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字谜和汉字修辞都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特色。字谜中的汉字修辞表现形式主要有:字形修辞、字音修辞、字义修辞。字谜在字形、字音、字义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修辞性能,对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具有神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以汉字为视角探讨汉字在修辞中的作用,可以发现汉字的作用几乎是全方位的。除了汉字的形音义因素之外,汉字的结构也在起作用,汉字中蕴含了极其丰富的修辞思想和修辞方法,从汉字中,可以窥见汉字产生之前的修辞形貌。以汉字为基点观察修辞,得到的结论是:修辞是寻找语言内外的平衡点并将之表达出来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汉字修辞与字形、字义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字修辞都要利用汉字的形体;但是,各种汉字修辞的方式利用汉字形体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汉字修辞与字义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有汉字修辞方式不利于用字义;有的汉字修辞方式只是修辞信息与字义有关;有的汉字修辞方式不仅修辞信息与字义有关,而且其基本的言语信息也来源于字义。  相似文献   

4.
汉字修辞都要利用汉字的形体;但是,各种汉字修辞的方式利用汉字形体的特点是各不相同的。汉字修辞与字义也存在着复杂的联系:有的汉字修辞方式不利用字义;有的汉字修辞方式只是修辞信息与字义有关;有的汉字修辞方式不仅修辞信息与字义有关,而且其基本的言语信息也来源于字义。  相似文献   

5.
从修辞手段的丰富性、常用性和使用范围看,汉字修辞处于辅助地位;从汉字修辞所构成的独特的语言形式看,汉字修辞又是一种特殊的修辞现象,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修辞现象。  相似文献   

6.
楹联是应汉字外形的齐整和内在的节奏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楹联中运用汉字的修辞,包含了符合汉字六书和脱离六书的汉字字形修辞,详细分析了楹联中拆字、并字、损形、增形、联边等常见的修辞手段,并总结了字形修辞在楹联中的主要功用。  相似文献   

7.
汉字修辞所利用的是汉字的形体,并以这一汉字的形体为物质外壳,并以这一独特的物质形式而有别于一般的汉语修辞。可见,汉字不是机械地记录汉语,汉字在修辞上有其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张凯在《是“音十”而非“立早”》一文中,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将“章”字拆分为“立早”提出批评,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有悖于造字原理。这从造字的角度来说当然是对的。但汉字的拆分,还有一个功能,那就是修辞。在汉字修辞中,人们为了表达的需要,可以不拘“六书”法则。将章拆分为“立早”虽然不合“六书”的要求,却正好体现了汉字修辞在汉字形体利用上的特点,因而并非错误。  相似文献   

9.
曹石珠的《汉字修辞研究》是继《汉字修辞学》后对汉语修辞的又一个新贡献。该书论述了汉字的形体是汉字修辞的物质形式,讨论了汉字是思维的一种工具,论证了汉字修辞与汉语修辞在语境上的一致性,对离合做了系统的整理分析,并就汉字修辞格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等边缘问题做了开创性的探讨,为汉字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开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是一部运用汉字修辞方式很有特色的古典名著,它运用了拆字、并字、增笔、联边、借形等五种汉字修辞方式;《三国演义》中的汉字修辞具有鲜明的特点:所使用的汉字修辞方式比其他古典名著更为丰富,具有含蓄、形象具体、强调突出等多样化的修辞效果,还有塑造人物性格,艺术地推动情节发展的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11.
文章立足于1986年出版的《简化字总表》中的表一350个简化字、表二132个简化字,将482个简化字与其相对应的503个繁体字,按照简化的方法进行归纳、统计,以期说明楷书繁体简化的来源。  相似文献   

12.
规范的繁体字和简化字都是规范字,二者的关系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虽然已经实行汉字简化,但由于还存在着繁体字存在的因素、现实性及简化字的缺陷,“识繁”对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不能忽视“识繁”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在<规范汉字表>研制的过程中,是恢复繁体字还是坚持简化字的争论再次热化,对汉字简化的怀疑论也再次提出.汉字简化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是几代爱国者和民主的追求者不懈努力的成果,也是语言文字现代化、国际化的一项重要措施.本文对汉字改革、汉字规范的历史进行了简要的概括,并说明在信息时代,对汉字规范不但应有正确的认识,还应有责任感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14.
曹石珠的《汉字修辞学》是我国第一部研究汉字修辞的专著。他对汉字修辞理论作了系统研究,阐明了汉字能否修辞和汉字为什么能够修辞的道理,规范了汉字修辞手段的术语及适应范围,阐述了汉字修辞手段的特点与功能,开拓了汉语修辞的新领域,为汉字修辞学的深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是对汉语修辞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日两国虽然都在使用汉字,但由于两国国情,民族传统,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在汉字的简化结果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给我们两国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详细分析了中日简化字在字形上的异同,希望能给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虽然都在使用汉字,但由于两同国情,民族传统,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在汉字的简化结果方面出现了很大的差异,给我们两国文化交流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详细分析了中日简化字在字形上的异同,希望能给我国的日语学习者带来方便。  相似文献   

17.
第11届全国政协会上,有些人联名建言要恢复繁体字。对"此"现提出不能"弃简复繁"的三大理由:①汉字发展的历史是沿着一条逐步简化的道路前进的;②现代的简化字是汉字发展中一个新的里程碑;③书写便捷是汉字向前发展的动因。从而说明"弃简复繁"的提案是不可取的,汉字自身的演变是遵循着一条"避繁趋简"规律的。  相似文献   

18.
权、量秦诏文字笔画方折的原因,传统解释是"难以刻画",未免流于表面化。从出土秦文字资料考察,可知秦文字为了方便书写,不断地"简损化"和"方折化",结果:大篆屈曲的笔画演变成了秦小篆方折的笔画。所以,秦小篆笔画方折,是秦文字自身演变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