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李晴 《北京档案》2010,(9):48-49
明代北京城垣主要包括内城城垣和外城城垣两部分,内城城垣是在元大都城垣的基础上,经过洪武、永乐、正统三个时期,缩北垣,拓南墙改建修缮而成的。而外城城垣的建设是在嘉靖一朝完成的。  相似文献   

2.
北京的城墙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改北平为北京.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建北京宫殿城池,永乐十九年(1421年)正月"告成",历时15年,正式定都北京.明代的北京城也就是元大都城的改建,北墙南缩5里,南墙向南展出2里,成为东西向的长方形.重建了宫城和皇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又修筑外城,仅筑成南侧一面.至此,北京城的基本轮廓已经构成,即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  相似文献   

3.
北京的城垣     
刘鹏 《北京档案》2007,(9):54-55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历史上最后的四个封建王朝金、元、明、清,相继在这里建都.经过历代经营,留下丰富的古迹和文物.北京城分内城和外城.正阳门以北是内城,正阳门以南是外城.内城是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元大都城垣的基础上改建的.外城又称南城,修建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城是四重城,由内到外为:紫禁城、皇城、内城、外城.  相似文献   

4.
旧北京分外城内城,周围都有城墙,内城里还有一座皇城(紫禁城,现在的故宫),共有20座城门,计外城7个,内城9个,皇城4个。著名的天安门就是建在皇城正面的城门。在清朝时,凡是走进内城去的车马都有严格的规定,不是随便哪个城门都可以进去的。  相似文献   

5.
城墙的拆除     
北京城墙的拆除,是从50年代初开始的.外城城墙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即被拆光.  相似文献   

6.
正北京,这座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都,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余年的建都史。说起老北京的城门,民间早有"内九外七皇城四"的说法。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元代以来,为适应军事防御和政治经济的发展需求,北京经过历代皇朝不断修葺完善,逐步形成了"内城有九座城门,外城有七座城门,皇城有四座城门,四方围合,独具特色的建筑格局。根据史料寻迹,明代的"外城",指的是北起正阳  相似文献   

7.
共城三题     
共城遗址是位于河南辉县市区的一处重要遗址,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先后发现了东周时期城墙、夯土基址、冶铁遗址和大量墓葬等,其内涵之齐备和丰富在东周时期的一般城址中较为少见。1994年对共城遗址南城墙的发掘表明,城墙修筑于战国中晚期,具有夯土为表、填土为里的复合式结构。本文认为,共城城墙应是先修筑了外侧的夯土城墙,相隔一段时间之后再修筑内侧的夯土城墙,并用填土将两道城墙连为一体。城墙的独特结构可能是基于筑城效率、军事防御和洪水预防等多方面考虑的创造性发明,在我国古代筑城史中是至今所见最早的一例。南城墙中还发现了坑道遗迹,应是《墨子·备城门》中记载的"轒輼"之类攻城方法留下的遗迹,为研究战国时期激烈的城市攻防战提供了难得的实例,此类遗迹在东周时期还是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8.
百味前门     
前门最初兴起,得益于它便利的交通。明永乐年间,原来在积水潭的南北货物集散地转移到北京城东南方的大通桥下,商业中心也从积水潭、鼓楼转移到前门外。清军入关占领北京后,将内城的汉民一律强制迁往外城,戏院、妓院和会馆也一律赶到外城,前门外  相似文献   

9.
树军 《出版参考》2006,(11):52-52
巍巍北京古城墙.由内外城两个矩形组合而成。但令人不解的是,内城没有西北角。  相似文献   

10.
牌楼,官称叫作牌坊,牌楼是老百姓的俗称.打成吉思汗在北京建立元大都那会儿,牌楼就像刚落生的孩子那样出现在北京城的地面上.那时候是用它来区别地区地域的范围和戒制.现如今在西城区还有个叫锦什坊街的地名,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明代的北京皇城又新建扩大,咱聪明智慧的老祖先就更有计划地兴建牌楼了.清世祖顺冶皇帝建都以后,又大建牌楼.书上统计说,当时的牌楼拢共有五十七座.  相似文献   

11.
北京城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建筑最宏伟的堡垒。北京的内城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城墙周围长度约为20公里,南面的长度为7653.1米,北面长度为7441.5米,东面长度为6633.1米,西面长度为5215.06米。城墙下部用石砌成,上部用砖砌成,高度为18.5米,堞高1.93米,城墙的横截面为  相似文献   

12.
知识与趣味     
明初修筑的北京内城北部城垣的西北角不呈直角,城墙在这里是东北西南走向,长期以来,无人能解开此中之谜。到了70年代,卫星装上了红外遥感监测装置,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和一定深度地下的情况都可以清晰地显示在照片上,谜才终于被解开。据《百科知识》报道,从国外卫星影像分析,北京城西北角既有直角墙基影像,又有斜角墙基影  相似文献   

13.
<正>明清时期,北京是一座皇权之城、天子之都,城市的所有职能都必须让位于此,服从于此。在空间布局方面,由于一座规模巨大的封闭性皇城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内城南北及东西之间的交通连接,进而限制了城市活力的释放。清朝定鼎北京之后,实施旗民分治,满汉分治。满人圈占内城,将普通汉人尽驱外城,北京的都城功能进一步强化,皇权压倒一切。为确保八旗军队战斗力及区域内部的安全,内城中形成了诸多禁令,如不准经营商业、不准有娱乐场所等。自清中期开始,中央对京师的管理逐渐松弛,一些相关的制度规定出现松动,  相似文献   

14.
外城七门 外城与内城相接,环抱内城南部,故亦名南城,外城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明朝中期因蒙古骑兵屡犯京郊,威胁城防,为了加强对都城的保卫,原计划环内城四面一律加筑外垣,以形成对皇宫的多层保护圈.但当时因耗资巨大,财力匮乏,仅建成环抱南郊之部分,开七座城门.即:南城垣正南为永定门,是皇室前往南苑团河围猎的必经之路,门外路西有清乾隆帝御制碑,此物为清代所设五方五镇(五方即金、木、水、火、土)实物之一南方火镇的"燕墩"(又叫"烟墩").  相似文献   

15.
南、北水关 明代潼关城的城墙,现在仍有留存. 清朝二百多年,仍在明代潼关城地设防,城池规模一依明朝,但进行了多次复修,并有所新建.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给下临黄河的水面土墙约2400多米砌了砖,并兴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依然有六个城门.东西门的楼名仍沿其旧.东门有正楼五间,箭楼三间,西门有正楼,箭楼各七间.大北门改名"镇河",小北门改名"拱极",下南门改名"凤翔",上南门改名"麟游".南水关有闸楼七间,北水关有闸楼九间,规模宏大,映照山川,潼水穿城而过,中经横跨东西的石桥,宛如长虹,复波往来,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6.
西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都北京时,皇城已经建成。皇城在内城的中央,建有四门:南曰天安门,北曰地安门,东曰东安门,西曰西安门。随着时代的变迁,皇城城墙大部分在民国初年就被拆除了。四门的命运又如何呢?而今只留下一座天安门,地安门于  相似文献   

17.
明代潼关城的城墙,现在仍有留存。清朝二百多年,仍在明代潼关城地设防,城池规模一依明朝,但进行了多次复修,并有所新建。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给下临黄河的水面土墙约2400多米砌了砖,并兴建了南、北水关楼,复修了各大建筑物。  相似文献   

18.
大约在350年前.入关不久的满清政权为了排斥异族,将生活在北京内城的汉族居民逐到外城。形成了北京城南部(包括大栅栏)的贫民区。这个格局到建国后都没有根本改变。过去十年间,北京的旧城改造模式备受诟病.那是以部分被迫迁居的原住民的利益损失为代价的。这一次,北京市官员明确表示,旧城人口结构调整并不是要“轰走低收入的人”,而是要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相似文献   

19.
王铭珍 《北京档案》2011,(12):46-47
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在《周礼·考工记》中,有"匠人营国"内容."营国"就是建设城邑,凡王国之城或诸侯封国之城,皆建设城池.城池由城墙和护城河组成.护城河也称城濠或濠沟.  相似文献   

20.
刘鹏 《北京档案》2007,(7):40-41
东长安街,东起建国门内大街西端,西至天安门广场东侧路,因位于东长安门外面得名.远在元代,今东长安街所在地是元大都城的南城墙.西长安街东起北新华街,西至宣武门内大街.北京的东、西长安街在1900年以前南北是商店、住宅、衙署,1900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时,崇文门大街路西成千上万的房屋被拆除,成为侵略者的租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