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尊重、满足、丰富和提升人的需要而实现人之自我超越,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本身与文化具有天然的、本体意义上无法割舍的内在关联性使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担当着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文化责任就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文化,在全社会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主导地位的和谐文化;培育社会成员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意识,使其形成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彰显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人的自由自觉本性"的本源性价值,通过培养德才兼备的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是大学教育中的基本关系,其本质是建立在对"人"这个概念的规定之上的。费希特认为,人是理性自我与经验自我的矛盾统一,其使命是不断地努力获取文化,以使理性自我驾驭经验自我,达到自我的绝对统一。大学便是基于人的文化需要而产生的。在大学内,师生遵守学术自由原则,以文化为连接相互关系的纽带。费希特的大学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大学师生冲突与重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徐复观将中国文化的动力概括为"忧患意识",在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徐复观突出地将"忧患意识"当作对困难的责任感,一种自我意识,不同于恐惧带来的对外在力量的依赖,"忧患意识"是自我觉醒的表现。正是这种自我意识的觉醒使得"忧患意识"具有现代性的意义。同时,"忧患意识"的自我意识首先来自对社会的责任感,是个人意识到要承担社会的责任,在社会中实现个人价值。它超越个人对生存的恐惧,忧患中的个人命运从一开始就同族群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它促使个人把自我的价值同整个族群价值联系在一起。徐复观推重"忧患意识",强调了其具有的理性自觉和人的主体意识的张扬,将其作为中国人现代意识的原发之所。  相似文献   

4.
汉语中的"教育戏剧"一词最初直译于英国的DIE(Drama in Education),单指学校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戏剧方法,但在当前的使用中却常常发生概念泛化、混淆等现象。为了使未来的"教育戏剧学"能够有一个牢靠的概念基础,在汉语语境下重新定义教育戏剧的概念以增加其外延是从其混乱中突围的一种选择。教育戏剧应该是广义戏剧与广义教育的交集,即通过想象与扮演的方式有意识地再现并传递善的人类经验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5.
斯皮瓦克积极探寻庶民的发声渠道,对"教育的力量"予以充分重视,将教育理论批评与教学实践相融合,创造庶民进入公共空间、实现社会流动的可能性。她主张比较文学要关注文化间的差异,提高"庶民文化"的地位,使得比较文学学科得到新生。庶民教育面临着诸多困境,真正解放庶民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邵山  朱元祥 《教育》2014,(8):52-53
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心理学发现之一的"自我意象",越来越受到相关业界的关注。"自我意象"概念尤受教育人青睐,它也确实帮助教育人解决了许多教育过程中的不少困惑。这种自我意象就是"我属于哪种人"的自我观念。它建立在对自身的认知和评价基础上,是综合幼年经历、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与自己对环境的比较而不自觉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宋媛媛 《文教资料》2012,(32):92-94
20世纪90年代,城市急遽发展,中国进入一个城市时代,城市文化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的轴心,邱华栋在对北京颠覆性的书写中,以空间与时间的双重构形重新建构城市,并以中产阶级为切入点解读城市的文化心态,他将"北京"从传统书写中剥离,在新的城市想象中寻找其作为全球化大都市层面上的城市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8.
生活于乡村而又不无陌生感、隔离感的少年时代,对毕飞宇后来关注人的日常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人的各种可能性,影响深远;他在小说中反复展示荒谬与"正常"的悖反与和谐,于叙事与故事之间游走并寻找意义。写作对于他来说,就是实现自我解放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欧阳绍军 《考试周刊》2010,(48):222-222
人文精神,是一种高度重视人与自然关系,人和人的生命价值观的思想态度。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融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把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的陶冶放在首位。人文素养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  相似文献   

10.
费孝通的"文化自觉"是"人"的自觉,其本质是主体的"自我反思性构建",自我超越是"文化自觉"的根本要义。"文化自觉"与教师教育场域之间具有的内在耦合性及教师教育现代化转型与发展的诉求是促发教师教育文化自觉命题的"双轨"动因。教师教育文化自觉的向度、意涵、基本价值构成等体现为"文化自觉"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在教师教育场域中的具体释放或表征。从新世纪教育的使命出发,"文化自觉"应为教师教育实现21世纪"人文重建"使命的实践逻辑基础。  相似文献   

11.
《牛津教育评论》2012,38(6):675-692
The educational writings of John Macmurray, one of the finest philosophers of his generation, have a special relevance for us today. In similar circumstances of international crisis he argues for the central importance of education addressing fundamental issues of human purpose—how we lead good lives together, the emphasis on wisdom rather than knowledge alone, the advancement of a truly democratic culture, and the overriding importance of community in human flourishing. A pioneering advocate of education of the emotions, he champions the development of imagination, spontaneity and authenticity as key to educating ‘the capacity for change itself’. For Macmurray, educators must place relationships and care at the heart of all they do. Overemphasis on technique and its typical separation from wider human purposes is emblematic of much of our contemporary malaise. An inclusive, caring community is the precondition of our human being and becoming. The paper concludes by taking some of Macmurray’s key philosophical insights and developing a framework which enables us to make judgments about whether or not contemporary approaches to education support or diminish our lives as creative, caring human beings within a context of social justice and democratic human fellowship.  相似文献   

12.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看教育作为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构建和谐社会的要素包括主体、文化、物利、关系、制度和环境六个层面, 它们各具作用,又相互关联。教育之于它们的良性互动有着特殊的功用。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教育。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为表现在:促进人、社会关系、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开展理性教育和敬人教育,推进社会均衡协调发展,致力于建设民主社会和民主政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Web2.0文化解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从Web2.0文化的产生开始,逐步解析Web2.0文化的表现、形态、性质。揭示Web2.0文化在人类社会文化领域生长的迹象:其文化表现丰富,综合了技术和工具革新、观念和方法更新、制度和人的行为方式创新,能深入促进网站和网民的互动;其文化形态,以Web2.0文化器物、制度、观念层面的内容为载体.既是人类创造和发明的人化的世界,又是Web2.0文化“育人”、化人的世界;其文化性质。以环境化、教育性、创造性为主的各项性质的彰显,蕴涵着Web2.0文明的禀赋和禀性,将随着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呈现。  相似文献   

14.
European universities must face the crisis of the Humboldtian model, and find new organisational solutions. This paper proceeds from two starting observations. The first is the one according to which we are in a “cultural shift” that makes culture the element on which performance, including technologically and cognitively, depends.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ies now depends on the culture shared by human beings more than on their economy or technology. The second observation is that culture itself and its ethical underpinning should be open for consider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now depends on culture and on its adaptive capacity.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在于人的生态意识和道德素质的提高.高校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全新型的德育理念,它不仅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进行伦理道德的评价,从而有利于人们摆正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众文化已成为今天大学文化建设不容忽略的现实语境。大学的人文教育者不应一味以对立的眼光看待,而要理性分析,寻找对策。首先要充分认识和挖掘大众文化中符合人文精神的内容,与学生形成认同,建立沟通;其次,要正视大众文化对人文教育的不利影响,并结合大众文化的语境特点,加强媒介素养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全方位地提升大众文化的人文品质。  相似文献   

17.
The imagination of human being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novel ideas have always contributed to developments in science. These developments lead us to re‐examine the existing structures in our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so that they can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 regarding science fiction and its place in education also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novel topics in design education. Thus, integrating a course in the curriculum of design education that aims to explore futuristic and visionary oriented environments like Mars Colonies, Orbital Space Colonies or Orbital Space Hotels would seem crucial. Such topics would probably not only stimulate the students in their design process, but also develop their imagination, as they require research and synectic thinking. As to whether stimulating imagination should be among the priorities in teaching, in fact, it is the dreams, imagination and creativity that has shaped and will shape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cial‐cultural contexts.  相似文献   

18.
《杨叔子教育雏论选》表明,杨叔子已形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主题鲜明的教育思想体系:"育人"是其主题,文化育人是主题的基本内涵。"育人"是正题,它的反题就是"制器"。文化育人体现在,只有强调文化的整体性才能培养整体的人。文化的民族性决定了文化育人既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的养分,更要突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教育。"育人"的途径在于:学习知识是基础,思考可以激活知识、活跃思维、掌握方法和原则,最终,文化源于人类实践,又必须回到实践。大学的"育人"必须建立在"治学"的基础上,建立在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文化素质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育?当我们把教育定位在只是"脱贫致富"的手段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实际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因为它没有重视"人",没有从文化特色和具体情况出发来发展教育。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提出"共生教育"理念。所谓"共生教育",解决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人类自身的生长同它外部世界的良性发展形成一个共生互补的系统。另一个问题是在与其它民族、其它文化相处以及对待自己的文化和现代化发展这些问题中形成的文化"共生"。一个是自然"共生"、一个是文化上的"共生"。这两个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才有可能解决我们的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20.
论教育的伦理特性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教育伦理特性即在教育历史发展历程中共同存在的体现教育本性的道义假设和伦理精神。考察教育的历史和现实 ,可以发现 ,文化共享和育人成才是人类教育活动不可或缺的两个道德基石。文化共享和文化私有、文化独占相对立 ,强调把文化财富传递和传播给他人 ,让大家共同享有文化进步的成果。它的一般要求是 :努力丰富文化共享的资源 ,扩大文化共享的人群。育人成才体现着教育的基本宗旨 ,强调对人发展的关爱和对人成长的促进。在现代社会 ,它的基本要求是 :发展人的主体性 ,提升教育公平的水平 ,从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