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以媒介场域的嬗变为切入点,运用文化传播、媒介文化批评等理论工具,考量新媒介空间对青年文化的生产传播、意义建构和话语表达,进而以"需求回应、价值重建与引领"的范式框架,提出新媒介场域下青年文化现代性建构的关键维度及路径。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是思想文化交融和意识形态冲突的全新场域。新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形成了对传统的高校德育话语的冲击。新媒体时代"去中心化"交互淡化高校德育的主流思想意识,文化"多元化"打破了德育话语权力垄断格局,传播的"碎片化"消解了德育话语的时空边界。面对公共理性"缺场"、交往关系虚拟化、技术工具理性异化等因素导致话语缺失的现状,高校应当主动变革:探寻高校德育话语体系构建的内在规律,从话语价值、话语能力、话语表达途径等多角度切入,实现德育话语从"祛魅"到"返魅"的文化转向。  相似文献   

3.
《滁州学院学报》2018,(1):42-45
随着各类"真人秀"海外版权在国内的"遍地开花",中国的电视"真人秀"节目近年来可谓风起云涌、热闹非凡。电视"真人秀"节目在产生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同时,也引起了管理层以及学界的高度注意。"真人秀"节目样本的文化意涵牵动了全社会的敏感神经,也为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媒介研究范例。本文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文化属性出发,在文化传播、消费文化和价值回归三个方面对电视"真人秀"节目文化与消费的特征进行深入剖析,试图在寻求解决"真人秀"节目的潜在问题上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4.
高校是西方意识形态传播渗透争夺的主要阵地,高校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是关乎国家和民族长治久安、繁荣发展的重要战略。当前我国高校青年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时空场域和技术话语、文化价值渗透与多样社会思潮、青年个性特质与教育主体差别、主流意识形态运行机制等四重维度的困境和挑战,可从坚持党委全面领导、坚持以习近平青年观为引领、构建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协同机制、增强意识形态传播渗透辨别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工程等五个方面探索教育引领路径。  相似文献   

5.
《石家庄学院学报》2020,(2):134-139
新时期文学场在重建的过程中,文学期刊在开拓新的文学话语空间、组织推进文艺界"自主性"建设、促成文学场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推动文学场从边缘向中央的位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文学期刊开拓了精英文化的传播空间,为新时期文学知识话语的再生产提供了平台,推动了文学场域的重建。  相似文献   

6.
大学校长在办学中生成其主体性的终极价值在于提升大学办学效益,办学效益的提升是围绕"知识文化"的剪裁与传播这条主线进行的。知识文化存在与传播的基本空间有政治场域、文人场域与民间场域三大场域,办学效益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大学校长办学中引领大学对存在于这三种不同场域的知识文化进行剪裁与传播来提高的。大学校长办学的主体性之价值以及大学教育活动的价值,在广义上都可恰如其分地反映和再现于对这三个场域的知识文化进行自主剪裁与传播的活动中。  相似文献   

7.
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特征表现为目标化、符号化、图像化;网络空间与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间的矛盾张力表现为话语传播主体的权威性与草根性并存、话语传播场域的开放性与封闭性并存、话语传播内容的一元性与多元性并存、话语传播速度的时效性与滞后性并存;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中传播的优化路径,要通过构建多元有序的网络协同治理格局,健全意识形态网络场域传播的安全防控机制,以内容生产为保障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有效性,加强政府的意识形态网络治理水平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就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学校文化场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主要载体。学校文化场域中作用于教师成长的力量结构包括行政力量、经济力量、家庭力量、同侪力量、学生力量及教师自我,这些不同的力量以不同的文化价值存现或制约着学校文化场域,并存在着多种文化冲突,主要有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组织文化与自我文化,规范文化与经验文化等。作为价值主体的教师的专业成长,正是在这多元文化场域中根据他们在空间里所占据的位置以其或规避、或迎合、或整合等各种行为选择,不断进行一次又一次的价值定位,以求维持或力图改变其在空间的范围和形式,由此才由一名"新手型"教师逐渐成长为"骨干教师",甚而"专家型教师"。  相似文献   

9.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刘三姐文化的传播媒介与传播方式出现了三个阶段的变化,刘三姐形象传播与接受的时空范围不断被拓展。作为艺术符号的刘三姐形象的物态符号发生了由神祗偶像到明星符号再到象征符号的演变,符号所指发生了由神巫到政治符号及消费符号的嬗变。刘三姐形象相应地发生了从歌仙到平民英雄到世俗歌者的演变。建国后刘三姐文化被纳入国家话语,成为政治文化的表征并成为壮族文化的象征,刘三姐形象的重构要返魅其应有的神圣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代青年网络话语表达范式是指网络传播环境下青年网民在创造、使用、改造、传播网络话语以进行网络表达的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表达模式。从其生成机理看,话语共同体是基础,青年亚文化是核心,媒介技术赋能是关键,网络流行文化提供了重要素材。青年网络话语表达范式蕴含着工具性、情感性、抗争性等多维功能,是青年寻求身份认同、维护自身权益的个性化表达,彰显了青年群体的网络话语权,满足了青年群体的情感需求,契合了青年的多元价值诉求。加强青年网络话语表达范式的引导转化,应扩大主流文化精品供给,加强网络文化管理,加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  相似文献   

11.
晚清已降,西方"现代性"思想侵入中国文化肌理,致使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乡村空间成为了一个危机场域。但是,徐志伟的著作《发现另一个"乡土中国"》钩沉了诸如鲁迅、梁漱溟等现代文学家、思想家关于中国乡村的"别样表述",从而剖解了遮蔽中国传统文化有益元素的西方"现代性"话语结构,重新发现了"乡村"的复杂性及其独特价值,不仅为我们解决农村问题乃至于"中国道路"问题提供了诸多启示,也补充、丰富了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性话语结构。  相似文献   

12.
"网红思政课"现象折射出的育人话语青年化趋向,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表征。这种话语转向内蕴着现代性逻辑和实践理性逻辑。受现代科技裹挟,高校传统育人话语遭遇效力孱弱、系统失衡的困境,但现代技术的可选择为育人话语青年化革新积蓄势能。立足高校"十育人"格局,育人话语的青年化转向得益于其拥有实践沃土、多重场域和新鲜养料。在新时代视域下,高校建构青年化的育人话语,应注重符号术语鲜活化、意义预设青春化、话语表达趣味化,以青春之言彰"立德树人"之质。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担负着探索、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使命.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应高度重视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对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把握应从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和流变出发,认识到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的文化特性、所形成的思维方式对国家利益、国家政权的重大影响.通过回归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论和实践论,厘清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物质性和社会性.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的视角着重分析高校场域及其权力关系网络的特点和规律.由于高校场域独有的学术环境和学术资源,使得教师在意识形态话语的传播过程中,用知性认同取代了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从而产生师生之间关于“话语信任”的紧张关系,由此形成的“话语真空”正逐步被学生中的话语强势群体及学生家长所占据.消除“话语信任”的紧张关系,要求我们深入分析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实质与运作,在超越知性认同的基础上,从学生内心深处引起价值共鸣,通过知、情、意、行的统一,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4.
当前,山寨名牌的不断涌现和扩散,恰恰是弱势消费群体消费能力受压抑的表征。置身于"歧视性对比"的畸形消费机制,弱势消费群体若想谋求特定场域的话语发声机会,便惟有通过力挺"山寨名牌"这种差异性的消费实践来构筑成功者身份,进而在消费山寨名牌符号价值的自我救赎中实现对精英消费意识的颠覆和对抗。就本质而言,山寨名牌消费是一种"拟象",是对权威、正统的反叛与制衡。它表征着"非主流"边缘文化向"主流"文化发起的极端消解和挑战,其力量源于它认为与消费霸权的对峙必将导致消费场域中话语秩序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摆烂青年”现象是一种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亚文化存在样态,它并非偶然出现,而是延续近年来“颓废型”文化的“新样本”,是部分青年应对现代化困境的“战术性”心理调整策略。“摆烂青年”的生成是现实构境外显变迁与内隐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有着深刻的时代缘由与利益动因,其群像特征表现出青年在心理表征、价值取向、话语叙事、行为定位等方面的消极转向。为改变“摆烂青年”引发的悲观价值导向,可从重构青年心理平衡、引导青年价值理念、帮助青年自我建构、指引青年社会实践上着手纾解。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场域之中,从而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域的深化,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系和价值系统也出现一定的结构调整和内部优化.为有效应对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问题域和价值域等方面的变化,我们应当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思维方式转型、话语体系创新和...  相似文献   

17.
"伤痕文学"书写受制于各种场域及场域之间关系的制约。权力场或政治场通过政治话语的规约对文学场起支配作用;文学体制场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下借助文学政策、文学批评、文学出版、文学评奖等制度层面以"规训"的方式引导和规范着"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作者的使命感和对意识形态规约无意识的认同,使他们自觉认同于主流政治话语对"文革"书写的规约。  相似文献   

18.
在沈从文的文学生涯中,"乡下人"的自我认同无法回避。对沈从文而言,"乡下人"不仅作为重要资源建构了其文化身份,而且作为美学概念支撑了其文学世界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同时,"乡下人"作为一个意识形态范畴,回应了1920-1940年代中国现代性话语。对沈从文而言,"乡下人"的自我认同经历了一个建构与发展的过程,从作为进入都市文化圈的捷径,到建构"中国形象"的资源,以至文化建国理想的重要支撑,折射了中国走向现代过程中城市与乡村、国家与地方、传统与现代等概念之间的复杂关联,呈现出中国现代性话语的广阔外延与复杂内涵。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是重构"国家灵魂"的重大场域。要发挥中国文化中的社会价值,图书馆实现现代转型必不可免,不仅要转变服务理念,而且在服务方式上要从单纯满足读者的求知转变为交互、休闲的立体服务。现代图书馆为中国当代青年及弱势群体的服务能够矫正大众媒介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随着自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自媒体场域话语权的争夺日益激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威、话语内涵、话语生态环境等受到严重挑战,渐渐陷入失语失声、较少被关注和认同的困境。重构自媒体场域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必须壮大话语主体力量,优化话语主体能力;丰富话语内涵,满足话语实然需要;活化话语表述方式,提升话语感染力;利用媒体传播规律,增强话语传播效能;加强话语监管,净化网络话语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