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认为在舞台布景形态设计、创造过程中,属于原发过程的"意象",是创作的前提,抽象形态是舞台意象的一种"升华"的表现方式.本文对从舞台布景设计中如何塑造意向和抽象的形态提出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2.
戏剧作为跨媒介艺术,按“文本-演出”模式分段创作而成。舞台指示部分以其诞生于剧本创作阶段、改造于舞台演出阶段的特殊地位,成为维系戏剧艺术独立性的关键所在。本文概观并深入论述了舞台指示在曹禺剧中的特殊表现,进一步探讨其作用与历史审度,对研究戏剧作为完整统一的艺术体系提供了有益的范例。  相似文献   

3.
在明嘉靖“以曲为本位”的戏曲理论体系的背景下 ,徐渭对曲白科介这些戏曲形态因素 ,都能超乎前人在理论上加以阐述 ,在创作上大胆实践 ,显示了他虽不成熟却极富启示意义的戏剧形态观。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剧坛,一向重“案头“轻“场上”,李渔一反前人的见解,响亮地提出“传奇之设,专为登场”。把舞台性作为戏剧的第一要义,并把它始终贯穿在自己的戏剧理论中,成为自己戏剧理论的立言宗旨、核心观念和指导思想,李池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戏剧客观写实的戏剧形态产生于二十世纪初,发展于二十年代,形成于三十年代.  相似文献   

6.
戏曲丑角是备受我国观众喜爱的角色,这与丑角独特的舞台表演紧密相连,也与丑角给观众以滑稽之趣、灵动之美的舞台感受紧密相连,同时也与丑角追求娱乐、丑刺、调剂的舞台功能紧密相连。文章从丑角的舞台表演入手,重点探讨了丑角的舞台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7.
汤霁昀 《英语广场》2022,(23):50-53
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的舞台上呈现出独特的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中国莎剧表演以抒情性为主要审美特征,强调了戏剧的社会价值和道德伦理观念,有利于中国戏曲的国际化推广,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中国观众的眼界,满足了民众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心理,对中国戏剧文化的发展有强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现代多元化社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社会更加趋向信息化、科技智能化的发展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对我国的传统艺术带来了巨大冲击力,但同时也使其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新颖的思考角度,逐渐出现了舞台与影视化妆造型艺术的新技术、新材料,使得各种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形式包括视觉文化、后现代主义相互交融与碰撞,让舞台与影视化妆造型艺术有了更广泛而深入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舞台表演艺术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而在声乐艺术方面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主张是将这种统一高度概括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和神形兼备的舞台表演艺术。因此,声乐演员不但要有优美动人的声音、完善的声乐技巧、感人的艺术表现,还要有优美大方的舞台表演。  相似文献   

10.
戏剧文学是以人物的对话来塑造人物,推动情节、表现主题的。因而在教学中把注意力放在人物对话的分析上是正确的。但是,与此同时,不可忽视对“舞台说明”的讲解。舞台说明”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活动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把握剧情的发展;有助于学生把握人物性格;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因而,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  相似文献   

11.
近代戏曲家为了进行启蒙思想宣传,对传统戏曲进行了改良,引起了传统戏曲中唱、白关系和戏曲语言等方面的变化,促成了戏曲舞台实践由虚拟化、程式化向写实化方面的转变.由于近代戏曲家并没有意识到对戏曲进行艺术上革新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同时,他们对西方戏剧并不了解,对传统戏曲创作规律与要求也不熟悉,因此导致了大量案头剧的出现,近代戏曲改良在舞台实践方面总体上成就不高.  相似文献   

12.
概论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四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全面概述了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的四种方法,即合同变换法、第三种初等行变换法、变形的合同变换法、正交线性替换法,其理论依据充分,方法具体.  相似文献   

13.
弗兰克的空间形式论是一种现代说图理论,具有像似性思维、综合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它体现了文学向现代艺术模仿学习的文化趋势,揭示了文学向艺术模仿学习的"出位之思"情结,而且也能更好地阐释《追忆似水年华》《到灯塔去》等现代文学作品的"整体说图"价值.它也能够很好地见证文学与艺术关系的历史形态变化:从前现代的模仿再现图画内容,到现代时期注重并置组合、反复回环等艺术手段的文学移用,呈现的是文学从外在形象内容转向内在精神情绪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在中国的传教活动,开启了东西方文化交流对话的新时代。其中,利玛窦的易服,一直被视为耶稣会士中国传教史中的重要事件。利玛窦易服至少发生了两次,第一次是由修道服改穿僧服,第二次是由僧服改穿儒服。在易服问题上利玛窦并非首创,在日本和印度早有先例,也就是说在社会情境颇为类似的整个远东,耶稣会的易服行为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耶稣会内部在易服问题上存在着分歧,曾引起过许多激烈的争论,直至利玛窦死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一问题仍悬而未决。利玛窦两次易服的文化意义是一致的,本质上都在于自我调整。  相似文献   

15.
现金流量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都是反映企业财务变动状况的会计报表。当今会计界为什么要用前者代替后者 ?两者在编表目的、编表基础、内容与结构、编制方法 ,以及发挥的作用上有哪些区别 ?本文拟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17.
谚语是民间口头流行的语言形式,谚语的通俗性特点与禅籍的口语化特征相一致。因此,谚语是禅籍中常见的一种语言形式。谚语是定型定义的特殊词汇成分,在动态运用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灵活性。在禅籍这种特殊的语境中,谚语的意义出现了多种变化。  相似文献   

18.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发展逻辑的演进史。这种逻辑贯穿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有一套相对完整的体系,是该社会历史时期最强大的支配力量。人类社会依次经历神灵支配的原始社会、权力支配的古代社会、资本支配的近现代社会,未来将建立起超越资本逻辑的以人的发展为逻辑主线的社会。明晰这种逻辑就可以抓住社会发展的红线、准确定位社会发展阶段,明确当前社会发展和建设的重点,更好地推进我们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9.
剧院建筑是公共文化建筑的重要类型,其建筑设计不仅是为了满足与提升城市文化生活需求,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地域特色。剧院建筑作为城市文化价值的建构者,具有重要的精神意义。从这一点看,合肥大剧院的建筑设计有得有失,究其原因,建筑师的个人特色与建筑的时代背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