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南宋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中有一段很有名的故事: 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东坡因问曰:“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须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1)  相似文献   

2.
刘子俊 《学语文》2009,(5):22-23
提起柳词《雨霖铃》,人们不会忘记宋俞文豹《吹剑续录》的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如何?’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大苏“绝倒”除欣赏幕士对苏词、柳词风格差异的绝妙评价外,  相似文献   

3.
这是讽刺吗?     
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此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扳,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游国恩等编的《中国文学史》在引用上面这段话(删去了最后一句)来说明苏词风格时说:“词在当时不是由关西大汉来唱的,这话显然是对苏轼的一种讽刺。”我们觉得这种说法不妥。词在宋代崛起,创调数百,列体盈千,多达两万多首。这些词,在当时不只是由歌妓来唱,亦如不全由文人来写一样。苏轼的词,当时唱的人就很多。据《独醒杂志》载:“东坡守徐洲,作燕子楼乐章。方具稿,人未  相似文献   

4.
关于宋词的基本风格,前人多分为婉约与豪放两大类。苏轼于熙宁八年(一○七五)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时,在《与鲜于子骏书》里,就有意与当时以柳永为代表的传统婉约词风相区别,树起了“自是一家”的豪放大旗。苏轼形容自己这种新词风的特点是:“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 据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耆卿?’对曰;‘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为之绝倒。”这一颇具风趣的评论,鲜明而准确地道出了苏、柳词  相似文献   

5.
宋人俞文豹的《吹剑续录》中记载了一个段子: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七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个段子的真实性值得怀疑,但这个段子却精准地指出了宋词两大流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苏轼和他的《念奴娇》、...  相似文献   

6.
《诗人玉屑》中收有一则诗话:“玉祈大夫谓东坡云:‘有竹诗两句,最为得意,因谓曰:“叶垂千口剑,竿耸万条枪。”’东坡批曰:‘好则极好,只是十条竹竿,一个叶儿也。’”东坡所批虽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美学风格论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苏轼在一次歌宴上问“善歌”的“幕士”:“我的词和柳永的词比,有什么不一样吗?”答者以“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说柳永的词,以“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蜕苏轼的词。形象准确地把握住了苏柳词的风格特色。  相似文献   

8.
(一)认真艾子①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②于田舍。有老父③映门观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返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④,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八’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注释】①艾子:作者为褒贬或讽喻现实而假托的战国时代的人物。②浆:解渴的薄酒。③老父:老年的男子。④达:通达事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使·执子乞浆于…  相似文献   

9.
“穿凿”     
“穿凿”,是有些读书人好犯的毛病之一。即使如宋代的大学问家王安石也难免,苏东坡为此还“调谑”了他一番,事见《调谑编》: “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不知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公又(疑为‘反’)问曰:‘鸠’字从‘九’从‘鸟’,亦有证据乎?坡云:《诗》曰:‘(?)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爷和娘,恰是九个。公欣然而听,久之,始悟其谑也。”  相似文献   

10.
袁哲 《当代教育科学》2005,(6):58-58,64
在诵读中,要根据不同的体裁、内容、情调,注意采用不同的语速、语调、音高、音长、音量。古人云:“柳郎中(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就是说,读柳永之词,应慢语轻声,含蓄缠婉;读苏轼之词,须激情饱满,慷慨激昂。“一般的见解,往往以为文言可以吟诵,白话就没有吟诵的必要。这是不对的。只要看戏剧学校和认真演习的话剧团体,他们练习一句台词,不惜反复念诵,就知道白话的吟诵也大有讲究。”  相似文献   

11.
“以诗为词”一语,首见于陈师道《后山诗话》: 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陈氏这一见解,盖源于当时文坛流传的一种说法。《后山诗话》引“世语”云: 苏明允不能诗,欧阳永叔不能赋。曾子固短于韵语,黄鲁直短于散语。苏子瞻 词如诗,秦少游诗如词。《王直方诗话》记有苏轼与晁补之、张文潜的类似谈话: 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文潜,曰:‘何如少游?’人皆对曰:‘少游诗似 小词。先生小词似诗。’  相似文献   

12.
猫号     
齐奄家畜一猫,自奇之,号于人曰:“虎猫。”客说之曰:“虎诚猛,不如龙之神也,请更名曰‘龙猫’。”又客说之曰:“龙固神于虎也,龙升天,须浮云,云尚于龙乎?不如名曰‘云’。”又客说之曰:“云霭蔽天,风倏散之,云故不敌风也,请更名曰‘风’。”又客说之曰:“大风飙起,维屏以墙,斯足蔽矣,风其如墙何!名之曰‘墙猫’可。”又客说之曰:“维墙虽固,维鼠穴之,墙斯圮矣,墙又如鼠何!即名曰‘鼠猫’可也。”  相似文献   

13.
原文愈与李贺书①,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②:“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律曰:“二名不偏讳。”释之者曰:“谓若言‘徵’不称‘在’,言‘在’不称‘徵’是也。”律曰:“不讳嫌名。”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③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  相似文献   

14.
《马氏文通》云:“曰‘何如’,曰‘何若’,曰‘如何’,曰‘奈何’,曰‘若何’,曰‘如之何’,曰‘若之何’,曰‘谓之何’共八语微有异同”。实则尚有“奈之何”,“如……何”等式,用法颇多,并不一致。兹分别举例汇释如下: 一、“何如”、“如何”、“若何”、“何若”、“谓何”  相似文献   

15.
苏轼难荆公有一次,东坡指着“坡”字请教王荆公(安石)字义。王安石解释道:“‘坡’乃‘土’之‘皮’。”东坡听了,反问道:“那么‘滑’乃‘水’之‘骨’喽?”安石闻之,半天默然无语。三分诗,七分读诗人郭祥正有一次把自己写的诗送给苏东坡鉴赏。未等东坡看诗,他自己先有声有色地吟诵起来。吟完  相似文献   

16.
张岱年先生主编之《孔子大辞典》“论语学”条曰 :“其在古代从属于‘孔学’、‘经学’ ,而未用‘论语学’之名。至近代才出现‘论语学’一词。始见于 2 0世纪 2 0年代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十三章 (192 4年发表 )。 3 0年代周予同著《群经概论》 ,辟专节论述了‘论语学的沿革’。”按 :万仕国编著《刘师培年谱》于 190 5年下记载刘氏著述曰 :“《经学教科书》(第一册 )上海国学保存会编辑 ,上海国粹学报馆印刷 ,9月初版 ,3 2开 ,环筒页装 ,系国学教科书之一。”该书第二十一课、第二十八课、第三十五课 ,题目分别是“三国南北朝隋…  相似文献   

17.
继晏殊、欧阳修、柳永之后,大拓词境,别开风气,一新天下人耳目的是横放杰出的苏轼。从文学史的角度看,苏轼的成就比前者更大,也更有独创性。 首先,苏轼在词的发展史上最主要的贡献是豪放词派的创立。这是他迥出于前人而给后世以巨大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相传苏轼官翰林学士时,曾问幕下士说:“我词何如柳七?”幕下士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六七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见俞文豹《吹剑录》)这一传说虽不可信,但是,它生动的说明了柳词和苏词的不同风格。即苏词一改柳永等前人婉约的风格,开创了具有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作词风格。事实上,苏轼的词确实具有豪放的风格。如苏轼在山东密州任知州时,曾写过一首  相似文献   

18.
陈情表(李密)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高中语文第三册2000年版注:“终鲜:终于没有。鲜,本指少,这里是‘无’的意思。”此解“终”为“终于”,不当。宜作“既,又”讲。王引之《经传释词》:“家大人曰:‘终,词之‘既’也,僖二十四年《左传注》曰:‘终,犹‘已’也,已止之已曰终,因而已然之已亦曰终,故曰词之既也。”这里,王念孙谓“终”相当于虚词“既”,并谓此义由《左传》杜预注的“终,犹‘已’”引申而来。稽《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妇怨无终”,注“妇女之志,近之则不知止足,远之则忿怨无已”,知王念孙由动词“终已”引申为虚词“既已”。但王念孙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关于苏轼词风方面的研究文章接踵出现,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吴世昌先生的两篇文章。 本文,就“豪放”、“豪放派”问题,评吴世昌先生词说,并与徐洪火先生商榷。 “豪放”,是人们很熟悉而又常用的,似乎没有什么不懂的,其实并不如此。吴世昌先生独具慧心,首先探本索源,指出:“陈登不理许汜,许汜说他‘湖海之士,豪气未除。’显然说陈傲慢,并非褒词。‘放’字则似乎起于魏晋间‘放浪形骸之外’一语,结合‘豪’与‘放’为一词而成豪放,大概起于唐朝,《唐书》称李邕为‘豪放不能治细行’则是指其品行,陆游为别人说东坡词‘不能歌’辩护:‘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耳。’也是说东坡为人性格‘豪放’。”“豪放二字多少还有点挥洒自如,满不在乎,豁达大度的含义。”①诚然,做这样认真的探赜索  相似文献   

20.
读宋词札记     
一、“词”的名称确定于北宋元间起源于唐五代而大盛于宋代的“词” ,他的名称起于何时 ?固定于何代 ?历来有不同意见。当代任半塘先生认为“唐代歌辞名称只有‘曲’或‘曲子’、‘大曲’ ,‘唐词’是由宋人喊出来的。”[1] 施蛰存先生认为“从晚唐五代到北宋 ,这个‘词’字还没有成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固有名词。……南宋初期之后……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的固有名称 ,‘词’这个名词才确定下来 ,于是有了‘诗词’这个语词。”[2 ]我认为“词”的名称的形成、固定 ,是经过一个漫长时期的 ,就现存有关资料来看 ,如 :开元中……上曰 :赏名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