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自编问卷和SPSS19.0软件对江苏6所不同类型高校、共计1035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适应性及其有关特征变量之间关系进行了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适应性水平不高。被试研究生学习适应性水平因其性别、年龄、年级、学习时间投入、导师指导方式、参与课题及论文发表情况等因素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在其父母是否接受过高等教育,被试从事教育教学类工作经历、前学历学校类型、现就读学校类型,是否为跨学科生源等生源因素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我国研究生教育学费标准和实施方案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我国研究生学费标准和实施方案的设计,不仅应该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研究生及其家庭的支付能力和收益能力,而且应该从社会学角度综合考虑不同人群对研究生教育收费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的调整与定位一直没有得到有关方面的足够重视,本文试从目前国外对职业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设置、国内专家在不同角度对其的定位等方面对职业教育学硕士培养目标的相关研究加以综合评述,以期为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自编高校硕士新生学习适应性的调查问卷,对辽宁省大连市三所高校557名硕士新生的学习适应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高校硕士新生总体学习适应性水平处于中等稍偏上状态,主观学习适应性的水平优于客观学习适应性水平。在差异性比较方面,硕士新生在录取志愿、是否跨专业、是否为重点院校这三方面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硕士新生在性别、专业类型、家庭所在地这三方面的学习适应性水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作为教育学领域内的“外来者”,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能否适应专业学习环境,建立专业认同,直接影响高校人才培养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13位跨学科考入教育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建构了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影响因素与作用路径模型。研究结果显示,专业声誉、专业学习效能感、专业培养环境是影响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的主要因素,专业认同对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投入与专业归属感有显著影响。建议重视专业声誉的学科激励作用,加强积极的心理认知能力培养,营造良好的专业培养环境以提升跨学科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南疆某本科院校在读硕士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黄涛的《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南疆硕士研究生专业认同总体水平处于中上水平;在专业选择自由度、专业热门程度、学习成绩及家庭来源上专业认同总分及其各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性别上专业认同及其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试从分析我国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存在的问题入手,就如何完善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提出以下几点思考: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加强课程设置在体系上的相对完整性;突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交叉性;树立课程与科研双翼并重的研究生培养观念;充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职业技术教育研究生系列教材。  相似文献   

8.
学习压力和学习倦怠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学习压力不但可以直接影响学习倦怠,还可以通过中介变量来影响学习倦怠。研究将来自三所不同层次的师范大学共计276名教育学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和分析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习压力对学习倦怠的影响以及社会支持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压力和倦怠情况不容乐观,但来自外部的社会支持水平较好。在部分学习压力维度对部分学习倦怠维度的影响过程中,社会支持发挥了一定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开题答辩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答辩所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看,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能力发展上存在的问题:问题意识不清、研究方法掌握不牢、写作能力不强、研究缺乏创新性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并提出提升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能力,需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加强学术课程的学习与管理、导师严格负责、制订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以开题答辩会议为契机开展学术批评与自我总结.  相似文献   

10.
研究生培养是关乎成人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重大问题,应该引起相关研究者的重视。基于创新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角度,提出要建设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联盟这样一种新的培养模式,主要探讨了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联盟是什么,以及建设成人教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联盟的背景、意义、途径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