作出判断?本文拟从陌生化语言"真"的审美价值判断、陌生化语言"形式美"的价值判断和陌生化语言"意义"的审美价值判断三个方面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文学审美超越论》是一本卓有创见、富有个性的文艺理论专著。其个性与创见主要表现在选用极其边缘化的文本,在全新阐述了文学的基本特性是审美超越性的同时,提出和阐发了一些独具特色、内涵丰富、很有创造性的学术概念。  相似文献   

6.
作为首部茅盾文学奖的研究专著,<聚焦茅盾文学奖>表现了多方面的学理特色,其中,专著所贯穿的自觉的审美意识、对茅盾文学奖美学的总体概括和辩证的批判精神尤值得关注,也开启了茅盾文学奖的美学之门.  相似文献   

7.
文艺美学是探讨文艺审美本质、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等有关方面的理论学科,它对又艺中的美感经验、风格、自由创造能力的实现等有特殊的兴趣。探讨《典论·论文》在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就是看它是否在上述方面和问题上提出了新见解,是否对后世的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生了影响,影响的程度如何等等。 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第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著,专门论述作家个性和文学风格。按照这种看法,则曹文亦应是中国古代文学美学理论批评专著,因为文  相似文献   

8.
南朝梁元帝萧绎,虽然没有像同时代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那样“体大而虑周”的诗学专著,但他在对诗的界定中对诗的情感力、文采美、声律美等审美特性的体认,却表征了诗学审美本体论的完全成熟,因此,其诗论是中国诗学审美本体论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结点。  相似文献   

9.
音乐审美能力是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音乐审美能力是在积累审美经验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高等师范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的提高与教师的素质、能力、音乐作品的欣赏及音乐作品的审美分析、判断,音乐作品的选择、推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重审美经验是西方近现代美学研究的一大趋势 ,作为现象学美学奠基者的莫里茨·盖格尔更是强化了这一点。不过 ,与各种事实论美学尤其是心理学美学把审美经验看作心理的事实不同的是 ,盖格尔视审美对象为审美经验的来源。为此 ,盖格尔对艺术的深层效果和表层效果、快乐和享受、内在的专注和外在的专注、审美判断和令人愉快的东西的判断作出了根本的区别。但最具特色的是 ,盖格尔把审美对象看作是一个现象学的对象而不是本体论的对象  相似文献   

11.
我想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审美的心理活动做一些分析。今天我想讲三个问题。一、审美心理的整体性问题。审美心理是有整体性的。我们研究审美心理最主要的问题是看审美心理活动有什么特点,有什么特性;审美的意识活动、心理活动与科学的意识活动和道德的意识活动究竟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是美学史上研究美感、研究审美意识、研究审美经验时首先提出的一个问题。康德特别着眼于这个问题,他的《判断力批判》研究审美判断和一般的逻辑判断有什么不同,他把人的心理活动功能分为知、情、意兰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所阐述的"文学的社会作用",实际上就是在阐述文学的社会功利性;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最先倡导的"诗赋欲丽"为支持"文学自觉"的重要论据,只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主观臆断.陆机在<文赋>中谈文学创作,更多考虑的不是辞藻如何华美的问题,而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尴尬.梁昭明太子萧统则明确否定了片面追求语言华美的审美意念.认为魏晋六朝文论是在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也是持"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断章取义的臆断."魏晋南北朝是文学自觉时期"论者既肯定出现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是判断"文学自觉"的标准,实际上又对那一时期文学理论文章和专著中对文学分类的一些阐述加以否定,这样就形成了悖论.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审美认识、审美情感、审美判断三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典型作为完美艺术理想的审美特征之一——独创性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教师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关注学生的情感,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而言,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勇于质疑,要敢于向传统挑战,向权威挑战,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一、培养审美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必须从判断、情感、比较入手,审美判断是对事物的评价,是对  相似文献   

16.
李玉 《中国教师》2010,(8):10-13
<正>语文审美教育的性质属于情感教育,即通过语文审美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建立并完善审美心理结构。而语文审美教育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审美感受力和审美鉴赏力的培养,最终使其具备一定的审美创造力。一、语文审美教育的性质语文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这个判断比较全面、准确地揭示了美育的本质,并符合美育发展史的  相似文献   

17.
中文系教授汪裕雄的专著《审美意象学》列入“当代大学书林”丛书,最近由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21万字。《审美意象学》把意象确定为审美经验的核心,论述了由“易象”经“乐象”到“意象”从而转换为审美范畴的流变过程,把审美意象的生成做为审美经验发生的标志,进而探索审美心理机制,认为审美意象是动力心理与认知心理二部结构整合的结果。作者还把艺术品理解为审美意象的物态化产物,考察了审美意象在创造者与欣赏者交流中的媒介作用。这就组成了一个纵横交织的审美意象学体系。此书采取中西融合、多元综合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实际的审美活动中,美感心理是一个动态的发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因素相互协调,和谐运动,从而使主体获得独特的审美享受。而主体在这种感受美的活动过程中获得独特审美享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主体精神的特殊活动过程,包含着独特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9.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批评的审美意识包含着对文学作品的感性体验,也潜藏着理性的审美判断;通过对文学批评中的审美意识、审美和功利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释文学批评的审美特性和功利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审美力是一种情感判断的能力,是人的内在素养与综合素质的体现。审美的主观性特点注定了审美要有健全的社会化的审美感官,如能感受音乐的耳朵和发现美的眼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审美心境,以及必要的知识积累,包括文化积累、知识储备、人生经历等。审美力实际上是一定的心理的、生理的、主观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