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因为一头牛     
村里明文规定,考上重点大学便有补贴。于是每次回家,母亲都会三令五申地叮嘱我,一定要好好读书。我答应了千万遍,可到头来,还是只考上了一个三流学院。我不愿补习。因为家在农村,入校较晚的缘故,我上学的年龄已经比城区同学大几岁。每次开学填报资料,我的出生年月总会引起一阵阵惊呼。他们死活不相信,像我这么矮小的个头竟会年长他们几岁。横在我面前的只有两条路。第一,回  相似文献   

2.
现在想来,父母的爱在我小时太重太过了,他们对我过多的保护和娇惯,使我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无法真正地行走于社会和集体中,以至于不得不一路摔跤走过童年。  相似文献   

3.
《上海教育》2014,(28):70-71
在我的童年时代,没有学校,只有家塾。男孩子在家塾里准备功课应付科举或者学点实用的知识以便经商,女孩子不能和男孩子一道上学,要读书就得另请先生,穷苦人家的子弟请不起先生,因此也就注定了当文盲的命运。 我在六岁时进家塾,一般小孩子差不多都在这个年岁"启蒙"的。事实上我那时才五岁零一个月的样子,因为照我家乡的算法,一个人生下来就算一岁了。家塾里的书桌太高,我的椅子下面必须垫上一个木架子之后我才够得上书桌,因此我坐到椅子上时,两只脚总是悬空的。  相似文献   

4.
王泉根 《小火炬》2012,(12):25-25
香烟盒练习本父母在我一岁多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去了遥远的重庆,我跟随祖父母一块生活在浙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自小知道自强和节约的我从来不向大人要钱,哪怕看到再喜欢的东西。但学校的数学课上经常有计算题,要用到草稿纸。一天,我在上学路上呆呆地想,有没有不花钱的解决方法呢?这时,正好走在前面的一位大人随手丢弃了抽完香烟的空烟盒。我  相似文献   

5.
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你真正感受到写作快乐的时候,你才会文思泉涌,你才能触摸到生命的脉动,体味到人间真情。这种快乐表现在写作目的的无功利性,写作过程的放松性,写作结果的愉悦性。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块神奇的芳草地:你可以把左手伸给历史,去踏访历史的遗迹;把右手伸给未来,去探询未来的踪影。面对火热生活,用洒脱书写你的拼搏;面对冰冷世界,用沉稳书写你的执著。你可以尽情地挥洒你的激情、你的烦闷、你的快乐、你的忧伤。  相似文献   

6.
郑伟 《小火炬》2013,(3):19-20
上了小学四年级,我才有了独自与书籍打交道的经历,在图书稀缺的年代,关于书的故事现在看来还真有点儿传奇色彩。福州人习惯把连环画叫做小人书。现在已成为旅游区的南后街,当时最让我们眼馋的是几家出租小人书的小店,说是店,其实有点夸张了,既没招牌也没店名,只是临街民居敞开的一扇小门。南后街当时的木构房很破落,长期失修的门框常呈平行四边形状。  相似文献   

7.
两代人的思维碰撞,两代人的情感交流,一切尽在《碰一碰》。如果你身边也有这样的故事,那就讲述给我们听吧,投稿邮箱:xiaoxiaaa@sinacrl。  相似文献   

8.
任小霞 《特区教育》2011,(12):17-17
笨蘑菇 你说 蘑菇笨不笨呀 下大雨了 她不撑伞 雨停了 却撑出一把 漂亮的伞  相似文献   

9.
《特区教育》2011,(9):20-20
同一个主题可以写出多少首诗歌?五园小学的同学们以“我想”为主题写出了一首又一首小诗,读来真是让人感叹不已。同学们的思维灵动想像丰富,各个都身怀绝技,所以,就有了这样多不同的“我想”。  相似文献   

10.
高尔基说:“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他又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他还说:“我读的书越多.我对世界越加感到亲切,生活对我越加变得明亮和有意义。”从这些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出.读书不仅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相似文献   

11.
吴坤 《四川教育》2001,(1):46-46
一忆起我的童年,我就会立刻想起我的母亲。她对我的谆谆教诲,对儿女海一样的深情,以及挂在她脸上的喜怒哀乐,总是重现在我的眼前,诱发许许多多有关童年的回忆。  相似文献   

12.
李淑英 《江苏教育》2008,(14):60-62
有一个关于犹太人读书的故事流传得很广,据说他们在孩子洗礼的时候,在书上涂上蜂蜜,让孩子舔,孩子感到书是甜甜的,由此喜欢上了读书。被这一浪漫的细节所打动的同时,也为犹太人的教育智慧所折服——让孩子的阅读从“甜蜜”开始,从此与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一生相伴。  相似文献   

13.
童年是什么?春天,它是和笑声一起飞上天的风筝,是小河里捉蝌蚪打湿的裤腿,是摇晃满树桃花下的那场花瓣雨。夏天,它是小河里扎猛子的浪花,是爷爷摇着蒲扇讲的故事,是瓶子里装满的萤火虫,一闪一亮。秋天,它是用来打枣打板栗的长长的竹竿,是铺在纸上的谷粒,在我们的吆赶下变成会跑的小猪,是红黄绿的树叶出现在我们的蜡笔画上。  相似文献   

14.
童年读书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那时候既没有电影又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只有在每年的春节前后,村子里的人演一些《血海深仇》《三世仇》之类的忆苦戏。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最大的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父亲  相似文献   

15.
我是个不爱读书的人,至今读书不多,这与童年的成长环境有直接的关系。小时候家里没有一本文学类书籍,哪怕连环画也没有,只有一本字典和若干与汽车修理有关的书。那时在乡下,身边见不到一本真正的小说,在读中学前我连文学类书籍是什么样子的都不知道。  相似文献   

16.
王与 《中华家教》2011,(10):20-21
今年6月末,一名12岁的少年通过各大网络论坛、社区及微博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他品学兼优,乐于助人,最重要的是,他拥有着多项才艺,在街舞、踢踏舞、爵士舞、蒙古舞、印度舞、新疆舞、唱歌、绘画、节目主持、指挥、演讲、吹小号、足球、篮球等方面在国际、全国、省、市各项大赛都分别获特等奖、金奖、一等奖等多项奖项。其中仅一等奖就超过100个,被网友封为"特长帝"。最近,"特长帝"到各地频繁演出,最多的时候能一天演10场。这个仅12岁的初中生吴致旭引起了众人  相似文献   

17.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我的童年就在那里度过。小学时,我遇见了一位平凡但与众不同的老师,他开启了我的童年阅读。我们学校很小,五个年级五个教学班,就在村办公室的一间大房子里。房子只有一扇门,是古式的对开木门。一天早上,我来到学校,发现教室左右门框上用粉笔写着两句话——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看就知道是老师的笔迹。当时一读,我就喜欢上了,并背了下来,至于意思,则似懂非懂。那时的我们,除了课本,再没有其他书籍,这样的语句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以为是老师自己创作的呢,对老师又多了一分崇拜。从这以后,每周一都能见到新的语句,如"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又如"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再如"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老师从来没有要求我们去读记这些句子,只是坚持每周换新。就这样,时间一周复一周地过,老师一句复一句地写,我也一句复一句地背。  相似文献   

18.
刘小红 《班主任》2014,(5):26-27
让书香飘满班级,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浓郁的书香气质,是我的一贯追求。我通过营造读书氛围、引导阅读兴趣、搭建展示平台、增强成功体验四个步骤,引导学生用心读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正>几十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在故乡的草地上放牧牛羊的顽童时,就开始了阅读生涯(yá)。那时候,我们那个地方偏僻落后,书籍是十分罕见的。在我们高密东北乡那十几个村子里,谁家有本什么样的书我基本上都知道。为了得到阅读这些书的权利,我经常给有书的人家干活。我们邻村一个石匠家里有一套带插图的《封神演义》。这套书好像是讲述3000年前的中国历史,但实际上讲述的是许多超人的故  相似文献   

20.
恽梅 《父母必读》2014,(12):10-10
10年前,抱着为孩子挑选好书的朴素愿望,父母必读杂志社与红泥巴读书俱乐部走到了一起,一群热爱阅读的人共同发起了"优秀童书排行榜TOP10"——一个属于中国媒体自己的童书排行榜。时任杂志主编杜迺芳老师为这个童书榜想了一个主题:阅读点亮童年。现在想来,这个主题简直太贴切不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