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前,网络生态危机使高校德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网络虚拟信息致使大学生主体性散失,黄色信息损害大学生身心健康,垄断信息弱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加之由于观念滞后等原因导致高校传统德育收效甚微,因此以网络为载体开展隐性德育,是解决高校网络生态危机的一条有效途径。具体来说,要转变德育理念,积极创设网络化人文关怀的教育情境;完善育人机制,注重他律与自律的结合;强化职业道德操守意识,加强网络德育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2.
马光  高小宽  吕亚慈 《考试周刊》2014,(59):150-151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在国家建设生态文明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新要求。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同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并不相称,在大学生德育过程中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教育要将法律法规的学习、关爱生命教育、社会道德意识教育融入到德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生态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对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学生网上虚拟群体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型学生组织。与传统群体相比,网络虚拟群体具有虚拟性、自由性、平等性、机械性等特点。网上虚拟群体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亦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应主动适应新的形势,积极构建校园网络社区,激发学生参与社区建设和管理的热情,加强对社区虚拟群体的正面引导,努力实现虚拟和现实的良性对接,充分发挥虚拟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4.
网络技术及其应用创造了人的新的生存状态、交往空间和发展条件,形成了信息时代一种崭新的网络环境.分析研究网络环境下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突破点,要正确认识网络环境中虚拟与现实的关系,注重"网上"与"网下"的结合,引导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中树立和提升主体意识;要科学把握网络空间主客体关系的新特点,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平等互动的教育模式中实现教育者的主导作用;要深入网络虚拟社区,贴近大学生的发展实际,主动建设和积极优化网络社区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5.
在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背景下,大学生组织形态也随之发生变化,以学生公寓、园区、网络虚拟群体等形式为载体的学生社区不断发展,作为大学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立足于我国高校实际,联系后勤社会化的时代背景,通过剖析目前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社区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的建议,以逐步深化高校社区的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6.
职业化背景要求高校重视对大学生德育特别是良好职业素养的培养。当前,高校德育存在德育流于形式、德育方式单一、德育脱离实际的现状,结合职业化背景下社会对德育的需求,提出校园环境职业化、教育内容职业化、完善校园网络环境、丰富社会实践环境的高校德育环境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7.
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网络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文章首先揭示了高校网络德育的理论内涵,扼要阐述了开展高校网络德育的必要性,在阐明高校网络德育的内容的基础上,论述了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8.
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德育工作的教育环境、教育对象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虚拟网络所建构的社会交往空间成为高校德育活动的新境遇,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在网络文明的影响下具有新的发展变化。新的形势要求高校德育工作不断创新与发展,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疏导性原则、前瞻性原则、渗透性原则是当前高校网络德育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重要原则,只有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改进方式方法,高校德育的实效性才能得以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9.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是双重的。文章从德育的视角关注大学生网络生活,提出网络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德育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生态德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域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范式,为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了新视野。我读到的这方面的文献,系统化阐述高校生态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还不多,尤其是系统地阐述以"高校生态德育"为主题的专著。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认为季海菊老  相似文献   

11.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3.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由沃尔夫冈·彼得森执导的电影《特洛伊》取材于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它以直观的音像形式重现了古希腊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的商业因素.影片在故事的基本情节、人物的塑造及文化的内涵上,对原作既遵从、又疏离,使得作品从一部反映部落英雄战争的史诗,转向更为深邃的人性拷问,更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趋向;但如果仅凭影片去理解史诗,则会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6.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8.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 house)是一部经典的意识流小说,它以完美与和谐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非凡的艺术功力.本文以<到灯塔去>为文本,提出了对"非个人化"手法在两个层次上的理解并探讨了伍尔夫如何娴熟的使用这一手法来揭示人物变化多端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20.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