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2015年,余秀华的诗歌在我国诗坛引起强烈的反响,尤其是余秀华身体残缺,再加上她农村妇女的身份,自然而然的让其有了"乡土诗人"、"脑瘫诗人"的标签,但是若能够细细的品读余秀华的诗歌,我们便能够发现她的诗歌中具有着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情感。本文便选取了余秀华诗集中的一些诗歌,以此为例,对余秀华诗歌中的感情色彩进行全方位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余秀华是1970年代出生的荆门最优秀诗人,也是在“民间”有着广泛影响并逐步走向全国的诗人。她的诗既是古典的,又是现代的;是阴郁的,也是明亮的;是愤怒的,又是温婉的。这里主要探讨她的诗歌与传统的关系,尤其是与《诗经》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余秀华是近年来最受大众关注的女诗人之一,在她的身上被贴有多种标签:脑瘫患者、农民、诗人、女性等。这种多重边缘人的矛盾与尴尬,使得主流社会更多记住的并不是她那些富有想象力、萦绕着脆弱与坚韧、原始而质朴的诗歌,而是猎奇于她的出身、她的残缺、她摇晃的身影、她张扬出位的话语与离经叛道似的行为。本文试图透过对余秀华诗歌的解读,来回溯其女性意识从觉醒、抗争到成长的过程及意义。  相似文献   

4.
余秀华诗歌中最核心的三个意象是"白""秋"与"爱"。通过文本细读,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三个核心意象的分析,让读者走进余秀华的诗歌世界,发现其诗歌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5.
作品信息     
正《收获》发表余秀华自传体小说《且在人间》诗人余秀华的自传体小说《且在人间》发表于《收获》2018年第2期,受到文学界及读者广泛关注。这篇自传体小说描述了生活在农村且患有"脑瘫"的女性周玉,是一个被几乎所有人漠视,被整个社会抛弃的人。但身体的禁闭,不妨碍她精神的自我完善,她希望别人把她当成一个普通人来看,而不是带着怜悯或不屑。某电视台的男主持阿卡是她崇拜和渴望的对象,但阿卡对她的怜悯,给周玉带来强烈的不平等感;  相似文献   

6.
余秀华作为新时期底层写作的代表诗人,擅于运用与其生活境遇相互隐喻的民间书写姿态,陶铸其特异灵动的诗歌世界,并形成了当下不容忽视的文化热点现象。通过分析其诗歌的创作立场与创作风格,一方面,藉此管窥其诗歌创作的艺术特点与审美追求;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引发对当下底层诗歌创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余秀华诗歌之所以能够在当代诗坛脱颖而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其诗作中自觉涌动着的现代主义质素。本文主要通过对余秀华诗歌中痛苦与希望交织的悖论语言、一首诗力图抵达一个小剧场运动的张力与深度、对"自为"存在的向往与追求等进行分析与探讨,希望能够为当代的诗歌研究提供某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张力’就是指诗歌意义的外延款广度和内涵深浅度。从英美新批评的"张力"论出发,分析余秀华诗歌《我爱你》中由比喻形成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9.
王鹿 《中文自修》2010,(6):57-59
伊丽莎白·巴莱特·勃朗宁是19世纪英国最负盛名的女诗人之一。她博学多才,凭借饱蘸浓情的十四行诗和短诗奠定了自己在英国文坛的地位。她命运传奇,既遭遇过人生最惨痛的不幸,又拥有人间最美好的爱情。值得庆幸的是,不幸并未摧毁她的人生,而爱情则大大激发了她的创作。她以诗歌歌颂爱情,记录对生活的感悟,她更以诗歌鞭挞现实,显露出一位作家的良知。  相似文献   

10.
马丽华,曾被人称之为“太阳的祭司”。当然,这是就她的诗歌而言。那么,在散文世界中,她又是怎样的一个角色呢?马丽华自她创作诗歌起始,从未间断过散文的创作。她自述:对西藏生活十年的渐悟,我选择了诗。也选择了散文。1986年西藏人民出版社为这位“充满开拓精神的新文化人”的散文作品结成专集出版,题为《追你到高原》。这是马丽华自临沂师专毕业以后,由山东齐鲁之地远赴世界屋脊十几载,笔耕舌耨,孜孜求索、文学与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当代中国文坛上的散文佳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