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就是说,学习在于思考,思考又来源于问题。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坦率地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可见“多疑”是人才素质中的重要特征。认识到这点,对我的数学教学很有帮助,平时教学中,我把“疑”字带进了课堂。  相似文献   

2.
梁剑峰 《语文知识》2005,(12):10-10
我国古典诗歌常干无疑之处巧设“疑”,从而达到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 诗仙李白就很擅长用“疑”字。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的“疑”,不仅写出了客中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时迷离恍惚的情景,而且引出了抬头望月、对月思乡之情。诗中一连串的动作、心理,都是从“疑”字生发出来的。他的《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相似文献   

3.
现行的统编中学语文教材,根据中学阶段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选编了各类文体的文章,其中有不少是朴实无华、明白如话的。表面看起来,这些文章确实既无引人入胜的情节,又无动人心弦的佳句,似乎无多少内容可教。弄得不好,课堂上会出现一种沉闷压抑,昏然欲睡的空气。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会产生厌烦情绪,甚至还会带来无穷的后遗症。  相似文献   

4.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者,一个是西方的智者,可谓双星闪耀。二人分别开启了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二人的启发式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善于教学生“有疑”,而且要善于使学生达到“无疑”,还要善于引导学生“疑中出新”。如何能艺术地做到这一点,不妨谈谈我的一点认识。一是鼓励学生放胆质疑。学贵知疑。在数学教学中怕的是学生无疑,或不动脑筋,不善于思考,仅满足  相似文献   

6.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与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是东西方历史上两位博学多识、思想深邃的学者,他们一个是中国的圣者,一个是西方的智者,可谓双星闪耀。二人分别开启了东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先河。二人的启发式教学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又有质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新课程教育理念强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但是,现在有许多教师仍然按照以前的固定思维模式,"穿新鞋走老路",在课堂上不断用复合式提问进行教学,用"无疑教学"代替"质疑教学",把学习和学"答"画上了等号。  相似文献   

8.
一位语文老师拟了一份别出心裁的试卷,内容涉及数学、物理、历史、生物。有人阅后大吃一惊,委婉地提出忠告:“这是考语文吗这试题范围并非我们的本职啊!现在,学生本来普遍重理轻文,教语文的又何必自作多情,为他人(科)作嫁衣裳呢”言下之意,这种试卷是“越界”了。固然,国有国界,语文学科有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语文试题不能出成数理化,史地生题。但是从数理化、史地生中选取说明性文字做语言材料,用以考查学生的语文成绩,这说不上是“越界”。相反,如选用数理化的定义、定理做例句划分句子成分,联系《蜘蛛》中介绍的生物知识编几道语文辨析题,把《从甲骨文到口袋图书馆》与已学过的历  相似文献   

9.
设疑是指在教学的关隘之处,有意识地创设疑问,布置疑阵,以激发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的一种教学方式。结合笔者多年的教改实践,谈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设疑。 逆思设疑 学而无疑的原因之一,是思维呆板单向。在学生学习了概念和规律之后,可引导学生从反面多向进行思考,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如代数第一册介绍了不等式组解集的四种情形,这是学生很熟悉的,因而感到学而无疑,平淡无奇,为此可提出如下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语文教师,常感头痛的事恐怕莫过于批改学生的作文了。 老师批改大量的学生作文,若全部精批细改,确实力不从心;若草率处之,便有悖于师德。这是一。批改的目的说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其实传统的作文批改,基本上只是老师的事,费力费时,而本子发下去后,学生大多只注意分数或等第,收效甚微。这是二。  相似文献   

11.
设疑,是激发学生进行思维的良好手段。但是设疑应控制好“火候”,不能疑中设疑,这样容易淡化学生的前“疑”,后“疑”也引不起学生的注意。这如同在本来就不平静的池塘里,你尽管投上一块大石头,但是激起的波纹也不那么明显。然而,在一池平静的水中,即使你投上一块很小的石子,激起的波纹虽然细小,但也能明显可见。  相似文献   

12.
宋朝理学家、教育学家朱熹说:“读者无疑当教有疑”,其意思是“读书时要能提出疑问.”下面是课本上的一页,读后能自己提出问题吗? 一项工程,甲队独做需18个月完成,乙队独做需15个月完成,  相似文献   

13.
高效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把握重点、难点,而且还要考虑到如何突破与落实。这就需要老师很好地设计"课堂提问",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让课堂波澜迭起、抑扬有致,从而为高效的课堂锦上添花。  相似文献   

14.
怎样改革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改变学生不重视语文学习的倾向,这是关系到提高整个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问题。现在不少地方的语文课,受某些固定程式的束缚,教师上得乏味,学生听得生厌,提不起学习兴趣,收效也不大。这样的教学方法,实在是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本期以“语文课要打破程式,改革教法”为题,发表了谭雪莲等同志的文章,目的在于引起广大语文工作者的重视,把这个问题的讨论开展起来。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由于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和思维能力的强弱不一,在上课时老师如讲得太浅,学生会产生一种满足感;如讲得太深,则学生如听天书,找不到头绪,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无疑处设疑,有疑处释疑”的原则。课堂提问的重要之处在于切中学生的疑惑之点,设置悬念,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的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仍然为材料作文,在秉承前两年命题思路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作文题延续了其进入课改后命题的基本理念,即引导考生关注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概括地说就是"求真务实"."求真务实"中的"求真"是命题的追求与归宿,"务实"是实现"求真"的途径和手段. 北京高考作文命题的"务实"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命题选材上,这个作文题目的材料来自现实生活,而且是真实的人和事.材料中所介绍的老计,不是明星大腕,也不是高官巨贾,而是一名在大山深处独自坚守岗位的巡道员.这样的人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遇、随时可见的"你"、"我"、"他",他们平常、普通,身上没有光环.老计的工作平凡、机械、单调,显得微不足道.老计同千千万万个普通人一样,事迹既不动地也不惊天.可就是这些普通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常常表现出令人称奇的优秀品质、令人敬佩的高尚人格、令人仰视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7.
2012年北京高考作文题仍然为材料作文,在秉承前两年命题思路的基础上.又有新的突破与发展。作文题延续了其进入课改后命题的基本理念.即引导考生关注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概括地说就是“求真务实”。“求真务实”中的“求真”是命题的追求与归宿,“务实”是实现“求真”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8.
无疑中有疑——“人的全面发展”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倩 《学科教育》2003,42(7):7-10,23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我国多年来的教育目标,然而从这些年的教育实践来看,对“全面发展”的片面理解却广泛存在着。本旨在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为出发点,结合当前的一些教育现象,对四种主要流行的片面理解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怎样教才能出现活力?我认为采用质疑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读书要敢于质疑,这是古今学者的共识。宋代陆九渊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象山集·语录》)胡适也说:“读书要会疑,忽略过去,不会有问题,便没有进益。”(《文史知识》1998年...  相似文献   

20.
新大纲的作文要求,把“简短”改为“简单”,一字之改,这是从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来考虑的。从命题方面来说,也要做到“简单”。 1.题目要“小”。好的作文命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展现生活的契机。如果题目范围过大,学生反而感到无从下笔;太抽象了,就难以把握中心。就“简单的记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