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投稿投到10年上,有些事情耐思量。比如署名,按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谁劳动谁收益。独自采写的稿件就只能理所当然地署自己的姓名。可是.有时候事情并不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2.
2月15日.法制晚报A12版以“本报讯(记者陶韵西)”的署名,刊登了“中国工程师龙晓伟在巴基斯坦被绑架近半年后获释”的消息。对比2月16日北京日报12版采用新华社通稿发的这一消息.可以看出.法晚这条本报记者的稿是在新华社通稿的导语之上加上巴基斯坦每日时报的两段话.再把新华社通稿的第2段和第3段颠倒组合而成的。  相似文献   

3.
署名     
上午十点,局办公室里,李主任躺在沙发上正看报纸。局里的“大秀才”小郭,拿着一篇稿子进来,双手捧着稿子递过去,轻声地说:“主任,这篇稿子请您斧正。”“啊!”李主任抖着手里的报纸,眉飞色舞地说:“小郭,您看,十天前咱合作的那篇稿子上报了,我给改动的那几个字,编辑都给保留了。”小郭轻轻地点着头。李主任接过稿子,说:“好、好,这篇稿子准行,咱得有勇气,往中央级报纸上投。”“行、行。”小郭随声附和着。李主任嘿嘿笑着,一目三行地翻到最后一页,  相似文献   

4.
先说两件发生在新闻出版界的事情:一家报社的记者,找到某县农业银行行长说:“你们信贷支持乡村小水电很有成效,我们打算集中报道。”行长一听喜上眉梢,又是接待又送纪念品,忙得不亦乐乎。很快,稿子见报了,整整一版。随即记者寄去样报还附有一信:“按规定,请贵行汇款8000元。”行长傻眼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是广告为何事前不明说?他想不通,可白纸  相似文献   

5.
先说两件发生在新闻出版界的事情: 一家报社的记者,找到某县农业银行行长说:“你们信贷支持乡村小水电很有成效,我们打算集中报道。”行长一听喜上眉梢,又是接待又送纪念品,忙得不亦乐乎。很快,稿子见报了,整整一版。随即记者寄去样报还附有一信:“按规定,请贵行汇款8000元。”行长傻眼了: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是广告为何事前不明说?他想不通,可白纸黑字,只好花8000元买个教训。那行长苦笑着说:“看来,对记者也应来个‘有防无患’了。”  相似文献   

6.
7.
署名小议     
写完一篇稿子,作者在题目下或文章后署上自己的名字,这是作者皆知的事情。看来并无异常,但对于不同世界观的人,却有两种不同的情景: 有的同志,写完稿子反复审查、核对、落实,最后才十分慎重的在文章上署上自己的名字;有的同志,在起初稿前,就挥笔刷刷,先把大名署在前面。表现为啥不同呢?是因为他们对署名的意义理解不同:前一种人,认为署上自己的名字,是对同志、对人民、对党报负责到底;后一种人,认为署上自己的名字,可以借党报这个宣传工具,扩大自己的声誉……。他们的理解不同,对写稿的态度也截然两样:前一种人,两眼盯着革命事业,盯着党的工作,把通讯报道工作看做是整个革命事业中的“齿轮和螺丝钉”,老老实实地为人民服务。他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大  相似文献   

8.
说署名     
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然后署上作者的大名,如今似没有什么忌讳的,一则表示“文责自负”,二则证明此文是我的“专利”,三则在某些人心目中这是一种“资本”“荣耀”。是故,一般都十分计较署名权。可近来笔者发现,在一些地方报刊上,往往能看到在署名上出现的不怎么正常的现象:有的在文章上只署“本报记者”,没有实姓名;有的在“本报记者”后面虽有名有姓,却是个假名字,或者只署个“笔名”;有的记者编辑从发表报道时起,就不用自己的真名而用“笔名”。 在报刊上出现这类现象,我以为有两个原由: 其一,记者编辑自有“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9.
署名小议     
一些人在署名问题上名堂不少,论种类,大约有以下几种: 带名。你写稿给我带个名,我写也给你带一个。这样合写稿件各算一篇,上稿数量可翻一番。其次,为陪同者带名。下去采访,人家陪你吃  相似文献   

10.
署名小议     
《今传媒》2000,(4)
  相似文献   

11.
署名研究     
一些人在文章署名这个问题上名堂不少。论种类,大约有以下几种: 带名。你写稿给我带个名,我写也把你带上。这样合写稿件各算一篇,上稿数量可翻一番。其次,为陪同者带名。下去采访,人家陪你吃喝,陪你走东走西,文章写成后自然要为其带个名。咱俩关系不错,  相似文献   

12.
署名问题     
万木丹 《新闻记者》2004,(10):45-45
本刊第8期发表两位通讯员的来稿《通讯员怎么了》,产生了一定反响。本期选编了两封读者来信(另见60页),以期进一步引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3.
14.
署名何其多     
读报中,有时发现消息不长,后边却排了一长串作者的名单,有的竟达四五人之多。我顺手翻了一家省报: 9月19日,头版《新闻简报》栏中,一条82个字的简讯,署作者四人; 9月23日,头版《新闻简报》栏中,一条77个字的简讯后边,也署作者四人; 9月26日头版,360多字的消息,竟署五位作者。类似这种“排长队”的现象,在其他一些省、市报纸上也不乏其例。特别是在一长串名单的后边,又署上本报记者的名宇,明眼人一瞧,便知其中另有“奥妙”。  相似文献   

15.
早请示、晚汇报、忠字舞,以及“语录”不离口……生活的荒诞有时超出想象,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是想象不出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莫言的小说,无论精神指向,还是叙事风格,都是先锋且独立的。他没有成为这个盛世的合唱者,他眼里所看到的,多是受伤者和软弱者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对记者说,这是文学的胜利。但尽管莫言的作品早已登堂人室,也为主流文坛所认可,可他的写作风格、艺术趣味、精神特征,其实一直都是反叛的、孤立的,他是文学的异类,并从未停止自己对文学的探索——无论叙事角度、话语方式,还是他对人性与社会的警觉。《透明的红萝卜》是莫言的成名作,它堪称是中国小说界的天外来物。这部小说,敞露出了莫言身上难以压抑的才华,他对苦难记忆的处理,对现实隐忍的抗议,对  相似文献   

17.
署名非小事     
凡写文章都需署名,表示文有其人,也有文责自负的意思。近来,一些报刊的新闻稿署名却出现了一种浮燥心态,其表现主要有三: 署名之一:长串署名。一篇新闻稿并非宏篇巨制,有的仅是一条简讯,署名却是三人以上;一张新闻图片,文字说明两三百字,而署名却多这五六个。这是为何?有的说这是为了照顾通讯员、记者的积极性,凡搭着边皮的都署署名,皆大欢喜么!  相似文献   

18.
时下,你阅读新闻报刊注意文尾署名,就会发现许多稿件的作者有三五个之多。通常,在报上适当的刊登记者与下面通讯专干下乡合写的新闻报道,这也不足为奇。可是,有某些报纸长期如此,就未必使读者相信了。这究竟是否每次都是合作的?或者说,通讯专干根本就没有写,可否说是让记者署名顶完成任务呢?或  相似文献   

19.
近翻报纸,发现一篇文章署两三个人的名字,多的署四五个人的名字,就是一条几十个字的简讯,后面也站着几个作者。一篇稿件署几个名字,原因较多,有的也是正常的,如有些重大事件、典型报道,几个人采访之后,合作写的。但  相似文献   

20.
一部好书出来,人们往往只知道作者,感谢作者,而记不起编者的辛劳。一部粗制滥造甚或有严重问题的书出来,人们也只知道作者,责怪作者,而忘记了编者的责任。这都有点不太公平的。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书上没有责任编辑的署名。任何一本书,都是作者和编者共同的劳动成果。编辑对一本书的作用,除了负责文字、编排,部分的装帧设计以及向作者提供材料等繁琐的工作外,还要对书的修改工作,从思想内容到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