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方芳 《池州学院学报》2023,(4):106-108+138
全媒体时代,红色文化传播生态、格局、手段等发生深刻变化,安徽红色文化传播面临传播主体分散、传播内容繁杂、传播形式固化、传播渠道单一的困境,制约安徽红色文化传播力、引导力、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提升。构建多元化红色文化传播主体、深耕多层次红色文化传播内容、打造多维式红色文化传播形态、搭建全覆盖红色文化传播矩阵是全媒体时代提升安徽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加快,面对世界各种文化的进入和冲击,我国特有的文化体系和价值体系遭受到极大的威胁。在如此的背景下,"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进行有效的传播,使其能够获得最好的传播效果,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的价值,从而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和挑战。文章从分析我国"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入手,探究如何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微”传播语境下,探索红色文化传播策略、培育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时代挑战与机遇,我们应立足于当下“微”传播语境,与“微”共舞,加强“微”平台建设,注重“微”内容引导,培育红色文化传播的“微”力量。关键在于运用“微”媒介讲好鲜活感人的红色故事,挖掘其深刻的价值内涵,增强吸引力、震撼力、感染力与传播力,培育与建构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使他们对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超越时空所传承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前世今生"的传奇故事,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具体依托和天然载体。但实际生活中,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单一、微传播能力不强,致使红色文化游离于现代传播领域之外。红色文化要助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必须培养微传播思想创新传播范式、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全方位弘扬、抓住关键时期引发热点关注。  相似文献   

5.
红色文化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脉相承,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同时也是最为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弘扬我国红色文化精神,重视我国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建设,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探索校园文化建设与红色文化的联系,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有助于培养我国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目前,红色文化育人是我国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内容,红色文化教育是指用中国共产党形成的独特的红色精神文化引领群众在革命和建设时期教育和培养当代学生。让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良好的勤奋精神品质。在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中,应该采取"思想引导、活动促进"等思路,创新红色文化育人形式。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积淀起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仍具有传承价值,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探索“红色文化”的传承途径,大力弘扬“红色文化”.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是党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精神砥柱,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承载着国家发展和壮大的智慧源泉,是学者们不遗余力研究的主要课题。文章分析了新时代红色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红色文化认同危机、红色文化保护缺失等困境,提出创新红色文化传播形式、构架红色资源科研平台等新时代红色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以刘胡兰为代表的英雄人物及重要历史事件在高校的传播呈现一定下降趋势,究其原因与传播主体不够灵活、传播受体自身乏力、传播环境遭遇挑战、传播媒介更新迟缓等因素有关.因此,利用融媒体传播理念与技术创新高校红色文化传播路径,对推进新时代红色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江西作为中国红色文化的发源地,红色文化资源优势明显,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为江西红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养料。因此,江西红色文化产业要发展,就要立足于江西本土红色文化,关键是要抓住优势红色文化资源;不断探索出江西红色文化发展的新思路和策略不断创新江西红色文化发展的方法和路径,从而促进江西红色文化产业全方位、立体式、科学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升江西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软实力。  相似文献   

10.
传播淮海战役红色文化是弘扬红色革命文化、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传播淮海战役红色文化承载着红色基因传承、革命精神传递、红色故事宣讲的价值使命,遵循“认知—情感—信仰—行动”的逻辑规律,形成认知共识、情感共鸣、信仰共振、实践共行的传播思路。基于此,应以系统思维实现认知、情感、信仰、行动等传播要素协同发力,探索淮海战役红色文化中认知之向的高度、情感之源的温度、信仰之基的深度、实践之径的广度,从而筑牢红色文化立场,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从跨文化传播这个角度人手,结合拉扎斯菲尔德的有限效果理论,论证永昌古道文化的形成和在传播中的演变;经过调查和研究后得出,永昌古道穿过的地域呈现出这个特殊文化现象,是在地理、时间以及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古道文化的传播在受到自然客观条件因素影响的同时,更是人类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所致,以及不同文化汇聚的共同作用所趋.  相似文献   

12.
地方族群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相比于中华主体文化,其英语译介发展严重滞后,亟待得到更多关注。为进一步促进海内外文化互鉴,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本文以赣南地区客家文化为例,尝试探索地方文化译介发展的现实可能路径。结合赣南客家文化特点,文章从赣南客家文化译介内容规划、翻译策略研究以及数字化建设三个方面,提出赣南客家文化英语译介实践和研究的未来发展路径,以期为广大地方族群文化译介方案设计和政策制定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3.
大众网球文化的传播是新时期我国网球运动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前提。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法,在分析我国大众网球文化传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究了我国大众网球文化的传播策略:培养和推广高校网球运动文化,引领我国大众网球文化传播;构建网球赛事及组织传播网络,加深大众对网球文化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多元的网球健身活动为主导,传播大众网球文化新理念。以期为网球运动实现社会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全球语境下武术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识,以武术文化为加工原料的武侠电影,自然也脱离了大众文化快餐式的特性而成为值得研究的艺术范本。自20世纪20年代兴起,中国影视对武术文化的制作和传播,迄今已有8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一套独具特色的制作传播机制。论文从影视媒介入手,从艺术审美日常化、暴力美学和谐化、精神品格人格化三个方面探讨武侠电影在传播过程中对武术文化的传统保留和现代演绎。  相似文献   

15.
中部崛起给中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促进中原文化在英语国家的发展,文章采用了世界上最大的语料库GloWbE,选取中原地区有代表性的文化词汇,检索他们出现的频率,概括中原文化在英语国家传播的现状,并提出扩宽传播媒介的渠道、加强与高校合作,培养、引进文化传播人才以及借鉴国外文化传播模式等策略,旨在促进中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赣文化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体系,分支众多,在我国的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赣文化的内容丰富,涵盖文学、理学、民俗、红色文化等多个方面。在当前背景下,将优秀的赣文化进行传播,能推进赣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文章分析了赣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地位以及涵盖的内容体系,指出了在当前背景下赣文化的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红色体育文化思想的历史文本与案例的描述与分析,归纳出对当代体育事业发展有益的思想和经验,从而为今天的体育体制改革提供有益的思想启示。通过文本和案例分析和归纳,梳理出了"五四"时期红色体育文化思想的特征是具有启蒙和救亡双重意义;革命战争时期的红色体育文化思想的特点是与教育结合;与军事结合;为救亡服务;普及与提高结合;大众化;与劳动生产结合。  相似文献   

18.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广泛传播对整个现代社会生活发生着巨大影响,它不仅对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其他文化不可代替的特殊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体育运动为人格发展提供了最好的机会;第二,现代体育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第三,现代体育运动的竞争性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精神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如今的中国很难像以前那样毫不在乎世界对于"中国国家形象"这个声誉资本的评价和看法了,因为它将决定今后改革开放的前途和命运。当代中国也都正在构建新的国家形象以期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民族体育又能在这一层面上具备何种意义,正是我们要探讨的课题。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社会学、文化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国家形象、中国符号的功用以及武术文化的价值观等问题展开研究。结论:武术作为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是一个能很好地标识中国、诠释中国"和平崛起形象"的文化符号,此符号背后的意义较之技术而言更为深远。在国家实现"和平崛起"的强国机遇中,在身体文化的领域里选择和确立国家的文化形象,武术应该成为首当其冲的不二之选,武术今后的发展必须上升到国家文化战略、国家形象标志的高度。中国武术在对外文化交流上理应承担起塑造"文化中国"形象的历史使命。我们不仅要让西方人看到神奇的武术技术,更要让西方人通过武术这个中国符号尽可能地看到一个想象之外的真实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