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代物理学所取得的成就,一是以牛顿为代表的机械观的伟大成就,二是对这种三百年来一直占主导地位的机械论传统的超越。现代科技已经显现出某些新征兆,它与中国古代道家思维暗中契合。当然,二者之间主要是一种相互平行发展的关系,但道家的某些精神在自然科学发展中具有某种启发意义,值得学人们深入研究。道的本质,就是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具有统一性和相互关系,世界上所有事件只是这种统一性的表现。但是,这种统一并不意味着他们把一切都看作等同的。实际上,他们既承认事物的个体,又肯定任何差别和对立都相对存在于包罗万象的统一体中。《老子…  相似文献   

2.
成中英教授最近在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就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相通的地方做了一次演讲,他认为中西方哲学可以打通、可以整合,也就是可以建立起和谐的哲学。成中英教授试图用中国文化构造一个体系包容住西方文化,然后用西方文化中的管理因素去实际操作中国的日常生活,即是使经济、法律等生活具有可操作性。这在成教授看来就弥补了中国文化的不可操作性和西方文化的操作理性、工具理性的不足,以达成一个比较美满的结合。我认为成教授的研究是很深入的,总体上我是接受的,所以,今天想与成中英教授单独在更现实的问题上,也就是从中西哲学和…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描述两知多年中华学术传统的一个"重视历史"的持久特点,指出这种特点渐渐构成了这个民族在学术方面的最突出"天赋",而这种"天赋"又和一种以"叙述"为主的传统风格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抗震救灾中,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可歌可泣事迹不胜枚举。大灾难进一步检验了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和抗争精神,也体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感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6.
吴正格 《寻根》2012,(6):53-55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里,"酱"字写为"(嗜)".此字左边是"爿",指劈开的竹片或柴爿,取火用的;右边上方的"(夕)",不当"月"字认,而是"肉",《说文》里的"肉"字写为"(夕)";下方的"酉",也不是指地支时辰中的十七时至十九时,而是指"酒","酒,酉也"(汉·刘熙:《释名》).可见,最早的"酱"字是爿、肉、酒的三字合成.所以,解析"酱"字,得分别解析其中的爿、肉、酒.  相似文献   

7.
爱国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王尧一、历史的回顾抗日战争(1937-1945),日本侵略者残酷贪婪、疯狂罪恶的行性激起全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昂扬,民族的危难,国家的存亡,唤起了全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奋发斗志、共赴国难、救亡图存。当时流行的口号、歌曲反映...  相似文献   

8.
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结合──选修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有感陈继良我是一名西北大学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学生。一个学期以来,我报名参加了由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开设的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聆听了各位老师对祖国悠久历史文化的讲解和剖析,深感受益匪浅。近年来改革开放、发...  相似文献   

9.
吴良镛院士这一论断引起广泛关注。清末状元张謇先生所经营的南通堪称“中国近代第一城”。这是两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著名建筑学家和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的最新研究发现。目前,这一命题已在学术界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与世俗社会的兴起,一个中国特色的大众化时代正在到来。几乎整个中国的知识界都在围绕它而展开争论。在对待大众化体上的分歧几乎已经成为90年代知识分子内部分化的一个显标志。当然,在人知识分子,尤其是学批评的阵营中,反世俗化与大众化的声音似乎远远地超出了为之辩护的声音,“人精神”、“道德理想主义”、“抵抗投降”等一个比一个激烈的批判话语都把矛头指向世俗化与大众化。甚至可以说,在今天许多人知识分子的心目中,一个真正知识分子的标志就是他在面对世俗化与大众化时是否采取了激进对抗的姿态,否则便是“痞子人”或“痞子人”的帮手。  相似文献   

11.
温故知新──吴宓先生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观点栗子当前全国学术界出现了"传统文化"热。北京大学设立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并和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系列片。有些综合大学已开设传统文化课。有些工科大学开始重视传统文化的研究。有些中学开始讲...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教育的有益尝试──西北大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系列讲座”小结姚敏杰爱国主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有效地开展此方面的工作,也是长期以来困扰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一直被列入.教学计划的政治理论课和德育课,为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  相似文献   

13.
一、所谓“反传统”近二十年来,海内外学者,首先是海外学者,提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的问题。有的说是全盘性反传统,有的说是激烈的反传统。把五四新文化运动简单的概括为反传统的运动是很不准确的。第一,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分子都是从传统出发的。(1)他们都有深厚...  相似文献   

14.
日前,12位中国油画家以颇具新意的“型态”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他们的近作,以其作品表达为传统思维进行当代定义的理念。  相似文献   

15.
《寻根》2001,(5):59-61
福州豫章罗氏世居城内南营街,至五口通商福州始设英、法领事馆,外侨及传教士来者渐多,城外苍前山景物苍郁,领事馆及外侨多聚集于此,时又有教会办鹤龄英华书院(后改称英华中学),城中望族和巨商也竞置别业,罗氏亦由城内移居于此直至民国以后。罗氏家族在光绪年间出了一位职业外交家罗丰禄,丰禄字稷臣,出生于道光三十年(1850年),1867年考入福建船政学堂,他正是从这里开始走上职业外交官的生涯。  相似文献   

16.
“文化讬命”与中国现代学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國現代學術以何時為開端?歷史學界通常把1840年鴉片戰争至1919年五四運動,稱為中國歷史的近代時期,而以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為現代時期。但學術史和文化史的分期也以此為依據,不容易解释清末民初以來的許多文化現象。用政治事變來例同學術文化變遷,反映不出學術文化本身的嬗變規律。實際上,中國傳統學術向現代學術轉型,可以追溯到晚清的经今文學運動,現代學術的種子即埋藏其中。但今文學運動本身还不具有現代學術的特徵。1898年嚴復發表《論治學治事宜分二途》,1902年梁啓超發表《論學術之势力左右世界》和《新史學》,1904年王國維發表《紅樓夢評論》,現代學術思想和學術规範得到比較集中的體現。因此中國現代學術發端的時間,應為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之交;標誌是承認學術具有独立之價值,並在研究中開始吸收西方現代的觀念和方法;代表人物是嚴復、梁啓超、王國維等,而尤以王国維扮演着現代學術開山祖的角色。王國維1927年自沉於颐和園魚藻軒,社會上異說異是,察察為揣。惟史學家陳寅恪能够從文化興衰和一代學者的命运的角度,對王氏的死因给以正解。包括王、陳在内的中國現代学者中的大師巨子,聲聞顯晦或有所殊異,但与本民族的文化共同着命运,欲以學術為宗基“承續先哲將墜之业”,同為一代文化所託命之人則一。他們的學術流向包涵着省察傳统和回應西學兩個方面,既不忘記本民族的地位,又能够做到与世界文化對話交流,為中國現代學術奠立了難能可貴的傳统。但中國現代學術的發展仍然困難重重。就學者的主觀认知而言,有四重障蔽應予以破除。第一、學術是手段还是目的;第二、“有用之學”舆“無用之學”;第三、中學和西學之争;第四、新旧古今之辨。這四個問题所以產生,主要是中國傳统學術一向缺少學術独立的傳統,特别是“經世致用”之說束縛了人們的頭腦,使人們忽視學問本身的独立價值。王國維、梁啓超等現代學術的開聞人物,為破除這四重障蔽曾作出巨大努力,可是時至今日,也不能說此一問题已獲致完全解決。任公先生說:“就純粹的學者之见地論之,只當問成為學不成為學,不必問有用与無用,非如此則學問不能独立,不能發达。”又說:“為學問而學問,斷不以學問供學問以外之手段,故其性耿介,其志專一,雖苦不周於世用,然每一時代文化之進展,必賴有此等人。”信哉斯言。學術之求得独立,首先還要有独立的學者。四重障蔽不能破除,宜乎中國現代學者難於安身立命也。  相似文献   

17.
传统文化与近代民族实业家的创业精神李玉传统文化与近代化这一课题乃目前一大学术热点,但研究者的注意力多集中在文化自身发展或文化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上,相对忽视了传统优秀文化对近代民族实业家的影响。事实上,传统文化直接影响到了民族实业家们的思想境界、心理...  相似文献   

18.
19.
1999年11月,媒体传出香港著名艺员刘德华有意拜川剧表演艺术家彭登怀为师,学习变脸绝技。一时间,各种评论接踵而至。有人认为刘德华在歌坛、影视界已成就非凡,仍好学不倦,其刻苦精神值得提倡;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变脸”属川剧绝技,理应受到必要的保护,非川剧界人士学习这一绝技会使“变脸” 大量外传,势必影响川剧艺术的发展,进而大声疾呼国家应出面制止此类事关中国传统剧种生存的传艺行为。上述截然不同的意见,从根本引发出的是一个涉及民族民间文化传统艺术绝技如何保护的深层问题,具体而言便是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绝技的立法保护问题。一、“变脸”的历史沿革及传授行规 诞生在人杰地灵的巴蜀大地上的川剧素以“变脸”、“藏刀”、“吐火”、“踢慧眼”等表演技法而区别于其他剧种。其中的“变脸”最为奇谲,具有独特性、神秘性、观赏性和经济性等特征。川剧“变脸”的历史可追溯至上世纪20年代的川剧“戏圣”康子林。康子林是著名剧社“三庆会”的副会长兼当家小生,他恤演《三变化身》中的义盗,劫富济贫后遭官兵追捕,最终以变脸而巧妙脱身。该剧上演之初,演员脸罩纸壳面具,后改为草纸绘制的脸谱,依次贴上,临场以烟火或折扇为掩护,层层揭去,蔚为奇观。康子林死后,但“...  相似文献   

20.
本文概括介绍了法国学者拉克伯里“中国文化源于古巴比伦说”的由来、主要内容及其在清末民初的传布情况 ,并重点剖析了辛亥与五四两个时期时人对“西来说”的不同态度及其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