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经历了哲学假设、经典心理学实验研究和当代心理学的深入研究。道德判断与道德行为关系研究的新进展体现在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林德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发展的双面理论、布莱希的道德自我认同模式、沃克的道德人格等研究当中,这些研究克服了在道德判断过程中仅仅关注道德推理重要性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道德两难问题从情绪、道德自我唤醒等两个方面对高中生的道德判断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情绪唤醒对高中生的道德判断存在较大影响,不同道德自我的唤醒对高中生的道德判断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道德两难问题从情绪、道德自我唤醒等两个方面对高中生的道德判断的影响进行了实证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情绪唤醒对高中生的道德判断存在较大影响,不同道德自我的唤醒对高中生的道德判断存在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幼儿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的道德判断质化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道德判断比较表面化,将图画书中突出的角色特征作为其道德判断的重要依据;幼儿道德判断呈现感性化特征,幼儿赋予图画书的角色以生命、情感,依据自己阅读的情感体验作出道德判断;道德判断的生活化,幼儿以自己生活经验中的交往礼仪规则为标准,去衡量角色的种种行为;幼儿道德判断归因形式的单一化,幼儿将图画书阅读过程中引起较强心理效应的角色行为作为道德判断依据;男女幼儿在图画书阅读中的道德判断呈现出不同的归因方式,有着较为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不同情绪唤醒对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提出在道德判断研究领域里,皮亚杰以及科尔伯格等的道德判断认知推理理论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道德判断的认知推理理论过于强调认知推理对于道德判断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一方面,针对科尔伯格的阶段理论,布雷西提出了道德同一性,他认为,道德同一性在独立人格的成长过程中来自于一种心理需要,使个人的道德行为和个人观念前后一致,  相似文献   

6.
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道德判断是道德主体实施道德行为前重要的心理过程。研究发现 ,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不同于科尔伯格模式。在道德行为决策与道德判断的关系上总是先决策后判断。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所采用的阶段也不是唯一的和固定不变的 ,受到各种影响因素及道德判断功能的影响。真实生活中的道德判断模式是功利性的而并非纯认知的。  相似文献   

7.
鲁朋举  罗乐 《新疆教育》2013,(15):173-174
道德判断的双加工理论认为道德判断是认知和情绪平等竞争的过程,情绪战胜认知做出道义判断,认知战胜情绪则做出功利判断。但也有研究者对其实验过程进行质疑,认为道德判断的过程是单加工。今后研究应对双加工与单加工之间的分歧进行比较。探索情绪和认知对道德判断发生变化的影响程度,并注重道德判断的实验材料的真实性、情景性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道德判断评估的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判断作为道德认知机能,是位于心理连续量之中的一个主观性判断过程。道德判断成为人们的感兴趣研究项目,道德判断能力评估的方法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9.
皮亚杰是首位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的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继承皮亚杰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判断的相关理论。他们的研究重点都集中在认知这一因素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近年来有研究者通过多项实验证明情绪在道德判断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方永才 《时代教育》2009,(5):159-159
道德判断是个人运用已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认识,对某种道德现象进行分析、鉴别、评价和选择的心理过程.儿童的道德判断能力是其道德发展的主要标志,是其道德意识的核心成分.本研究拟通过分析道德判断的研究进展探讨它对小学德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品德心理研究始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判断的探讨,他利用创设的对偶故事法研究儿童在假设道德情境中的道德判断的方法早已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经典。鉴于皮亚杰的卓越研究,道德判断课题已成为品德心理研究的重心,相比之下,作为道德心理整体之密不可分的其他心理特征如道德动机的研究则略显不足,我国的研究状况亦是如此。我国对道德动机的研究始于60年代李伯黍等人的研究,他们从探索认识道德性动机与实际道德动机的特征、差异、关系及发展特征等方面入手,研究我国儿童的道德行为的动机特征。自80年代初期起我国开始出现较多的有关道德动机的…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运用道德圈儿研究材料操纵青少年产生排除或包含两种心向,从而探究排除或包含的框架效应对青少年道德判断与情绪归因的影响。结果显示,框架效应能够稳定地改变青少年的判断标准,但是并未影响青少年随后的道德判断。研究同时发现,青少年时期的道德情绪归因主要以道德定向为主,在"损人者快乐"现象上存在年龄差异,并且"损人者快乐"现象的出现与青少年道德情绪归因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学教育》2017,(5):41-49
研究以道德的社会领域理论为分析视角,以49405名中小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我国的中小学生道德判断的领域性发展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学生对习俗领域的价值判断随年龄增长整体保持稳定;2)中小学生对个人事务领域的价值判断随年龄增长日趋偏离主流的社会期望;3)中小学生对道德领域的价值判断随年龄增长呈"U型"变化趋势,拐点基本出现在初一阶段。研究建议德育工作应遵循儿童道德判断的阶段性、领域性特征,引导学生正确区分道德观念、习俗规范、个人事务的边界。  相似文献   

14.
皮亚杰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研究儿童心理学的方法。他关于儿童道德判断和行为的理论独具一格,是他毕生六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对儿童心理研究的伟大成就,并在世界各国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关于儿童道德判断的研究,已引起我国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有不少心理学工作者从事皮亚杰儿童道德判断和行为理论的研究。这必将对我国德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  相似文献   

15.
摘 要:人类社会生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道德规范,道德判断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无处不在。从古至今,许多学者对道德判断的研究着迷,特别是关于道德判断是受情绪控制还是受认知控制这一问题。近年来,关于这一争论的研究成果很丰富,本文梳理了这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阐述各种理论的观点及其研究,分析各理论的局限,以期对深化道德判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学报》2016,(1):119-124
本研究以网络招募被试,通过操纵识解倾向与广告道德水平,采用两个实验考察了消费者识解倾向对广告道德判断的影响。两个实验的结果都表明:在面对不道德广告时,抽象识解者比具体识解者产生更为消极的道德判断;在面对道德的广告时,抽象识解者比具体识解者产生更为积极的道德判断。导致这一结论是由于道德判断是一个由具体走向抽象的思维过程,抽象识解者较多地关注事件或行为所指向的社会意义或价值结果,容易地形成抽象的道德判断;而具体识解者的道德判断有"趋中"的倾向,这意味着他们较难达成抽象的道德判断。  相似文献   

17.
在道德心理学中,人们因社会视角不同而出现的认知偏差,称为执行者—观察者道德判断偏差,本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综合道德判断的相关研究,为缓和执行者—观察者道德判断偏差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提出若干建议与策略。  相似文献   

18.
具身道德从身体与环境相互嵌入的角度出发,注重物理环境的变化对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是道德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视角。目前具身道德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身体构造、身体洁净、环境及仪式对道德判断及道德行为的影响。具身道德对当前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为德育理念的人性化、德育内容的实践化、德育环境的情境化、德育方法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9.
运用问卷法,以213名大学生为被试,调查其道德认同、人性哲学与道德判断的状况,并探讨前两者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大学生群体在道德认同、道德判断以及人性哲学两个维度方面得分均较高;(2)道德认同得分与道德判断呈显著正相关;(3)人性哲学与道德判断总分之间无显著相关,但是人性哲学中的"愤世嫉俗"维度与道德判断中的"该受谴责"维度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道德语境论是一种以语境为工具,研究道德原则、道德判断、道德信念以及其他道德实在论和道德认识论问题的实践方法论理论。道德语境论认为不存在道德原则,不存在“事实-价值”依附性,道德判断和道德信念是不需要依赖原则的道德认知过程。道德语境论把人的能动性和语境的权威性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上,具有较强的反理论性,为实践事实、道德认知过程和人的能力提供了更真实的理论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