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为什么迷人,你想过吗? 这是因为,小小的司马光特别灵巧,他不慌不忙,他极善于变通。不是吗?常规的救人方法是“使人离开水”,他却毫不犹豫地来了个“使水离开人”,即,只要毫不犹豫地立刻砸了那缸使水流掉,就能使不慎落缸的孩子立刻得救!  相似文献   

2.
聪明三题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为什么迷人,你想过吗? 这是因为,小小的司马光特别灵巧,他不慌不忙,他极善于变通。不是吗?常规的救人方法是“使人离开水”,他却毫不犹豫地来了个“使水离开人”,即只要毫不犹豫地立刻砸了那缸使水流掉,就能使不慎落缸的孩子立刻得救!  相似文献   

3.
一、智识、技能与智力相辅相成 知识、技能与智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同等学历的人,或具有同样知识技能的人,彼此的智力肯定不一样。例如,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从知识方面讲,司马光的小伙伴们大概都知道,石块可以砸破水缸,水流出来小孩就得救了,救小孩比水缸更重要。司马光用石块砸水缸,我想他并不表明他的知识超过别人,而正表明他的智力超  相似文献   

4.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故事中司马光一反常规救人的方法——“人离开水”,因为当时没有办法能使“人离开水”.而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缸砸破,水流光了.这样就使“水离开人”,达到了救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幼儿园经常使用的传统教材,故事情节突出了司马光的机智、勇敢。从思维角度看,司马光“砸缸”救人,还在于他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方法,即不是让人离开水,而是让水离开人。因此,在使用这一教材的过程中,除了机智、勇敢地救人之外,还可进一步挖掘该教材发展思维能力的潜在价值。如果教师善于启发诱导,巧妙发问,“司马光不砸缸能救出孩子吗?”那么,孩子的想象力是令人惊奇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信,请看:  相似文献   

6.
第二课堂“数奥班”里,杨老师同我们一起回顾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按常规的救人方法是让“人离开水”,但是由于缸高、人小,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一个能够办得到。这时,司马光反常规而行,砸破水  相似文献   

7.
北宋名相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我们都很熟。要从水中救人,一般是使人离开水,即把落水者拉出缸,这对正是儿童的司马光来说很难,那么能否让水离开人呢?往问题的反面一想,于是有了砸缸救人的千古佳话,这个故事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即从正面去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按照常规救人的方法是“人离开水”,但是由于缸高、人矮、力气小,当时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人能使“人离开水”.司马光拿起石头,把缸砸破,水流光了,儿童自然也就得救了.这样司马光把救人的一般方法“人离开水”变成了“水离开人”,实际上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一个角度转化为另一个角度,而且恰巧从这一个角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方案又是实际可行的,从而来达到解决原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李樯 《考试周刊》2009,(13):74-74
思维定势又称学习定势或学习心向,是指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动所具有的心理准备状态,这种由学生先前的活动和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习惯等构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思维产生倾向性影响,从而使思维活动趋于一定的方向。司马光“砸缸救友”,救友是一个问题.而砸缸就是一个非常规的方法。他没有按一般人的思路去救人.他大胆地采取了一个他认为是最好的办法去救他的伙伴,而且奏效了。学生在学习中,一般是由于习惯性套用而不知其所以然,既不分类整理.也不总结经验,从而造成对知识的一知半解。在初中生学习数学的活动中我们经常碰到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其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又该如何克服呢?  相似文献   

10.
有个语文老师布置学生写一篇课外阅读的读后感,要求大胆抒发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思想解放,思维活跃,作文异彩纷呈,但也有不少小作者写出了“另类”作文。有位学生对司马光砸缸很不赞同,指责他应负“法律责任”。理由是:缸是私人财产,应受法律保护,救人可以有其他很多方法,如打110、喊人、从缸上面拉人、放救生圈或木板到缸里、几个小朋友一起搬倒水缸……总之,司马光是“法盲”加“笨蛋”。  相似文献   

11.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当时大家不约而同想到的是让“人离开水”,结果却无法将落水的小孩救起,在紧要关头,司马光却能转化思想想到让“水离开人”,救了小伙伴.这种打破常规的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方法, 对数学解题有一定的启示.请看:  相似文献   

12.
反过来想同学们,你们都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吧?故事中, 司马光在危急关头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贸然跳入缸中救人,而是想出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办法——砸缸救人。人们都觉得司马光很聪明,那么他究竟聪明在哪里呢? 通常如果有人落水了,就得想办法把他从水中拉出来。可是司马光他们一群小孩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无法使他离开水。于是,司马光就反过来想:为什么不让水离开人呢?这样人一样可以得救。因此,司马光用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小伙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某个问题按照常规的思路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时,我们不妨试着反过来想一想。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我读到刘洪波的《无趣的教育》一文,竟把小学一年级教材中《司马光砸缸》的课文,视为今天“无趣的教育”的一个例证。他说:“司马光砸缸固然机智沉着,但吓哭了也是正常反应吧,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更是正当做法……何况如果司马光砸不破那口缸,又会如何呢?”(见《中国青年报》2001 年 7 月 9 日) 按刘洪波文章的观点,司马光砸缸的举动一般,且“无趣”,果真如此吗?这里不妨剖析一下:1.当小朋友掉进缸里爬不出来时,司马光能临险不惧,冷静处之,此种气度和心理素质是非凡的;2.司马光遇到危难时,能急人之急,急中生智,突破常规,立即想出解决…  相似文献   

14.
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根据教材的特点,在教材内容相宜处,教师可通过设疑“引而不发”,让学生去求异,进行发散思维训练。例如,《司马光》一课,讲司马光“使劲儿砸那口缸”救孩子,这种做法是对的。教学时,教师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但是,除了“砸破缸”以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救孩子呢?在这里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求异:“使劲儿砸”是什么意思?不砸缸行不行?还能想出别的办法救出孩子吗?一石激起千层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积极思考救孩子的各种不同的办法。有的说:用手去拉;有的说:用竹竿去捞;有的说:跳下去救;有的说:把缸推倒;有的说:回去叫大人来。  相似文献   

15.
弄巧成拙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经过这几百年来的代代相传,大家对司马光充满敬佩之意。这故事听久了,我们的脑海中便产生了这样一个个疑问:这司马光能搬得动多大的石块呢?能被石块一下砸破的缸,是不是存在质量问题呢?要是司马光生活在现代的话,他又会采取哪些办法来救人呢?话说司马光驾驶劳斯莱斯豪华轿车,穿过时光隧道,去“好望角”度假。行车途中,他看见前方有一只缸,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不免多看了一眼,“救命,救命!”缸里传来几声惨叫,司马光驱车向前,在缸边紧急刹车,下车往缸里一看:原来是一个和他一般年纪的孩子掉进了缸里。孩…  相似文献   

16.
我们都知道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按照常规救人的方法是人离开水,但是由于缸高、人矮、力气小,当时在场的小朋友没有一个人能使人离开水.  相似文献   

17.
“砸缸”与“让梨”合肥工业大学崔景明中国古代有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多少年来,作为儿童启蒙教育中的两则经典故事,在培养儿童道德品质和启迪智慧方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它们不仅告诉人们救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倡导人们学习他们“让人”和“救人”的高尚品质...  相似文献   

18.
《司马光》(人教版课标教材语文一年级下册第20课)写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的故事。为什么司马光在别的小朋友都慌了的时候,他没有慌呢?课文里没有直言,但是从他举起石头,使劲砸缸的行动中可以看出他的心理活动:小朋友掉  相似文献   

19.
练习设计一、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说说司马光在砸缸救人前,可能会想到什么。(提示:其他小朋友的办法行吗?还有别的办法吗?砸缸的办法为什么好?) (参考答案:①由于救人紧迫,司马光不可能想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被传为佳话的司马光砸缸救落水儿童的故事,实质上是一个运用转换型逆向思维法的例子。有人落水,常规的思维模式是“救人离水”,而司马光由于不能通过爬进缸中救人的手段解决问题,因而他就转换为另一手段,果断地用石头把缸砸破,“让水离人”,救了小伙伴的性命。古人很善于运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许多案例,在今天读来,仍能让我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