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方法论角度来看,教育研究者之所以选择和运用质性研究,存在多种可能的解释:它指向学术共同体的影响,即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整体转换相关;它指向教育研究的现实诉求,即与当前研究的困境相关联;它指向研究者的个人选择,即关涉研究者的研究旨趣;它指向研究者的目的论,即与教育研究的知识生产目的相关。其实,方法论选择的过程是研究者确立个人身份的过程,它形塑着教育质性研究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2.
研究者个人身份的反省在质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个人身份的探讨,其本质就是对于研究者体性特征、研究者个人冲突、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保持的研究关系的现实审视,这也是反思研究者个人身份的三个基本维度。研究者个人身份构建的现实策略是:研究者体性印象的管理;研究者"前见"中介作用的发挥;研究者"附加身份"的退场;研究者情感的在场。  相似文献   

3.
1质性研究方法的界定 教育科学中的质性研究方法是指研究者以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教育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索,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相似文献   

4.
质性研究方法与教育研究有着天然的亲和性。但学界对于什么是质性研究,它具有什么基本特征,应用时遵循什么基本解释逻辑等问题并没有形成恰当理解。利用"制度化"概念,本文对质性研究的历史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定量研究进行了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将质性研究界定为:研究者在对自身参与保持反思之下对特定情境进行系统的意义探究,并指出它具有多样性,重视情境、研究关系和意义探寻,以及遵循个案式解释逻辑的基本特征。本文认为具备这样特征的质性研究将有助于探究教育事实,促进对教育变革意义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选题是教育质性研究的难点,难于不知从何而起。研究者可以从教育现象入手,依靠研究者本身作为方法,遵循现象·话题·问题的序列交叉回旋,构建立体的漏斗状选题思路,逐步统一研究者的教育信念,拟定研究范式,筛选理论基础,最终聚焦研究问题,确定选题。研究者可以通过撰写教育自传、开展集体审议、运用扎根理论以及实质理论观照等策略,提炼、设计教育质性研究的选题。  相似文献   

6.
沈永辉 《比较教育研究》2018,40(8):54-60,77
2015-2017年,国外教育政策研究的质性取向突出.根据研究者资料收集与分析方式的不同,质性研究范式的教育政策研究具体使用了个案研究、民族志、话语分析、扎根理论与解释主义以及后质性研究方法.从这些具体的质性研究方法的使用中可以看出,研究者们关注"实践"中的教育政策,即存在于文本之外、活动于主体之间、无法脱离现实实践世界的教育政策.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太古乡进行实地调查,目的是了解当地人(包括农村学生、家长及教育者)对农村教育的需求与期待,自下而上地反映农村教育中的真实问题,可以为农村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事实依据.其次,本文旨在唤起研究者们换个角度来思考农村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 ,质的研究方法在我国教育研究领域颇受关注 ,一些幼儿园教师也开始尝试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作为一种不同于量的研究的研究范式 ,质的研究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平民意识 ,它强调在自然情景下对个人生活世界或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 ,倡导研究者参与到研究情景中去 ,直面事实 ,与研究对象共情 ,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性理解” ,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作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在行动中学作质的研究》是由北京大学陈向明教授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关于质的研究的论文集。书中包括四篇硕士论文、…  相似文献   

9.
教育质性研究作为一种方法论有其显著的特点,属于人学的研究。但其研究中个人的倾向问题、资料的真实性、过程与方法是否系统严谨以及结论的推广价值问题等常常受到争议。故建议从人本性、可靠性、严谨性与推广度四个维度衍生八个标准去评价质性研究的科学性,而且对于质性研究面临的新挑战要保持警醒。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的发展.质的研究方法逐渐被广大研究者接受并广泛运用.对教育研究产生了重大的意义。本文在对质的研究价值考量的同时.反思其理论本身无法超越的局限和研究者在使用过程中的偏差.以求更好地理解和完善质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1.
质性研究具有很强的伦理特质,而教育的实践特征使得教育质性研究面临更多的伦理问题。从伦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和判断教育质性研究中的价值和伦理问题,是把伦理学理论运用于质性研究实践,从而形成运用研究伦理学的过程。教育质性研究实践的伦理学关照,对于提高质性研究规范、摆脱实践的伦理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批判的质性研究方法论作为当代西方质性研究方法论中的一支,结合了一般质性研究方法论与批判理论的特点,既关注社会中作为行动者的个人及其解放,同时又为以此为对象的研究者提供一套可操作的研究方法理论。批判的质性研究方法理论认为,人在受到压抑或被异化后,总有寻求突破与解放的要求,而现实的行动条件却制约着这种要求,但这并不意味着行动者完全没有获得解放的可能。除了对个人难以控制的行动条件进行大规模的社会变革外,每一位行动者还可以通过反思自身的行动取向,突破经由文化施加的限制获得一定意义上的解放。文化结构与行动意义正是该研究方法论为研究行动取向而建构的两个重要概念。  相似文献   

13.
作为质性研究方法之一的学生日志,不仅是成就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有效工具,且有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作为质性研究的学生日志与我国传统的日志如班务日志在理念和功用上是不同的,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加以区分,以在教学中运用好学生日志。  相似文献   

14.
作为质性研究方法之一的学生日志,不仅是成就教师作为研究者的有效工具,且有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和共同发展.作为质性研究的学生日志与我国传统的日志如班务日志在理念和功用上是不同的,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应加以区分,以在教学中运用好学生日志.  相似文献   

15.
赵蒙成 《职教通讯》2012,(10):28-32,37
质性研究具有与定量研究不同的逻辑和质量判断标准,而职业教育及其研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与要求。从二者的契合点出发,职业教育研究中质性研究的判断标准应特别重视建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信关系,设置足够时间的研究周期,促使研究结果及时接受实践活动的检验,促进科研与教学的实质性结合等问题。同时,它对研究者的综合素质提出很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范式。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研究中应采用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更为科学有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企图寻找结合的路径。但通过分析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运用,看到的却是教育研究者对方法论及其方法的忽视。因此涵养科学精神才是教育研究者必须且迫切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再次掀起了质性研究的高潮。质性研究因"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无论是在材料收集还是在分析过程中不仅涉及如何去做,更与我是如何做的直接相关,因此具有很强的情景性和国别本土性。叙事研究和客观阐释学便是源起于德国的两种本土研究方法,其一方面深受"语言学转向"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也深深地扎根于传统的阐释学方法论。正是这一特质,加之不断系统深化的制度化建设,为质性研究在德国的迅速成长提供了沃土,从而为当前的教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以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描述:2003-2013年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质性研究的应用现状。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我国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单位、年代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学位论文质性研究中应用最多的是德尔菲法(43.12%),其次是访谈法(28.21%);从2003-2013年间,2012年护理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应用质性研究的较多,其次是2013年;论文来源单位主要是第二军医大学(28.11%)和山西医科大学(11.18%)。结论:国内护理学研究生的教育对质性研究开始逐步重视,应用逐年增多,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偏向使用对研究者要求较低的质性方法,培养单位单一、不重视研究过程中的伦理等问题,需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19.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范式。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研究中应采用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更为科学有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企图寻找结合的路径。但通过分析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运用,看到的却是教育研究者对方法论及其方法的忽视。因此涵养科学精神才是教育研究者必须且迫切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范式探索:实践-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方向通过15年的探索,初步形成了实践一反思的教育质性研究范式。本文对该范式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研究者的学术立场和学术主张进行了评介,包括范式产生的背景、研究者的行动尝试、范式的雏形(概念概括、共同承诺的信念、价值、范例)、范式的方法论意涵、该研究方向的地位以及今后继续探索的思路。通过本文,作者希望倡导一种批判反思的、基于实践问题的并为实践服务的教育研究取向,以提高我国教育研究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