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凤英 《语文知识》2005,(10):28-28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因为芦荟和龙舌兰外型酷似,都是常绿植物,叶肥厚,大而尖,边缘呈锯齿状,所以  相似文献   

2.
有些文章,内容很丰富多彩,但往往写得深刻含蓄,宛如埋藏在地下的珍珠一样,须经挖掘出来,才能看得分明。从鲁迅先生的著名散文《藤野先生》节选出来的小语第十册23课《在仙台》头段,就是这样。《在仙台》真挚地歌颂了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对学生真诚帮助,体贴入微的优秀品质。课文的头段就是为这些品质作铺垫、衬托的。但它却只写“我”在仙台如何受到“优待”,对藤野先生只字不提。而且由于写作年代的关系,作者运用了不少文言词句,更增加了学生理解的困难,实是教学上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一难点,从而认识它与全文的关系和作用呢?我以为可从下面两点去抓。 (一)弄清“胶菜”、“芦荟”的内在含义。本来蔬菜与水果是风马牛不相及  相似文献   

3.
学生在学习课文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我的体会是为培养学生自能读书的能力,切不可把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以图省事,而应从多方面发启学生理解课文。设计好问题,便是诸多方面中的一个方面。精心设计好一些“阶梯题目”,把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引向深入。如《在仙台》一文的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作者为什么说他在仙台学医时是“颇受优待”的?我设计了三个小问题:(1)作者在仙台受到了哪些优待?(2)作者称这些优待是什么样的优待?(3)既是这么的一点优待,为什么还说“颇受优待”?(联系当时当地的一些特殊情况想想。)这三个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启开“心灵的窗扉”,达到初步能读书的境地,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了理解课文内容要注意弄清当时当地的一些特殊情况。设计提问要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储备,让  相似文献   

4.
本校组织组内听课。笔者听了《藤野先生》一文的教学。在讲到鲁迅先生初到仙台这一部分时,执教者提出这个问题:“作者初到仙台受到了很多优待,可是作者为什么要写到北京的白菜和福建的芦荟?”之所以设计这个问题,笔者知道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初到仙台的心情,体会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但是这个问题并没有取得这样的效果,因为问题提...  相似文献   

5.
《在仙台》(第十二册第19课)第一自然段,作者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那么它对表达中心思想有什么作用呢?(教参)说本段“讲‘我’到仙台受到的良好接待……”。这样讲,似乎很难为中心所统帅。对此,我谈点自己的看法。鲁迅先生留学仙台学医,当时,清朝政府腐败无能,中国已是弱国,中国人受欺凌、歧视,文中所说的优待,不过是“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而已,实际上是幽默地衬托学习环境的艰苦。课文第一句话就作了很好的回答,“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明显地指出“优待”的虚伪性,是对其实质的最好解释。真的受到优待的话,便不会“每天总要喝难  相似文献   

6.
“芦荟”与“龙舌兰”山西/霍子明自己对花卉知识知之甚少,曾因学习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中的片断“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而一直认为“芦荟”就是“龙舌兰”,是“芦荟”的雅称。近来偶阅有关书籍,才知道“芦荟”并不是“龙...  相似文献   

7.
从认识论角度看,模糊理论揭示了人类认识的模糊性。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模糊理论,根据小语教材中模糊语言的特点对比进行科学处理,这对于引导深入理解内容、发展学生思维是颇为重要的。 一、不定性处理。“不定性”是模糊语言的显著特点,引导学生搞清楚模糊语言中的“不定性”内含,可促使学生灵活理解内容。如《在仙台》一文以“物希为贵”来说明“我”在仙台受到的优待,这就显示了“优待”的不定性。对此我这样引导理解:鲁迅在仙台受到什么优待?真是优待吗?这说明什么?以使学生知道:鲁迅虽说受到优待,但搬家前住处蚊子较多,搬家后吃的是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这就算不上什么优待,而这是由日本政府造成的,说明他们对中国留学生的岐视。这时,学生都以为鲁迅并没有受到优待。为此我又问:真不是优待吗?为什么?说明什么?以使学生明白:当时正值清朝末年,政府腐败,中国留学生受人岐视,而鲁迅在仙台能得到“学校不收学费”和  相似文献   

8.
我看到不少教师在教《在仙台》这一课时,没有很清楚地讲通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有关。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完第一自然段时,这样问学生:“作者在仙台,除了几个职员关心优待他外,还写了谁关心他呢?”这位教师的本意是为了引出藤野先生。但是,他这一问就肯定了那几位职员也是“关心”“我”的,这是一种理解上的偏颇。  相似文献   

9.
我看到一些教师在教《在仙台》这一课时,没有很清楚地讲通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这与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有关。比如,一位教师在讲完第一自然段后,这样问学生:“作者在仙台,除了几个职员关心优待他外,还写了谁关心他呢?”这位教师的本意是为了引出藤野先生,但是,他这一问就肯定了那几位职员也是关心“我”的。这是一种理解上的偏颇。  相似文献   

10.
“大概物以稀为贵罢……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日‘龙舌兰…,是初三课文《藤野先生》的有名片断,因其诙谐幽默而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是,由于课本未对“龙舌兰”加以注释,再加上许多人缺乏花卉方面的知识,往往误以为“龙舌兰”是“芦荟”的雅称,  相似文献   

11.
许春林同学问:“《藤野先生》一文,从标题看是写藤野先生的,作者为什么要写在东京的见闻、往仙台途中所见、在仙台受到的优待、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等材料?”你提的问题正是理解本文的一个难点。从课文前的  相似文献   

12.
我家有个小院,院里养了很多龙舌兰。这些花,是经过爸爸数年精心分蘖培育而成的。 星期天的上午,爸爸正准备给一株壮年龙舌兰和它进入成年期的“子女”做“分蘖”手术,爸爸叫我作他的“助产士”。这时,我向爸爸求教有关龙舌兰的生长特性。他说:“一般老年龙舌兰的根,每年可长出三个新茎,这些新茎发育成四、五个叶片的新芽,为成年期,大概四年左右,这正是人工繁殖最佳期,成活率高。”在做“分  相似文献   

13.
1.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写人的方法。一、紧扣关键词语,理解“我”离开东京的原因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将全文分为“离开东京”、“仙台求学”、“回到北京”三部分,然后提问:鲁迅先生怀着救国的抱负来到日本东京,为什么他又很快离开东京而只身去了仙台?(鲁迅先生看不惯那些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哪些词语体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情绪?(“东京无非是这样”中“无非”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东京的无比失望;“实…  相似文献   

14.
课文《在仙台》的开头段写道:“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可惜每天总要喝难以下咽的芋梗汤。”这是学生学习理解课文的难点。文章明明是表达作者对自己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感激和尊敬之情的,为什么开始却要用这么多笔墨去写作者在仙台所受到的物以稀为贵式的优待呢?这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5.
[问题呈现]案例一:《在仙台》中的“颇受优待”内涵较深,学生在阅读中提出了不解,教师告诉他们:只要认真读读课文,自然就理解了。于是,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一遍又一遍地阅读课文。然后教者作引导交流,学生渐渐地似乎有些“理解”了,这时一学生又提出:“老师,反正我觉得,鲁迅在仙台吃着难以下咽的芋梗汤,住处蚊子又很多,根本说不上什么优待。”教师有些不耐烦了,生气地说:“这是你的看法!其他同学都认为是优待。”那学生满脸通红,委屈地低下了头。案例二《:凡卡》阅读的最后质疑阶段,一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凡卡写信用的墨水、钢笔、白纸…  相似文献   

16.
《藤野先生》一文闪烁着作者爱国的思想火花。作者对东京的失望,也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字里行间渗透着一股忧愤之情;作者在去仙台途中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与他的“反清思想”是分不开的;作者对仙台医专给自己的“优待“,充溢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匿名信和电影事件,表达了作者极为愤慨的情绪;作者最终“弃医从文”,也是出于救国的考虑。  相似文献   

17.
人教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在仙台》(五年制第十册第23课)一课,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课文通过写鲁迅在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对他的关怀和帮助,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鲁迅在写藤野先生对他的关怀帮助之前,先用一小段文字写了他在仙台受到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  相似文献   

18.
如何引导学生读懂疑难句《在仙台》一文有五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是文中牵一发而动全有的重点句子,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读懂的。比如,理解“我到仙台世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这句话时,我先设计思考题:”这...  相似文献   

19.
我随“北京市青年友好之船”访日归来,又读鲁迅先生的名作《藤野先生》,更真切地体验到藤野先生博大的胸怀,鲁迅先生深沉的感情。深深地敬叹鲁迅先生卓绝的笔力。当我再教这篇散文时,便不禁融进了自己的新的感受。教学中,同学们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出两个方面。之一,散文题为“藤野先生”,可有一半篇幅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看跳舞,去仙台旅途的印象,仙台职员的“优待”及课堂上看电影,这些和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之二,写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20.
我教《在仙台》中的“物以希为贵”江苏吴春华《在仙台》一文主要写了鲁迅先生早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教师藤野先生给他以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尊敬和感激。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课时,往往都着重讲解藤野先生“教我学医”的三件事,而对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