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江苏省高考生源数量呈现逐年下滑趋势,高职院校为保证每年招生人数,不断降低招生录取标准。同时,由于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复杂和混乱,导致现在大学生队伍的人文素养逐渐变差变弱。高职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应用技术人才,仅靠专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更需不断探索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本文以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来探讨高职院校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2.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认识到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育人”而非“制器”。高职院校不仅要传授和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也要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职业素养作为重要任务。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健康心理,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是懂技术、会操作的“职业人”,更是具有健康人格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有能力的公民”。为此,高职院校要通过完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开拓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途径,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正>语文是高职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属于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能够强化学生的基础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了促使高职语文教学人文素养培养目标的实现,应当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重视经典文化的教育,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人文素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很多高校都十分重视人文素养培养策略和体系的建立。对高职院校而言,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当前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找寻问题的缘由,为建构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科学性模式提供一些实质性的思考,让高职院校在有效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成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岗位适应能力的技术人才的理想场所,而且成为培养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良好的文化素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创新能力的现代人才的殿堂。  相似文献   

5.
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以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人文素养提升三位一体相互融合发展为原则,以专业技能训练、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就业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以"职业人"行为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校园文化育人、课程教育四模式为实现形式的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匡芳 《成才之路》2022,(8):24-26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不仅是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也符合现代企业需求.作为湖南高职院校,应以湖南本土地域文化——湖湘文化为基础,建设人文素养课程,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为当地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德才兼备的职业人才.文章以湖南高职院校为例,对湖湘文化视角下高职院校人文素养课程的建设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7.
人文素质在大学生的人格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人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当前职业技术院校注重专业技术培养,人文教育欠缺,导致学生人文素养缺失。高职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应用技术人才,仅靠专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要不断探索有效途径,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与培养,引领正确的价值导向,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
“以就业为导向”要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在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和具备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注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职业素养。社会报道误导、学校教育观念错误、学生个人认知错误导致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缺乏。围绕社会需求,制定职业素养培育模式;围绕企业需求,创新职业素养培育机制;围绕学生需求,打造职业素养培育平台,是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学生素养培养策略,有利于高职院校更具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为学生未来就业和职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9.
人文素养是大学生诸多素养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养,良好的素养能够促进正确人格和价值观念的形成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现阶段教育体制的缺陷和局限,高等职业教育普遍存在重视专业技能、学生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不仅影响到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还影响到学生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高职院校应转变教育教学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不断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服务型、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内涵,分析了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及成因,力求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实现的策略,提出了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