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中《语》第二册)中有一句“登东皋以舒啸”。课的注释是:“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皋,高敞之地。舒啸,高歌。”这里把“舒啸”具体解释为“高歌”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2.
<归去来兮辞>(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中有一句"登东皋以舒啸",课文的注释是:"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长啸.皋,高敞之地.舒啸,高歌."这里把"舒啸"具体解释为"高歌"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3.
一、登东皋以舒啸。(《归去来兮辞》)[舒啸]高歌。这个注释过于简略,因为它没有注意到“啸”之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相似文献   

5.
执子与通子     
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进时则进,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您“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相似文献   

6.
    
刘墉 《学习之友》2013,(7):62-62
上国画课,教授说:“画柳,要表现顺风的美;画松。要表现逆风的美;画牛,要顺风而走;画马,要逆风而奔。”“那么,画人呢?”学生问。“王维的‘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以顺风为佳;文天祥的‘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以逆风为好。”“有没有又顺又逆的?”“陶渊明的‘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前一句逆风,后一句顺风。”  相似文献   

7.
释“啸”     
古诗歌里,抒情主人公好“啸”。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归去来辞》)柳宗元:“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初夏雨后寻愚溪诗》)李颀:“脱略势利犹尘埃,啸傲时人而已矣。”(《送刘四赴夏县》)“啸”是什么意思?“啸”是打口哨之声。  相似文献   

8.
中师语文课本《阅读和写作》第五册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登东皋以舒啸”的“啸”解释为“高声叫”。笔者认为此解不妥,“啸”在此不应解释为”高声叫”,而应解释为“打唿哨”。许慎《说文解字》:“啸,吹声也,从口肃声。”《辞海》解释说:“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执子与通子(福建卷)看到这样的两个图形,一个沉稳而平滑,线条柔和;一个棱角鲜明,光芒四溢,不禁让我想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两种人,通子与执子。线条柔和者为通子。他们是通达之人,面对明主或昏君,他们或入仕为官,或隐逸山林。他们顺应时局地选择,该退时则退。于是面对乱世,他们或垂钓于濮水,或放歌于邺下,或采菊于东篱,或幽居于竹林。他们行吟高歌,他们倚风长啸,心如澄澈秋水。再如不系之舟者如庄子,他持竿不顾,宁“曳尾于途”;心中悠然忘我者如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闲适者如王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通子们胸中…  相似文献   

10.
章惠娟 《学语文》2005,(3):15-15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决定远离官场,同上流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所以,辞中言:“归去来兮,请恩交以绝游。”同时,它又是陶渊明畅想别一种人生的画卷,所以,辞中又言:“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若是如此,读这篇辞,我们定能读到陶渊明如释重负的轻松,如入佳境的愉悦。但是,细细一品,那轻松背后却有沉重,那愉悦背后却有无奈。陶渊明因何而沉重。因何而无奈?追其原因,就不能不提及被士人们推举为圣人的孔子。  相似文献   

11.
人教社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句。课本将“东封郑”注为:“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封,疆界。这里做动词”;将“肆其西封”注为:“往西扩大边界。……肆,延伸、扩张。封,疆界。”同学们按此两注翻译句子实难准确表达原意。“东封郑”的“封”从课本注释看,显然是把它看作名词活用作使动词了,其实“封”在此句中是名词活用为意动词,是意动用法。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在结构上基本相同,所相差的是成分之间的关系。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意动用法是“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  相似文献   

12.
《小石潭记》中有一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课本对其中较难的“坻”、“屿”、“止莲”作了解释,惟独对“岩”未注。相关的古选本也很少见到注释了“岩”的。也许编们都认为它就是通常的“岩石”之义,无须注释。其实,这样理解值得商榷。中的“止莲:课本已经注释为“不平的岩石”。如果后面再来一个“岩(岩石)”,岂不重复?在这里,“岩”当注为“洞穴”之意。  相似文献   

13.
《左传·崤之战》中有这么一句:“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有的高中课本注云:“秦国就是无礼,为什么要报答它呢?”为,表示疑问语气。何施,宾语,  相似文献   

14.
“情”是“实情”吗?甘肃穆玉平《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一语,课本注:“情,实情。”照此说来,这句话就该译成“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明察。弄清楚案子的实情,但一定要按实情办理。”这样翻译岂不是前后矛盾了吗?既然不能弄清楚...  相似文献   

15.
《烛之武退秦师》中有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课本注:“[敢以烦执事]冒昧地用这种方式麻烦您。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对对方的敬称。”此注虽短,却小有可商之处。  相似文献   

16.
释“历阶”     
<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毛遂按剑历阶而上。”高中语文三册《毛遂自荐》篇注:“顺着台阶一级一级走上去。”王伯祥先生《史记选》注:“登阶不停足而行,形容他的急遽。”郑权中先生《史记选讲》注:“超越阶石而上,不是一级一级上去。”新版《辞源》释“历阶”为“登阶”。几家说法不一,然皆欠准确、清楚。  相似文献   

17.
(一)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予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  相似文献   

18.
师:老师通过调查,知道大家都喜欢旅游。现在谁愿意给大家介绍自己曾去过的地方?生:爸爸带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登上泰山极顶,真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那次,我们有幸看到了美丽的日出,景象真是太壮观了!生:我去过安徽黄山,听妈妈讲黄山有泰山之雄,华山之险,庐山之飞瀑,衡岳之烟云。所以我国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这样评价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师:同学们说得真好!真是见多识广。今天,老师和大家再一起去游览一个更美的地方。(板书:张家界)师: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能把课文读3遍以上的…  相似文献   

19.
课本对“岩”的三种误解周照明文言词“岩’似乎并不难理解,然而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却有三误。一、将“岩岩”理解为“积石貌”。高一册《雨中登泰山》:“古诗人形容泰山,说‘泰山岩岩’,注解人告诉你:岩岩,积石貌。”这里的“岩岩”是“积石貌”吗?不是的。“泰山岩...  相似文献   

20.
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